打小就会识字,却数不清十以上?奶奶却说“不打紧”!班主任无奈:数学思维断层,后面坐不稳

文摘   2025-01-17 16:00   重庆  

“乐乐,你再数一遍,10后面是什么?”老师耐心地问道。

“10……11……13……16……”6岁的乐乐低头搓着手指,声音越来越小。


当时的课堂上,全班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乐乐身上,有的孩子偷偷笑了起来,班主任肖老师却皱起了眉头。


这已经不是乐乐第一次在数学课上“卡壳”了。


01


乐乐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由奶奶带大。


奶奶常自豪地说:“我家乐乐聪明得很,三岁就能认上百个字,还会背好多古诗!”


的确,乐乐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一直很突出,讲故事、背诵课文都很拿手,可一到数学课就像“变了个人”。


问题最早出现在幼儿园大班。


当时,老师反映乐乐对数字不敏感,数到10以后的数总是记不住。


奶奶却不当回事:“小孩子嘛,慢慢长大自然就会了。”


为了不让老师“逼”孩子,奶奶甚至特意叮嘱:“乐乐学得慢点没关系,我们家又不指望他当科学家!”


进入小学后,问题逐渐严重起来。


第一学期的数学考试,乐乐只考了60分。


肖老师发现,他不但数不清20以内的数,还经常把“2”和“5”写反,连简单的加减法也要掰手指数半天。


期中考试时,乐乐甚至在题目“10+8=?”上停留了整整5分钟,最后写成了“20”。


更让肖老师担忧的是,乐乐的数学问题已经开始影响他的课堂参与。


每次上数学课,他总是低着头,眼神飘忽,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班上的其他同学都开始学习更复杂的加减法和应用题,而乐乐却还在“数手指”。


有几次,肖老师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他不仅答不上来,还急得快哭了。


肖老师决定跟家长沟通,奶奶一听,直接摆摆手:“就是天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没啥大问题。”


妈妈虽然也有些着急,但看到奶奶这么说,也不好多插嘴。


家长只提出让老师“多照顾点孩子,别太为难他”。可问题并没有因为“放宽标准”而缓解。


到了第二学期,班上的数学进度越来越快,而乐乐却依旧停留在“10以内的世界”。


肖老师无奈地再次约来家长,这次她试探着问道:“乐乐小时候有没有学过数数游戏?


比如拼图、积木,或者玩过一些数学启蒙的内容?”


奶奶挠了挠头,说:“我们家乐乐小时候喜欢认字,我觉得认字比算数重要,就没怎么教他这些。”


原来,奶奶一直觉得孩子认字早、语言能力强就等于聪明,根本没意识到数学思维的培养同样重要。


随着老师的进一步询问,问题逐渐清晰:乐乐的早期教育重视“背诵”和“记忆”,却忽略了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他小时候几乎没有接触过数数、拼搭积木等游戏,连简单的“比大小”都没玩过。


更让人遗憾的是,奶奶一直认为“孩子天生有强项和短板”,所以对乐乐的数学问题漠不关心。


每当乐乐因为数学作业哭鼻子时,奶奶总是说:“这不重要,长大后自然会好。”


这样的态度,不仅让乐乐对数学越来越恐惧,还让他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肖老师最后一次跟家长沟通时无奈地说道:“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有关键期的,乐乐现在已经表现出‘断层’,如果再不重视,后面的学习可能会越来越吃力。”


02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乐乐的问题并非“天生数学差”,而是典型的 数学思维发展滞后 ,这与他早期缺乏对数字和逻辑的感知训练有密切关系。


1. 数学思维的关键期

数学思维,包括数感、逻辑推理和空间感知能力,通常在3-6岁开始形成。


在这一阶段,孩子需要通过多种感官体验来建立对数字的认知。


数积木、玩排序游戏、比较大小和拼图等活动,能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孩子的数学思维发展可能会滞后,表现在数数困难、理解运算公式吃力等方面。


2. 语言强≠逻辑强

乐乐语言能力突出,但语言和逻辑思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能力。


很多家长误以为“会认字”就等于“聪明”,忽略了数学启蒙的必要性。


实际上,早期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既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也要注重数感和逻辑能力。


3. 家庭态度的影响

乐乐奶奶的“顺其自然”态度,实际上对孩子形成了负面影响。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但家长的重视和鼓励能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如果家长一味强调某些“天赋”,却忽略了孩子的短板,反而会让这种短板越来越明显。


03

针对乐乐的情况,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 补充数感训练 :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比如数卡片、玩数字接龙、用积木搭建图形等,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对数字的感知。


  • 循序渐进地引导 :不要急于求成,从10以内的数开始,逐渐增加难度,避免孩子因失败而丧失信心。


  • 正向激励 :每当乐乐在数学练习中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帮助他重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更需要家长的重视和配合。


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面对孩子的“短板”,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去弥补?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和看法。

重庆城市TV民生眼
重庆广电城市TV旗下优质内容品牌,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