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官微特别策划“两弹一星”元勋校友专题,让我们走近东大与“两弹一星”的故事,致敬功勋科学家,致敬“两弹一星”精神。
1
勤学少年,心怀远志
1918年
11岁的赵九章
进入开封北仓小学高小部读书
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作为人生格言
给自己号“自强”
勉励自己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1929年
赵九章考入清华大学
他曾说
选择物理系是他一生的幸运
在这里 他有幸遇到
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等
我国物理学的一代大师
赵九章(中)与同班同学
傅承义(右)、王竹溪(左)在清华园
在名师的指导下
赵九章埋头学习,如饥似渴
意识到地球物理学
对今后建设国家的重要性
他决心毕生走科学之路
爱国与科学
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1935年
赵九章被选赴德国柏林大学
攻读气象学专业
师从气象学家菲克尔
2
为国倾力,育才树人
193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
赵九章辗转回到国内
先是在西南联大理学院任教
后于1944年开始主持
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工作
在这里
他领导开展气象学科研事业
并提出“行星波斜压不稳定”概念
引发了国际反响
被认为是现代天气预报的
理论基础之一
1944~1949年
赵九章兼任
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气象系教授
讲授动力气象学
南京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期间
他指导青年研究人员撰写论文数篇
人才济济、新秀辈出
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地球物理领域的人才
1947年,赵九章(前排左二)
与中央大学气象系毕业生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
赵九章马不停蹄
一面出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
一面与涂长望携手合作
组建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气候资料中心
全身心投入到了国家科学事业建设中
3
鞠躬尽瘁,卫星升天
1957年10月4日
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震动全世界
第二年
毛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这一句话
让赵九章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
初期卫星总体组成员
上级问他:“交给你一项新任务
要隐姓埋名,要中断所有科研
不能再发表任何文章
你能不能做到?”
赵九章只说了一句
“只要是国家需要的,我就去做”
就这样,他担任副组长
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1958年赵九章率团访苏
1958年10月
赵九章率领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
代表团在苏联待了两个半月
一直没能看到卫星及相关关键部分
赵九章不无感慨地说:
“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宇航科学
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赵九章带领团队回国后
开始自主研制人造卫星的艰难征程
他提出
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先从探空火箭搞起
再搞小卫星,第三步再搞大卫星
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研发
小到仪器舱各种仪器
大到无线电遥测系统
雷达跟踪定位系统……
举步维艰的卫星征途
终于被他们撕开了一道口子
上世纪60年代初
他们研制出了人造卫星使用的
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赵九章1959年应邀参加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
1964年10月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这一好消息
让赵九章心中燃起熊熊火焰
卫星研发一定要加快!
当年年底
赵九章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
建议将发射卫星正式列入国家计划
这封信受到了周总理的重视
赵九章1964年12月27日
给周恩来总理的关于中国研制人造卫星建议的信
1965年
我国人造卫星工程正式立项
他成为总负责人
经过集思广益
用4个方案、15万字的专题材料
勾画出这颗承载中国人梦想的
人造卫星的雏形
——1米直径近球形72面体
取名为“东方红1号”
东方红一号
攻坚克难五年后
1970年4月24日
承载了全中国航天梦的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冲上天!
《东方红》响彻寰宇!
而赵九章却于1968年去世
未能亲眼见证
“东方红一号”的冉冉升起
1999年
赵九章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7年10月29日
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于1982年2月23日发现的
国际编号为7811号
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
批准将它命名为“赵九章星”
上穷碧落下黄泉
61年的人生短暂而辉煌
他一生报国,以赤子之心
谱写了最璀璨的一抹东方红!
今天的中国航天载人技术世界领先
赵九章作为第一代航天追梦人
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奉献了一生
激励着代代东大人
奋发向前 止于至善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来源 | “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众号
东南大学校史馆
责编|蒋子羲
校对|郝芮
分享、点赞、点亮1000个在看!
向赵九章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