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强化责任落实,夯实乡村振兴之“基”。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从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建立县乡两级乡村振兴联系点145个,推行任务、责任、问题、成绩“四个清单”,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二是强化统筹协调。召开县委农村工作会议、常委会会议等会议20余次,主要领导实地调研督导20余次,制定《平罗县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25个,统筹安排部署,及时解决问题,有效推动落实。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全县“三农”资金投入达8.4亿元。实施乡村人才“归鸿计划”,建立农民实训基地36个,培训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2000余人。
(二)锚定产业兴旺,繁荣乡村振兴之“根”。一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落实粮食作物84.94万亩,占任务数103.5%。谋划实施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41万亩。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12万亩。二是培优做强特色产业。深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创建,累计建成现代化奶牛牧场21个,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13.2、81.4万头,瓜菜、制种面积稳定在14万亩、8万亩,第十届宁夏种博会签约资金9.8亿元,创历届之最。三是打造优质农业品牌。依托“珍硒石嘴山”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壮大“平罗种子”、“富硒大米”等农产品品牌,累计注册农产品商标163个,获得宁夏名牌产品29个,“两品一标”农产品达到34个,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三)扮靓生态宜居,塑造乡村振兴之“形”。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平罗县国土空间规划》,修编《平罗县村庄布局规划(2021-2035)》,按照“聚集提升、城乡融合、整治改善、搬迁撤销”分类整治原则,10月底编制完成中心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86个。二是突出示范先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高标准建设姚伏、黄渠桥重点镇,建设灵航、王家庄、新丰高标准美丽宜居村庄3个,打造了乡村振兴“灯塔样板”,西永惠村获评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三是深化环境整治。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完善乡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服务机制,完成改厕620座,村庄绿化面积1500亩。村庄垃圾治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30%。
(四)厚植乡风文明,传承乡村振兴之“魂”。一是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依托18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累计开展文明实践、移风易俗等系列活动500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3500余份。二是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扎实开展“五大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各级文明村镇148个,表彰十星级文明户等7100户,完成整村授信24100户,努力营造良好风尚。三是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常态化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举办乡村文化旅游、美食节、乡村振兴德渊杯篮球赛等,获评“宁夏诗词之乡”。
(五)聚焦治理有效,提升乡村振兴之“力”。一是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创建“一抓两整”示范村133个,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216名、党员致富带头人985名,三星级及以上村党组织达到98.6%。在全区率先建立村干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极大激发乡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二是持续推进“三治融合”发展。制定《村民代表会议基本议定事项指导目录》清单,培养乡村两级“法律明白人”961名,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率94.78%。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乡村治理法治化、智能化、立体化水平明显提高。三是持续抓好各项制度落实。“55124”村级民主治理模式全覆盖。“社区万能章”治理为基层减负工作已取得成效。“积分制”、“清单制”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实行奖惩机制,激发释放群众自我管理约束的潜力。
(六)促进生活富裕,优化乡村振兴之“策”。一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居民收入、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全县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2.29万人,搬迁群众劳动力务工5679人,上半年农村居民收入达8717元,增速7.3%,脱贫人口纯收入达16075元,同比增长22.78%,监测对象纯收入达15788元,同比增长25.24%。二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全力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项目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38%。实施“提升农村公路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三年攻坚行动”,已建成通车249公里。建设5G基站450座,网络通达率已达95.8%,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扎实推进“一村一年一事”行动,完成率达89.73%。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教育质量、健康水平提升行动,统筹调配城乡教师资源,实施城关九小等教育惠民工程9个,新建“基本标准”乡镇卫生院5家,基层首诊率达53.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特殊人群参保率分别达到99.25%、99.3%、100%,劳务移民1152人全部参保。
(七)推进有效衔接,完善乡村振兴之“链”。一是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深入开展3轮防返贫监测大排查,“八必访”户走访13665户,发放政策宣传“两个明白纸”38000余张。累计纳入监测对象413户1536人,消除风险207户795人,占比51.8%。二是持续巩固“三保障”。结合各类反馈问题整改,强化“四查四补”工作。控辍保学做到动态清零,监测对象患病核准率为100%、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率为100%。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危房即增即改。三是严格落实资金帮扶补助政策。严格执行帮扶补助政策,2023年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97.8万元;发放种植、养殖业补助资金947.17万元。累计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贴息46848笔1557.9万元。实施财政衔接补助项目59个,共计12246万元,资金支付率达到进度要求。
(八)持续深化改革,破解乡村振兴之“困”。一是深化“一块田”改革。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村土地流转经营、国土综合整治等措施,全县11个村4100户5.7万亩耕地实现“一户一田”,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56.6万亩,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9%。二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成全区首家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推行“互联网+APP”全流程流转交易服务模式,交易额累计达64.5亿元,抵押贷款达18.7亿元。三是抓好新增国家级试点改革。启动农村“以权养老”等3项国家级试验试点,探索农村老人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置换养老服务,灵沙乡胜利村养老院已入住老人75名,其中退出土地产权6人,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69人。四是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探索8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12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收入5600万元,83%的村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九)盯紧反馈问题,治愈乡村振兴之“疾”。一是2021年易地搬迁专项审计调查反馈问题整改。审计反馈问题六个方面20项,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二是2022年度有效衔接考核评估问题。对标自治区整改方案,共梳理出4个方面12类32个具体问题,制定整改措施77条,目前32个问题均已整改完毕。三是《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暗访调研反馈问题。暗访调研反馈问题5个,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尚未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是部分干部思想解放的力度还不够大。二是部分干部学习积极性不足。三是部分干部工作作风松懈、不够严谨。
(二)人才支撑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一是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公共服务、医疗条件等多方面相对较差,配套的培养、使用、保障、评价、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提高,对外人才政策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吸引人才返乡的磁石效应不明显。二是由于县域经济发展路径较中大城市来说较窄,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较少,发展前景没有中大城市有保障,高素质人才引才困难,人才的层次结构不合理。三是薪资水平和工作环境相较于中大城市差距较大,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三)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足。一是农业项目投入分散,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的特点,但他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特色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矛盾初显。我县现有耕地120万亩,农业发展在保障84万亩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主要发展现代畜牧、优质瓜菜、特色制种产业。在奶产业上,按照2025年全县奶牛存栏20万头的发展目标,奶牛每头每年需饲喂各种草料8.4吨左右,饲草需求量将超过160万吨。三是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不够。一产向三产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项目支撑少,企业发展能力弱。农产品加工整体产业链条短,现有加工企业产品定位低,大部分以初级产品为主,没有针对市场需求,真正形成产品研发体系,“叫得响”的拳头产品极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普遍偏低。企业品牌建设意识薄弱,绿色有机农产品认定比率不高,全县“六特”产业只有“黄渠桥羊羔肉”一个区域公用品牌,在发挥品牌溢价效应上做的不足。
(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存在瓶颈。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且滞后。对比全区数据,我县工资性收入增幅小,基数小,排名靠后。二是经营净收入增长空间较小。从全区数据看,平罗县农村居民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占比较高且排名靠前,但是增长幅度小,增长缓慢。三是财产、转移净收入种类单一。从财产净收入构成看,我县财产净收入主要为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租金收入,红利收入、房屋租金、银行利息收入几乎为零,农村村集体资产改革活力有待激发,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多以惠农资金、养老金、民政救助等资金为主,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占比较低。
(五)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一是基础设施配套难。平罗县辖7镇6乡144个行政村,自然村庄点多达1113个,农村房屋平均空置率达42.3%(部分村庄高达70%),自然村庄点分布零散,常住户少,给基础设施集中配套建设带来较大难度,特别是供气供暖、污水排水。二是乡村管理长效机制运行难。虽然近年来,县委、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整体底子薄、基础差,又缺少必要的社会类资金投入,运营管护资金筹集难度较大,长效管理维护水平不高。三是中心村建设推进慢。受土地指标、资金筹措等诸多因素影响,全县旧村庄拆迁、中心村建设推进速度较慢。
(六)农村综合改革还需加快进度。一是现清理腾退出的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零散,新增建设用地不能直接交易,有地无市和有市无地矛盾并存。二是国有、集体承包(租赁)土地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土地清理收回处置难度大。三是部分村干部观念守旧,发展集体经济缺少带头人,经营模式多以土地流转、发包土地资源为主,产业项目支撑少,收入形式单一,可持续发展动能不强。
(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仍有不足。一是经营管理水平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存在文化程度较低。二是村集体财务较为薄弱。村级代理会计队伍存在代理会计非专业化和人员不稳定的情况。三是运行机制、执行力不足。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制度还不够规范,内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四是激励机制激发力不够。对于对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激励力度仍然不够大,利益分配机制不够明确,部分村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
(八)乡村治理还有待加强。一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还需要加强。二是村级民主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村组织引导动员村民参与民主议事积极性有待提高。三是乡村法治需进一步加强。基层执法范围广、分散性强,执法难度大,执法队伍需进一步充实壮大。个别群众信访不信法现象还存在,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四是乡村德治有待提升。在引领文明乡风还有待提高,铺张攀比、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仍不同程度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抓学习,全面加强理论素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理解把握锚定建设农业强国这个重大目标、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个头等大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个重要任务、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这个关键抓手、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个内在要求、加强党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领导这个坚强保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做好“三农”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挖潜能,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引导肉牛养殖企业发展奶公犊、健康低产牛育肥,结合石嘴山市肉牛肉羊补栏补贴政策、羊产业基金资金600万元,推动奶牛肉牛羊羔繁育产业同步发展。二是借助“一乡一品一业”打造,鼓励乡镇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自筹资金集中新建设施农业1000亩以上,扩大设施瓜菜种规模。三是加快中国(宁夏)奶产业科技创新孵化中心、利垦三期等项目建设及第二批中央衔接资金21个建设类项目建设进度;加快2023年第二批23个财政支农项目申报工作,补齐特色产业发展短板。四是发挥招商优势,做优招商环境,突出重点区域,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招引。关注已开工招商项目进展,对未落地的招商项目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积极跟紧对接,力争项目落地。
(三)拓渠道,推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一是持续做好重点村和重点监测对象实地走访、信息台账建立和月调度机制,研究帮扶措施,补齐制约低收入群体发展动态短板。二是执行市政府肉牛肉羊补栏补贴政策,以补栏促出栏,关注蔬菜产量及销售情况,做好农作物秋收销售,带动经营净收入增加。三是开展针对性、时效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四是探索土地流转向入股投资模式转变,促进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五是加快兑付财政支农项目、农机购置补贴、2023年轮作休耕补贴、饲草种植补助等3400万元惠农补贴资金进度,力争前三季度我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6517元以上,同比增长8.8%。
(四)补短板,着力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加大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力度,抓好自治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建设。完善“空心村”治理机制,积极争取整合区、市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小城镇、美丽村庄、“一事一议”等项目和资金,加快灵沙灵沙村、陶乐王家庄村、通伏新丰村三个中心村和黄渠桥、姚伏重点镇及7个改造提升中心村建设进度。持续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完成改厕任务,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护,提升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服务机制成效,严格落实环境积分制管理、河湖长制。探索农村租赁住房建设试点,加快完善村庄水、电、路、气、通讯、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补齐养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短板。
(五)增活力,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国有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等确权颁证。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制,将农村各类产权交易逐步纳入县级交易平台线上交易。探索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机制,通过入市、租赁等方式多元化盘活利用,有效实现闲置土地盘活增值、提质增效。开展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改革,探索建立“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强化农村“以权养老”改革,通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探索产权流转交易“一体化”运营和“一站式”服务模式,形成以标准化支撑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的长效机制。
(六)强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治理力量。深入推进农村党建“抓乡促村、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乡创建行动,达标建设“一抓两整”示范县乡,实现各乡镇有85%的村党组织创建达标目标。聚力推进“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提质增效,建立完善带头人选拔、培育、管理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建立健全常态化整顿工作机制,落实好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好“1+6”基层治理方案,抓好陶乐镇及庙庙湖村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建设,建立乡村治理服务中心。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系列活动,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职能,开展宣教实践活动,全覆盖“积分制”、“清单制”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和红白理事会工作,有效抑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逐步提升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