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营造学院科研氛围,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加强学术交流,为研究生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10月18日下午2:00,学院在西教三112举办“‘节’尽所能,‘碳’所未来”——2024年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学院党委书记张慧川、院长饶中浩、正处级辅导员王敏达、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张茜茜、副院长任芝军、副院长王坤出席会议,学院9个研究所青年科研骨干担任评审团成员。
饶中浩致开幕词,他首先对参加本次论坛的所有嘉宾和老师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他表示此次研究生学术论坛受到全院师生的高度重视,强调全院师生都应努力营造并保持一个充满热情的学术氛围。他对参会研究生们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聆听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报告,认真聆听每位老师和同学的讲解,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启迪创新思维。二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聆听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报告,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去质疑,思考他们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论据是否充分有力,逻辑是否严密无懈。三是带着交朋友的心态去聆听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报告,聆听报告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与人交流的机会。我们应该以交朋友的心态,去与每一位报告人建立联系。四是带着王者归来的气魄离开今天的的会场,不是要自视甚高、目中无人,而是要带着满满的收获和自信离开。无论是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拓展,还是人际关系的建立,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和满足。今天我们付出的汗水和努力都将会是明天我们收获的胆气与魄力!
学院青年优秀教师代表吕龙义、李晗、李小龙依次作特邀报告。三位老师在超临界流体流动传热、强化传热理论与技术、 室内空气品质、污染物防控与新型空调系统、污(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等方面进行了汇报。他们紧紧围绕提高能源利用率与环境保护理念,牢牢把握学科特点,展示了所研究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为研究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与启发,令在场研究生受益匪浅。
研究生汇报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研究生学术汇报环节中,由水污染控制研究所吕龙义、建筑低碳能源技术研究所于晓慧、零碳供能与环境营造研究所任键林、场地空间污染治理研究所郭海威、污染控制与环境健康研究所孙斌斌、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研究所王思佳、能源利用过程污染物控制研究所孔文文、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研究所聂昌达、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李小龙9位老师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对每位参加汇报的研究生成果予以评审。
经过前期组织报名以及重重筛选后确定7位研究生代表进行现场汇报。他们就自身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生过程以及初步的研究成果,从无线传感网络、供热系统中热量供需不匹配的策略、太阳能集热器光热耦合、纳米相变胶囊热相应特性、潜热型功能流体稳定性强化的分子动力学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精彩汇报。评审老师们的精准指导以及与选手们交流探讨,使会场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也为选手们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更宽广的科研思维和学术视野。
评委交流指导
专家评审团根据学生科研成果内容和现场表现等方面评选出特等奖2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张慧川、王敏达、张茜茜分别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证书。
张慧川致活动闭幕辞。他首先对三位特邀嘉宾所作出的精彩分享、专家评审团所提供的专业指导,以及参赛选手们所展现的出色汇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诚挚的感谢。他强调,研究生学术论坛在研究生的学术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交流学术思想、共享科研成果的一个极为宝贵的平台,也是锻炼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他鼓励研究生们继续怀揣学术热情、坚守研究领域,不断提升学术素养和科研水平,发挥专业特长,服务“双碳”目标。同时,他也对未来的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够坚持办下去,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交流学术成果的机会。
随着本次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圆满结束,我们共同见证了智慧光芒的耀眼交汇,无论是对理论的灵活运用,还是对科研实践的生动分享,都让现场师生深切感受到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意义。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本次论坛不仅是对过往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展示,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一次启迪与展望。祝愿能环学子在今后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行,续写辉煌成就!让我们相约明年再见!
往期精彩回顾
“‘节’尽所能,‘碳’所未来”|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论坛特邀报告嘉宾介绍“解锁”活动摄影与PPT制作技能,这场培训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