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明清古厝
自筹乡土博物馆
筹建微短剧拍摄基地
设立当代艺术馆……
借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闽侯荆溪镇徐家村
多举措并进
实现千年古韵与现代文旅的完美融合
借风貌区建设
千年村落古韵重生
从福州市区驱车约20分钟,就能抵达徐家村。
作为一处千年古村,徐家村拥有三落排、十三厝等文物和十多栋老建筑,古宅建筑年代跨度从明清至民国。
特别是建于清末的十三厝,距今有18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前后双天井加梓院的闽侯典型古民居。为此,徐家村也被称为“闽侯传统建筑博物馆”。
除了古厝,村中还有很多名胜古迹,比如宝胜寺、徐氏宗祠、圣王庙以及徐家村坝等。其中,荆山精舍则是徐家村的一处文化瑰宝。
历经岁月洗礼
古老的徐家村曾一度陷入沉寂
2020年5月
借着闽侯县活化利用文物的东风
徐家村启动了
古村落风貌区一期启动区的项目建设
两年后
经过修缮后的古建筑重焕新生
这里的景观保持了原有的肌理
围绕田园、池塘、林、屋、街等要素
进行设计
设有文化休闲区、文化商业街
市井生活区、田园生活展示区等
构建“城—乡—山—田—水”
相融合的新空间
“仅日常的客流量就能达到600多人,节假日期间,人气更是成倍暴涨。”徐恒康说道。
文化新探索
自筹自建乡土博物馆
在徐家村人气的持续飙升中
村民们并未满足现状
而是积极寻求新的突破
致力于为这片风貌街区增添更多的文化内涵
就在古村落风貌区一期启动区开街不久
一个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
自筹自建的徐家村乡土博物馆
正式启动筹建工作
徐家村乡土博物馆馆长徐道旺介绍
徐家村长达千年的村史中
提到团结奋进,有先辈徐可元、徐可晗两兄弟倾其家资,率众勇筑罗山坝,并经数代人努力,制服了肆虐村子百年的闽江水害,把方圆近万亩的沼泽地改造成良田和宜居村落;
提到商旺农兴,村中曾公私店铺林立,作坊遍布,藤编、软木画、竹器铁器,打锡等工艺品曾远销海外;
提到家国情怀,有先辈徐梦发抗元保宋,战死在广东仙霞岭彰显民族气节,还有在辛亥革命中担任敢死队队长的徐庭学等。
正是这些深厚的历史底蕴,激发了徐家村村民筹建乡土博物馆的决心和热情。
在荆溪镇政府的鼎力支持下
由徐家村两委干部和热心村民组成的
筹建小组迅速成立
成员平均年龄虽已达67岁,但热情不减
他们并分成文字组、藏品组
协调和海外乡亲联络组
全力投入到建馆工作中
去年2月
徐家村乡土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徐道旺也成了这里的一名义务讲解员
借助徐家村古村落风貌区的平台
这里节假日的日客流量超过300人
多点开花
微短剧、艺术展等助推文旅融合
徐家村乡土博物馆
只是徐家村在文旅融合道路上探索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
徐家村人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创新文旅发展模式
一波又一波的实验正在这里悄然展开
短剧拍摄基地
今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微短剧牵手文旅,将成为文旅目的地的新营销契机和新流量入口。
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老建筑等资源
也让徐家村人看到了另一个发展契机
他们筹建了徐家村短剧拍摄基地
“绣造女儿国”的主理人陈祉陶坦言,短剧拍摄基地的改造不仅实现了古厝的活化利用,还有效填补了福州古村落集群拍摄场地的空白。
剧组入驻带动了
村子周边餐饮、住宿等消费
还有很多村民来当群众演员
每天能有50元到70元的收入
负责徐家村古村落风貌区运营的福州首邑产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让他们接下来积极探索“微短剧+文旅”的新模式,有了更多信心。
十三厝当代艺术馆
在2023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交流展示活动中,徐家村十三厝当代艺术馆入选创新案例。这项殊荣,全省仅2个项目上榜。
“我们投入100多万元,在保护古厝的基础上,设立当代艺术馆,希望让传统、当下和未来在这个空间实现完美融合。”十三厝当代艺术馆馆长刘义华介绍称,开馆以来,他们已举办多个高品质艺术展,吸引了一批批热爱艺术的游客慕名而来,也让附近村民和学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育熏陶。
徐家村女儿国雨花斋
今年7月,徐家村两委还联合陈祉陶,在风貌区启动区内启动了徐家村女儿国雨花斋项目。
该项目作为一家非营利、无交易的素食互助餐厅,主要无偿为有需要的人,特别是村内的老人们提供素食服务,向大家传递中国的家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同时,也提升了徐家村村民的生活幸福感。
徐恒康表示
将持续挖掘和盘活村内的各项资源
通过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
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 陈木易/文 林双伟/摄
新媒体编辑 陈翔茹
监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