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用典丨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文化   2025-01-29 21:01   四川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

  ——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5年11月30日


2015年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


  原文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战国·荀况《荀子·天论》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出自《荀子·天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代谢没有关系,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意是:万物各自得到了阴阳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了风雨的滋养而成长。阴阳和谐,风调雨顺,万物自然就会繁衍生长,这是客观规律。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奇妙之处,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让万物共生共长。

  中华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这一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们尊重自然,不能把人类当作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当作自然的一分子,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突出地位,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让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惠及中国,更是考虑到了全球生态安全。

  穹顶之下,全世界人民共享同一片天、同一个地球,世界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也离不开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明确表示中国愿意为推动世界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是中华传统文明传承给我们的智慧,今天,我们仍然坚信万物有其生长规律,人类要做好万物生长的守护者和实现者,而不能做大自然的破坏者和掠夺者。




学习中国
“学习中国”是由北京新时代中特教育科技中心打造的全媒体平台。我们致力于新闻知识化、理论碎片化、知识具象化、弘扬正能量。我们的使命是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语义分析技术等,来改造传统学习全过程,让学习与工作变得简单、有趣、高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