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大获全胜,而毛主席的一道命令,不仅让中国军民不解、让印度蒙圈,还让全世界大吃一惊。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道命令呢?
这一切,还要从中国和印度的边界争议说起。
历史上,中印之间从来没有正式划分过边界线。
喜马拉雅山脉这座天然的屏障,构成了中国和印度之间默认的分界线。
但,1914年,英国殖民者随意一挥笔,就在中印边界的东西段,画了一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
当时的西藏政府,背着中央私下承认了这些非法的侵略线。
就这样,“麦克马洪线”就成为印度口中宣称的中印国界线,造成面积约为12.5万平方公里中印争议地区,大小相当于中国的福建省。
印度独立后,总理尼赫鲁野心勃勃,借中国抗美援朝之际,印度侵占了“马克马洪线”以南的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中印边界的东段被印度控制。
为交通方便,中国在中印边界的西部阿克赛钦地区,修建了新藏公路。
而印度以所谓的“约翰逊线”为由,不断对中国提出抗议和挑衅交涉。
中印边界西段的领土纠纷,也愈演愈烈。
期间,周总理访问、写信给印度,想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
然而,印度非但没有停下步步紧逼的步伐,和日益膨胀的欲望,还频频越界,不断挑战着中国的底线。
1959年,郎久事件和空喀山口事件先后发生,让中印间的关系更加紧张起来。
毛主席还亲笔给印度外交部写信,苦口婆心地讲:中国的战略重点是美国,而不是印度。
但,已被洗脑的印度不为所动,反而变本加厉步步紧逼,中国想以和平谈判解决问题的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
当时,中印边界问题上,中国与印度的对抗,实际上是与美苏印三国的较量,所以中国不得不慎重万分。
而且,中国刚结束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匮乏,人民生活困难,整个国家还处于恢复阶段。
所以,面对印度的再三挑衅,中国一直保持克制,力求和平解决。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1962年,印军在麦克马洪线以北,又建立扯东哨所,调派最精锐的第4师第7旅驻守,中国遭受到印度无底线地挑衅和侵占。
深思熟后,毛主席讲:印度如此得寸进尺,那就要恨恨地打他,不但要打退,还要打狠、打痛。
1962年10月20日清晨,克节朗地区,中国军队犹如神兵天降,与号称印军王牌部队第4师第7旅,正面交锋。
一天时间,中国军队就歼灭了这支经历过二战的精锐部队,给了印度一个下马威。
而此时,中印西线的新疆军区部队,也一举拔除印方的37个侵略据点,收回大部分领土。
四日后,中国政府提出:双方军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危险接触。
但是,狂妄自大的印度根本不理睬,于是,西藏军区部队采用分多路、迂回穿插的作战计划,彻底将印军的主力部队切割成数段,予以歼灭。
前线连连告捷,中国军民上下一片欢呼,而印度国内一片惶恐。
11月20日深夜,尼赫鲁请求美国出兵救急。
美国总统肯尼迪,当即命令美国太平洋舰队驶向孟加拉湾。
但毛主席却宣布了一道命令:1962年11月21日,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后撤至开战前实际控制线,并再后撤20公里。
为什么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取胜时,毛主席却突然宣布退兵呢?
首先,后勤补给是个难题。
当时,中国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
西藏的交通主要依靠两条土质公路,以及人力畜力转移,运输能力十分有限。
而且,西藏气候条件恶劣,每年11月大雪封山,直至来年春天。
这些都会导致后勤补给难以跟上,不利于继续战斗。
其次,赢得国际舆论。
取胜却撤军、后退,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出兵印度,只为保卫国土,无意侵犯他国。
这也符合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树立一个反武力、反强权的正义形象,在国际有利于形成对中国有利的舆论方向。
再次,希望保持和平。
胜负已见分晓。
通过战争,震慑印度的目的已经达到,彰显了中国的国威和实力。
救治并释放俘虏、归还所缴武器,是向印度表明友好的态度,也希望中印继续友好发展。
这一切,决定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乘胜即收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毛主席曾说:中印边界打一仗,可以争取十年的边境安定,后来的数十年确实是安宁的。
所以,我们要明白:主动撤军,不是害怕印度,而是要用行动告诉印度、告诉世界:中国不会肆意侵略他国,但,中国也不是好欺负的!
参考资料:《新视野》中国印度•1962
编辑:池鸿
作者:木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