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一百余人和大山到底去哪儿了呢?真相终于在68年之后被揭开了。
那是1934年,蒋介石对红军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红军战斗失利,被迫长征,任弼时带领红六军团去黔东革命根据地跟贺龙的红三军会合。
可是队伍到达贵州石阡县时,突然遭到了国军的围攻,军团长萧克曾多次率部队突围,但都不成功,加上跟红三军团会合的道路被阻断,只能在石阡县的山林中跟敌人斡旋。
当时,湘黔桂三省军阀汇集了24个团的兵力,想全歼红六军团,而红六军团因为带的弹药和补给有限,加上对地形不熟悉,如果不能突出重围,将会全军覆没。
思虑再三,萧克最终决定让擅长打坚守战的红18师负责后卫任务,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红18师虽说是师级编制,其实只有八百多人,但这支队伍战斗力极强,是红六军团中响当当的主力部队,擅长坚守阵地。
第二天凌晨五点,红六军团开始转移,这时敌人还没完全做好准备,趁着空隙,军团主力迅速从敌人的缝隙中穿插了过去。
当军团主力过后,大伙儿正打算撤退,突然树林中又窜出大量敌军。
如果让他们追上来,主力就会被拖住,于是龙云师长命令红18师所有战士准备战斗,务必拖住敌人。
龙云率部与敌人拼死战斗,可是因为兵力悬殊太大,加上火力严重落后,红18师伤亡惨重。
这样继续下去,部队很快就会被敌人消灭,为了保存实力,龙云下令快速撤到后方密林中。
但敌军穷追不舍,还从几个方向向他们包抄过去,很快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就在这危急关头,49团的支援部队及时赶到,硬是在敌军后方撕开一个口子,龙云他们被解救了出来。
好不容易才突出包围的红18师,原打算跟49团一起撤退,但他们发现大量敌军正火速往主力方向追赶。
于是龙云告诉49团,让他们追上主力部队,自己则率领400多人走另一条路,引开敌人后再去与主力汇合。
看到龙云率领部队往甘溪槽村方向疾行,敌军以为他们去追红六军团主力,也快速跟了上去。
慌乱之中,龙云带着部队走进了困牛山。
这座山本来是一座无名小山,由于当地村民的牛,经常跑到山上迷了路,于是也被村里人称作“困牛山”。但周围其他村的村民,并不知道这个名字。
困牛山虽不高,但山势陡峭,山路崎岖狭窄,易守难攻。
尽管如此,敌人仍然步步紧逼,枪声越来越密集,团长田海清这时建议龙云率部分人马从悬崖爬下去,他带着剩下的人把敌人引开。
于是,龙云率领200多名战士顺着藤蔓爬了下去,悄悄地从黑滩河河谷撤了出去。
团长田海清,则带着170多名战士把敌人引到山顶,凭借有利地形,打退了敌人好几次进攻。
气急败坏的敌军,竟然绑架了当地村民,把他们押到队伍前面当肉盾。
红军看到无辜的老百姓走在前面,不忍心开枪,只是当敌人靠近时朝天打几枪。
敌人见这招很管用,就逼迫更多的老百姓走在最前面,有些人吓得嚎啕大哭,他们就在后面开枪。
山上的红军见状,焦急难耐,为了百姓也为了革命,他们终于下定决心:从山崖上跳下去,死也不当俘虏,死也不伤害百姓。
一时间,170多名战士摔坏自己的枪,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悬崖。
百姓们看到红军跳崖,纷纷跪下哭喊着不要跳,可红军战士为了不当俘虏、不伤害百姓,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
后来,这些百姓被放回村里,他们哭喊着说,红军为了救乡亲们从山上跳了下去,让大家赶紧去救人。
可当乡亲们赶到困牛山下时,一百多名红军战士全都躺在了血泊中,鲜血染红了河水。
多年以后,军史专家来到石阡县考察那支“神秘消失”的队伍,可当地人根本不知道老红军嘴里的“困牛山”在哪里,就这样,170多名红军和困牛山一起“消失”了。
如今,困牛山上多了一座丰碑,红军战士“宁死不误伤百姓”的爱民情怀和“宁死不做俘虏”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参考资料】:《困牛山百名红军跳崖》当代贵州2016年41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