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这样评价周总理: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弱点是个好人
文摘
2024-08-20 21:00
四川
1957年,毛泽东和赫鲁晓夫聊天时说:“周恩来,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弱点是个好人。”而长征路上,周恩来也由衷地意识到:自己不是个帅才。所以遵义会议上,他在检讨自己的同时,也强烈支持毛泽东出山。其实,这位爱民如子、鞠躬尽瘁、历史上少有的“完人”,人生中,也曾经历过几次摧毁性的打击。正是这些打击,不仅让他在废墟中重建自信,也让他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1961年9月18日,周总理在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时感慨道:“南昌起义失败,是我的思想认识错误,没有把毛主席的话放在心上。”原来,1927年7月底,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武汉望江楼见面,周恩来痛心疾首地说:“‘四一二’政变,几乎消灭了我党在上海的所有武装力量,我有责任。”毛泽东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我们必须创造一支有革命信仰的军队!”周恩来疑惑地望着毛泽东,毛泽东用手指向远处,“看,我们拥有百万军队,他们是四万万农民。”周恩来反驳道:“自古农民起义,有几个成功的?工人阶级,才是革命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与毛泽东分别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商议发动南昌起义。8月1日2时一声枪响,一道闪电划破夜空,起义军胸戴红领巾,右胳膊绑红色毛巾,如同一支支离弦的箭,冲向旧藩台衙门、牛行车站、新营房等重要军事驻地。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拂晓时分,起义军俘虏敌军三千余人,缴获枪支五千,子弹七十余万发,南京城里到处飘荡着胜利的欢呼声。蒋介石和汪精卫得知南京暴动的消息,怒气冲天,立刻派遣亲信钱大钧、张发奎和朱培德率军向南昌赶来,路上伺机绞杀起义军。周恩来等人意识到久守南昌不利,决定迅速整编军队,清扫战场,挥军南下广州,准备发动第二次北伐战争,进而统一全国。起义军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补给,就匆忙于3日南下。第十时师长蔡廷锴率军叛逃,一下带走了起义军人数的四分之一,一时间,流言蜚语四起,人心惶惶。当时正值盛夏,江西酷热难当,起义军背着沉重的枪支弹药,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异常疲惫。而反动派还在沿途造谣,使得沿途居民四处逃散,起义军连茶水和食物都难以买到。在高强度的行军速度下,一部分人得了痢疾,军队的战斗力又少了三分之一。25日,途径江西会昌,起义军遇到了蒋介石嫡系钱大钧部队的突然袭击,起义军展开殊死搏斗守住阵地,却也损失惨重,起义军只剩下一万零七人。9月下旬,起义军到达广东潮汕,周恩来等领导人经过商议,决定兵分三路:朱德主动率领3000士兵,留守三河坝阻挡钱大钧部队过河;1000人留守潮汕;6000多人继续向前方行进。10月3日,起义军主力部队遭到国民党东路军的围剿,敌军人多势众且武器精良,起义军苦战三昼夜,弹尽粮绝,被迫撤退。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就这样失败了,但它打响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然而,就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中央特科主要领导人顾顺章、向忠发先后叛变,中央机关被迫离开上海,转移到苏区。再后来,中央苏区遭遇了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整个苏区几近崩溃。当时,许许多多中央领导人的心态都崩了,而周恩来这个天之骄子,在失败的打击面前,硬是挺了过来。善于反省的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那就是只有团结农民阶级,中国革命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周恩来终于在废墟之上涅槃重生,他敢于直面问题,摆脱小我,永远以全民族的解放事业为重。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长征路,在挫折和磨难面前,调整好定位,开启新的人生,这也许是敬爱的周总理,留给我们的又一份宝贵财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