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做家长 “育”见未来——华亭三中家庭教育指导(三) 朱永新:家庭教育的10点心得

文摘   2024-12-10 16:40   甘肃  

“慧”做家长  “育”见未来

——华亭三中家庭教育指导(三)

朱永新:家庭教育的10点心得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朱永新曾说:“在所有的问题儿童身上,都可以找到他们家庭的原因。”“家庭教育才是我们整个教育链的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为大家整理了朱永新关于家庭教育的10点心得,请家长一起来品读!

1.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起点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我们整个家庭教育的起点,体现在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养育方式以及对基本问题的看法。父母应该把儿童看作平等的人,有独立个性的人,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尊重童年。有了一种对孩子当下生活的尊重,对孩子本身作为人的尊重,我们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会变化。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能够了解孩子,发现孩子,悦纳孩子,遵从儿童天性,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和自我成长,这是最关键的。现在很多父母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标杆,喜欢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较别人孩子的长处,这样就很痛苦。

3.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培养孩子,最后大部分人是失败者。这是当前社会焦虑的表现,是我们的社会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很多人把上名校当作家庭、父母、孩子成功的典范,而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帮助他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自己,更幸福地活着,做到了这一点,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

4.陪伴对孩子很重要

孩子来到家庭和你成为一个共同体,这就是人生的缘分。与孩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你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无时无刻不是在进行着交流和学习,西方心理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量直接正相关。你在家庭发生的一切,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诸如共读共写等彼此陪伴和共同生活,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

5.一个没有阅读的家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面播种下来的。儿童时期的阅读和教育相关,一个没有阅读的家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儿童早期的阅读为什么很重要?是因为那些童书的确和成年人读的书有差别,童书会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蕴藏于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之中,构建的是你的价值观。

6.在优秀的传统家教理念基石上构建起现代家教的大厦

传统家教理念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第一,传统家教通过家规、家训、家风等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用制度和仪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第二,传统家教强调以德为先,把做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与现代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一致的。第三,传统家教注重父母的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强调儿童的行为训练和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现代家长需要注意辨析与舍弃传统家教中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糟粕,如惩罚教育等。

7.母亲是女人神圣的天职,父亲是男人最好的工作

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别是在生命之初。作为母亲需要尽早给孩子朗读,讲故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与兴趣,同时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父亲是一个坚毅的称谓,意味着责任与担当。要当好父亲这个角色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榜样”,另一个是“陪伴”。父亲更粗犷、简单,和父亲的相处能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的勇气,孩子更具有冒险精神,因此,父亲的陪伴也很重要。

8.家庭教育虽不可逆,但是可以改变

家庭教育最关键的是从今天开始,从当下开始,用更好的方法、更大的热情、更积极的努力、更诚实的态度去着手。父母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你对人生、对世界的新认识影响你自己的行为,也将传递到孩子身上。任何改变都不会迟,当然如果过了关键期人是很难改变的,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也告诫父母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尽己所能走近教育、理解教育。

9.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要养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不断地自主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的习惯,而不是读书时拿100分,到了社会上连书都不看。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家庭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0.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成为课堂。用好这些课堂,不仅能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对老师和父母来说同样也是一种进步和成长。

知识性的系统学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以亲子共同活动为主体,比如亲子共同游戏,共同去读一本书,然后交流分享,共同去看一部电影,然后讨论交流,还有父母和子女促膝长谈等,这些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这将成为父母和孩子共同的珍贵记忆。

本文源自:中国教育报。作者:朱永新。以上文字,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供稿|华亭三中政教处

编辑|雪振军 石学强

审核|柳军霞

华亭三中
帮助你了解华亭三中,走进华亭三中,了解三中的历史,感触三中的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