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行桥 祈禳平安 以祛百病#
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中国是桥文化的故乡。
西安灞桥的折柳送别,
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
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明月夜……
一座桥便象征着一种中华传统文化。
邵武,位于福建腹地,一座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小城。
三公弘济,是指邵武东关外的三公桥。
明嘉靖《邵武府志》记载:“三公桥,跨鹿口溪之水。旧名‘行春’,又名‘绣衣’。宋咸淳间,漕使黄万石、尚书冯梦得、知军廖邦杰重建,故以‘三公’名之。”
明清以来,三公桥历经多次修复重建。1982年石拱桥重建,2017年廊桥修建。
邵武有七夕行桥的习俗,要依序走过三桥,三公桥便是其一。
行桥是邵武方言,即走桥、走百病。
最早可上溯至南北朝时。传说,农历正月十六,即耗磨日,有虚耗鬼以损耗、偷盗财物作乐,人们要击鼓驱疫,以逐虚耗。
至明清时,耗磨日旧俗已不在,新衍生出走桥的习俗。
明《宛署杂记》记载:“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人持一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度厄之意。”
江南多桥,甚至有走三桥的习俗。
《清嘉录》记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闽北走桥习俗相较于其他地方,则在时间上有所不同。
邵武、光泽走桥选在七夕,政和走桥选在端午。
邵武七夕行桥,要依次走过三座桥。
首先是“父母桥”,即芹田的通济桥,以祈愿父母健康平安。
其次是“夫妻桥”,即南关外的白渚桥,以祈愿夫妻和和睦睦。
最后是“子孙桥”,即东关外的三公桥,以祈愿儿孙满堂。
2010年,“七夕行桥(邵武)”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纱笼引向皇城下,女伴相邀共走桥。
邵武市三公桥,
期待您的打卡!
(图文由昭阳街道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