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投稿的尴尬 2024年,陈正遇到了一件尴尬事。 他们前阵子刚刚投稿给国际期刊《化学圈》(Chemosphere),不成想这本之前口碑还不错的期刊就被警告了。 这时候陈正就犹豫要不要撤回投稿,不料期刊的审稿意见已经返回了。这就尴尬了。这份失去了影响因子的期刊到底还要不要投呢? 他的学生心态还算平和,“好不容易投出去了,就发那个期刊吧”。 这一年,环境学领域有几本期刊频繁被警告。有意思的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响因子为8.2)被科睿唯安警告后,居然重新上岸了。 最近另一件出版领域的大事件是国际知名期刊eLife与科睿唯安的冲突。前者奉行公开同行评审且不“拒稿”的做法,这让科睿唯安旗下文献计量索引服务网站Web of Science不能接受。还好双方最终达成了妥协,eLife的影响因子才没有被取消,否则eLife可能会被国内很多追求影响因子的研究人员抛弃。 陈正很欣赏eLife的出版理念,认为它既保证了同行评议,又促进了出版和交流的自由,这样会让科学交流更平等、更从容。 陈正打算在推进论文出版这方面做一些尝试。最早科学家交流就是通过见面、开会,后来才出现论文发表。然而与其他媒体相比,论文发表的效率低下。尤其是当他看到,今天的AI差不多已经跨过不同语言这个鸿沟,他就想:是不是可以尝试整合建立一个新的科学交流体系? 现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庞大,他不想去了。因为几乎没有有效社交。小型的会议更让人青睐,“最好是不到50人的会议,基本上你跟所有人都能够聊上一两句,这种规模的会议是最好的”。 基于这个念想,他有些蠢蠢欲动,想要自己办一些特定主题的会议,“觉得这个方向不错,就请几个人过来一起交流一下,成本不高,而且大家可能也比较舒服、比较高兴”。 他在意的是,国内很多人的学术训练都是技术的训练,包括怎么写文章、怎么做实验、怎么处理数据,但是很少涉及怎么发现科学问题、怎么构建假设、怎么选问题、怎么讲好一个故事。 他想把一些精力投到这里。 2024年10月,他在南京见到了10年未见的信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