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内经》中气的涵义辨析(建议收藏)
企业
2024-11-02 00:03
河北
《内经》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讨论了气的涵义。
既讨论了宇宙中存在的万物本原之气,又讨论了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之气,而更重要的,是讨论了人体内的气,即“人气”,并提出了人气与自然界之气、四时阴阳之气相通应的观点。
《内经》中气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为宇宙本原之气。
此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性物质,也是构成人类的物质元素,又称阴阳之气或天地之气。如:
《阴阳应象大论》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至真要大论》说:“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2.气为四时之气。
此气是指自然界的大气及其运动而产生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又称“六气”。它直接与人体内之气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的身体与精神要健康安怡,必须与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相适应。若违背了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或六气变化过于剧烈,则可致百病丛生。如:
《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
3.气为“人气”。
“人气”即存在于人体的气。它由精生,或由吸进自然界的清气而化,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此气又称“一身之气”,分布于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气;发挥抵抗和驱除病邪的作用,则为“正气”。此气与自然界的四时之气或六气相通应,随四时之气的变化而变化。如:
《诊要经终论》说:“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阳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4.气为真气。
真气禀受于先天,与谷气相合而存在于人体内,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抵抗病邪侵袭和驱除病邪的作用,与《难经》所说的“原气”的概念相同。人要长寿,必须善于保养此气。但真气只是人气或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保卫机体和祛除病邪的作用来说,与“正气”相似,故古人又将其作为正气的代称。如:
《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八正神明论》说:“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
《根结》说:“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邪客》说:“邪气得去,真气坚固。”
《离合真邪论》说:“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夭殃……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5.气为“形气”。
人体之气,充塞于形体中,推动形体的运动,维持人体的生命进程。即所谓“气充形,形寓气。”气与形相得,虽病而易治。如:
《玉机真藏论》说:“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
《三部九候论》说:“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刺志论》说:“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
6.气为精所化生之气。
人体之气,由体内所藏之精化生,无形而运动于形体之内,而其运行不息,又可激发精的化生。精为人体内一切有形的精华物质,包括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及其衍生物如血、津液等,而气是比精更细微的物质,无形可见而运行于体内,能推动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营养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如:
《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生形……精化为气。”
《本神》说:“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也。”
《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
7.气为血中之气。
气藏于血中,由血载行,是为血中之气,有时与血并称为“血气”。此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又能固摄血液而防其逸于脉外。气与血,“异名而同类”,皆为水谷之精所化,两者谐行,和调共济,人体则健康无病。如:
《三部九候论》说:“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
《血气形志》说:“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
《宝命全形论》说:“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月始生,则血气始精。”“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离合真邪论》说:“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
《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气未并,五脏安定。”“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复反则死。”
《四时刺逆从论》说:“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
《疏五过论》说:“离绝苑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
《九针十二原》说:“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小针解》说:“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邪气藏府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根结》说:“血气皆尽,五脏空虚。”
《寿夭刚柔》说:“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则夭。”
《经脉》说:“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天年》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五音五味》说:“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8.气为人体内的阴阳二气。
人体之气,可别为阴气与阳气两种。阳气有推动、温煦、兴奋之功能,阴气有宁静、滋养、抑制之作用。阴阳二气协调平衡,则人体之气冲和畅达,升降出入运行有序。如:
《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
《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痹论》说:“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
《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脉要精微论》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逆调论》说:“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口问》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9.气为呼吸之气或宗气。
人体之气,既由精化生,又源于呼吸之清气。呼吸之清气入肺内,与谷气合成宗气,又称大气。此气分布于血脉之中而为推动脉管的搏动和血液的运行的动力,并能出息道而促进呼吸。如:
《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
《通评虚实论》说:“气虚者,肺虚也。”
《调经论》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五味》说:“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刺节真邪》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
《动输》说:“胃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不已。”
10.气为“藏气”。
气由精化,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而精藏于脏腑之中,故藏气由其所藏之精化生,而实为人体之气在脏腑的分布。藏气运行不息,升降出入有序,推动和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推动力和调控力之间和谐的表达。但此藏气并非脏腑的功能本身,而是促使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推动力和调控力。藏气由精化生,又可进一步产生精神情志活动,而情志过激又能损伤藏气,导致脏腑功能异常。气为精化,色随气华。五脏精与气充盛,则五色光华。脏腑之精主要源于水谷之精,故胃气充盛,化源丰足,则藏气充足而脉和缓有力。藏气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与自然界的相关事物和现象相通应。如:
《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由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五藏别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
《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脉要精微论》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翅,不欲如盐。……”
《九针十二原》说:“五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
《脉度》说:“五藏常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
《五阅五使》说:“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藏之气。”
《玉机真藏论》说:“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本藏》说:“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也。”
《天年》说:“五十岁,肝气始衰……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语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11.气为经气或脉气。
人体之气分布到经脉,则为脉气或经气。脉为血之府,为血液运行的通道,脉气则是推动脉管搏动及血液运行的动力。故切脉不仅能知气血的盛衰,而且可知五藏六府的强弱。脉还是人体内各种信息感受和传导的通路,而循脉运行的气则为感受和传导体内各种信息的中介性物质。
《经脉别论》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
《脉要精微论》说:“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离合真邪》说:“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
《气穴论》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小针解》说:“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终始》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能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经脉》说:“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足少阴气绝则骨枯……足厥阴气绝则筋绝……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
《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逆顺》说:“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
12.气为营气与卫气。
营气与卫气是人体之气的另一种划分。人身之气分布到血脉之中,与血并行者,称为营气;分布到血脉之外,皮肤肌腠之内者,称为卫气。营气与卫气皆由水谷之精所化。水谷之精的浓厚而富有营养的部分,化为营气;其悍烈而善流动的部分,化为卫气。营气能化血,并能随血而营养全身;卫气化生于中焦,根源于下焦,开发于上焦,能保卫机体免受邪气的侵袭。营为阴,卫为阳,是人身阴气与阳气相互关系的表达。如:
《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八正神明论》说:“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离合真邪论》说:“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
《逆调论》说:“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营气》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为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营卫生会》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营卫者经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焉。”
《禁服》说:“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
《五味》说:“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动输》说:“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
《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也。”
《气穴论》说:“孙络……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
13.气为病邪之气。
《内经》提出的病邪主要有两类:一是外感病邪,即自然界的六气异常而变为邪气,侵人发病;二是体内之气运行失常而引发各种疾病。如:
《阴阳应象大论》说:“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
14.气为药食之气。
《内经》为了说明药食的功能,将其分为气与味两种:属“气”的药食具有温煦、发热、通利的作用,属“味”的药食具有补养、泻下等作用。如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此气和味可理解为药食中含有的具有某种作用的成份,进入人体后,或补精气,或祛邪外出。
另外,《内经》还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此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食的四种性能,无疑是古人将药食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的温热寒凉变化相类比而形成的概念,不属于中医学的气范畴。
15.气为气廪之气。
《内经》中有的“气”是指气廪之气,应写作“氣”。“氣”与“气”不同:气的本义为云气或风气,如《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象形。”而氣为氣廪之氣,如《说文解字》说:“氣,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氣为馈客刍米,即精米,是天子待诸侯之礼。《左传。桓公十年》说:“齐人来氣诸侯。”后假借为云气、风气之“气”。氣,又从食,作“饩”。《说文解字注》认为,饩为“晚出俗字,在假氣为气之后。”《文字蒙求》说:“气,此云气之正字,经典作乞而训为求。本是假借,借用既久,遂以氣代气,氣乃饩之古字。”因此,《内经》所载之气,一由无形而运动变化的云气、风气、呼吸之气以及体内散发的热气抽象而来;二是指有形的精米,引申为饮食物。如:
《经脉别论》说:“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氣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决气》说:“中焦受氣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至于《决气》所谓的“一氣别为六名”,实际上是说精、气、血、津、液、脉六者,皆由饮食水谷所化生,是《内经》重视脾胃,倡“人以水谷为本”思想的反映。
由上可见,《内经》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各种气的涵义:最高层次的气,也是最抽象的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而为宇宙万物共同构成本原之气;低一层次的气,即是较具体的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大气及其变化而产生的四时之气、六气和运行于人体之内的人气。就人体内的气而言,一身之气是其最高层次,其次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再次为各藏气和经气。同一层次的气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通应,相互影响,人气与自然界的大气及其变化而产生的六气处于同一层次,因而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合为一体;人体内的元气与宗气,营气与卫气也处于同一层次,故也可相互资助或相互转化。所有不同层次的气,皆以“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为其基本内涵。氣廪之氣是指精米,引申为饮食物,是有形质可见之物,不应放在气范畴中讨论,因中国古代先民是从云气、风气、呼吸之气等这类无形无状而运动变化之物中,而不是有形的精米、饮食物中,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
《内经》是在概念和来源上区分人体之气与宇宙本原之气的。人体之气是由精所化之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融合而成,是较具体的气;而宇宙本原之气是客观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是极为抽象的概念。就人体生命生成本原来说,《内经》既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宝命全形论》)等古代哲学观点,又有“人始生,先成精”(《经脉》),“夫精者,身之本也”(《阴阳应象大论》)等医学认识。在古代哲学中,气是宇宙的本原,故又称“元气”;以气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思想,即是“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又称“元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生命的本原是精而非气,即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而气是精化生的在人体内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机体生命活动的极细微物质。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产生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因而在中医学中,应提倡精为生命之本原,气为生命之维系的理论,并淡化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不再倡言“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等古代哲学观点。
— THE END —
⊙
文章转载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及时删除。
⊙
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或疗法,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好文推荐
《中医舌诊》,临床高清舌诊图,附带解析,史上最全!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ODQ1MTc1MQ==&mid=2247555691&idx=4&sn=5875e87e247b703ec9921f427517c6fb
绿色医学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最新文章
子宫肌瘤、甲状腺瘤、乳腺结节,一条藤结出的歪瓜,肝经一通全通!
这个地方千万不能堵,肝癌、乳腺癌和它都有关!
带状疱疹,只需一味草药!
小腿连着肝脑心!可惜很多人都不重视!
人生八大沉淀,成就厚重人生
上热下寒,根子是这里堵了!一揉二补,打开淤堵、让身体“寒热对流”!
经常焦虑、易愤怒其实不怪你,都怪这条经堵住了
能扛事的人,遇到大事都这样处理
血管堵没堵,摸摸这里就知道!
一个化解静脉曲张的千古名方
真正贵气的人:厚德守信,包容有恒
几点起床最健康?(建议永久收藏)
详细图解聊肺经
中医:早逝的人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这里先垮掉了!
肝火旺盛,常喝“两水”,少吃“两红”,要想体内无毒,学会养肝!
心脏不好,少碰“2黄”,多吃“2红”,远离4件事,心会慢慢变好
天筋藏于目,地筋隐于足,除了养肝,百病皆可从它而治!
人们常说“东山再起”,“东山”究竟指哪座山?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胃痛难忍,这两个穴位一针见效(附穴位图)
中医房事:性生活的“七损八益”,男女不可不知!
阳气不足、阴寒积聚!这里是一身阴毒的大本营!
黄帝内经:一切疾病,皆起于这五点
阳气不足,则成瘤、结石、增生
精神的最高处
痛风“帮凶”不止是酒,医生提醒:这4种“水”,同样升高尿酸!
睡觉时头朝哪个方向最健康?
唯有心静,方能从容
带状疱疹,只需一味草药!
舌头中间有裂纹,或者边缘有齿痕等,是『大病征兆』?现在知道还不晚!
舌上有这两条线,当心肝有病变!
肾虚是大事,其实补肾很简单!这个方法收藏起来!
被发现时已经尿毒症,最伤肾的原来是它!
99%的血栓无征兆!这七种人更容易得血栓,赶快每天转脚,赶跑血栓!
“高血压、腰腿痛”——三针疗法!
凡生癌症者,三焦皆不通
这张表,建议你最好背下来!
气郁、血淤、湿气、热邪、寒气,如何疏通?一文全告诉你!
初学中医:最易理解的六腑详解(附:初学脉诊之真诠)
三个小故事,人生大智慧
徐文兵:比吃任何药都灵的补肾方法!
揉脾经,能揉掉很多慢性病!
你是“阴虚”还是“阳虚”?如何区分?一学就会!
肝火旺盛易引起各种结节,这里告诉大家:所有结节,请先调肝!
嘴巴出现这六种迹象,最好检查一下!
祛除体内湿气,总共分六步!
人生最难的是什么?
长肉最猛的3种主食,米饭馒头都靠边!常吃肝变硬、癌上门!
为什么腰椎间盘突出,腰不疼,只有腿疼?
爱发脾气的人,看完这篇文章都改变了!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