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孟高速公路的建设热潮中,有一处汇聚智慧、催生创新的摇篮——第二总承包部职工创新工作室。这里,智慧火花碰撞,科技力量汇聚,宛如一颗闪耀的创新之星,为铸就这条交通大动脉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从施工难题的巧妙破解,到新技术的前沿探索,让科技创新切实服务于工程,每一步创新都在为瑞孟高速铺就坚实、智能的发展之路,照亮瑞孟高速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和绿色施工示范的前行之路。
自瑞孟高速公路第二总承包部职工创新工作室被评定为“集团级职工创新工作室”以来,充分发挥职工创新工作室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以瑞孟高速第二总承包部为源点,辐射16个土建工区,将科技创新工作植根于项目、服务于项目,带动指挥部广大职工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高新技术,依靠技术创新,攻克难关、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促进科学技术的转化,引导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工作,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职工创新工作室以瑞孟高速公路第二总承包部总工程师饶正东作为技术领衔人,特邀总承包二部正高级工程师及高校教授专家共4人,总包部各类专业技术骨干20余人组成。
饶正东,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公路、市政),一级造价工程师。在瑞孟高速工作期间陆续被集团和二部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总工”等荣誉,撰写并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9项,获得省级工法2项,企业级工法3项,参与省级课题7项,负责总承包二部课题8项,已结题2项,获国家级QC成果3项,省级QC成果4项,获集团技术发明奖4项、总承包二部科技进步奖4项,目前为云南省建设工程综合专家库专家。
2024年,瑞孟高速公路第二总承包部职工创新工作室持续开展特长隧道巷道混合式通风施工技术、特长深埋隧道地下通风机房施工关键技术、山区大跨度悬索桥施工技术等6项课题研究。推广应用“四新技术”集团重点技术2项、自选技术2项。参加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举办的“微创新”成果大赛并累计申报8项成果。2024年共申报实用新型专利2项、撰写论文3篇,其中2篇已在云南建投科技发表、申报集团级工法2项并顺利通过,1项集团级工法成功申报2024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协会部级施工工法;申报“五小”创新6项、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2项获总承包二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申报技术发明奖4项,其中3项获集团技术发明奖,创新成果丰硕。
瑞孟高速勐捧特长隧道使用装配式中心排水沟,沟体预制及安装施工工艺简单,可在洞外完成浇筑、养护,洞内可实现快速安装,能提高施工精度,显著缩短施工时间,单循环作业条件下可减少施工作业人员2人,直接及间接节约成本9.3万元/km。同时装配式中心排水沟具备边排水,边施工的优点,较好解决了隧道仰拱端头长期积水的问题,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仰拱填充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被水浸泡问题,有效保证了中心排水沟施工质量。
一种改进型公路隧道逃生管道防护装置,在入口处设置防护舱,有效降低了入口被掩埋和逃生管道被塌体砸坏失效的风险,确保被困人员能及时从安全仓进入逃生管道;为增加安全仓的整体稳定性及移动的方便,将安全仓与第一段逃生管道的防护型钢连接成一个整体,保证功能且方便移动。外部通过防护框架的加固设置,使其有效增强整个逃生装置的整体强度稳定性。在新奥法隧道施工下导开挖、安装、浇筑,仰拱开挖、安装、浇筑等过程中能平顺搭接,保证全时段设置逃生管道。
瑞孟高速平达隧道采用现浇中心排水沟,设计了一种整体定型支撑模板,通过将底模板采用特殊结构设计为分离的结构,在顶部设置了可调限位机构,可根据需要对定型支撑模板顶紧和收缩,为了及时移除该定型支撑模板,在四角处设置有吊环,从而便于吊装,可实现垂向脱模,最大程度降低脱模过程中模具及沟体的摩擦损伤,模具可周转使用且节约成本,单循环条件下减少人工4人,一次浇筑节段长,施工安全风险低,相较传统人工立模浇筑节约成本约12.9万元/km。
2025年,瑞孟高速公路第二总承包部职工创新工作室将积极与工会办公室及设计技术中心对接,完善职工创新工作室各项工作,规范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和创新项目管理,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根据施工进度按年度计划持续推广“四新技术”,积极开展各项创新活动,以解决施工难题为导向,以提高功效为目的,探索研究新课题,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二部贡献瑞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