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军方与美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再度升级。随着美国防长奥斯汀到访菲律宾,双方签署了一份备受关注的《军事情报共享协定》。这一协议的签订为菲律宾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使其获得美国先进侦察系统的支持,同时也可能成为菲律宾采购“堤丰”导弹系统的重要一步。
在奥斯汀任内的最后一次亚太之行中,这份《军事情报共享协定》的签订被认为是拜登政府留下的“政治遗产”之一。美国方面在协议中承诺为菲律宾提供卫星和无人机等高端侦察系统的访问权限,同时分享更高级别的情报数据。对于菲律宾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技术飞跃,但它背后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
菲律宾国防部一名高级官员透露,这项协议可能为美菲进一步军事合作铺平道路,特别是在武器装备层面。菲律宾一直表现出对美国“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的兴趣,而这套系统自2023年被部署在菲律宾以来,就成为双方军事演习中的重要一环。尽管“堤丰”系统目前仍由美军掌控,但菲律宾军方高层已多次公开表示,希望最终将其纳入自己的武器库。
然而,导弹系统的引进只是第一步,如何有效使用这些武器是更大的挑战。菲律宾军方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独立的态势感知能力。作为一支发展中的军队,菲律宾在侦察、预警和目标识别等关键领域存在明显不足。即使拥有了先进的导弹系统,也无法充分发挥其威慑和作战能力。
正因如此,菲律宾急需依赖外部力量填补这一技术空白。而此次《军事情报共享协定》恰好为其提供了机会。通过获取美国的卫星数据和无人机侦察能力,菲律宾可以实现对周边地区更全面的监控,为其可能引进的“堤丰”系统提供可靠的情报支持。
美军“战斧”部署在菲律宾,确实是个问题
美国向菲律宾提供情报支持和导弹系统,背后显现出一种熟悉的模式——美式“代理人战争”策略的再现。在乌克兰战场上,美国通过提供武器和情报,让乌克兰成为对抗俄罗斯的“前沿阵地”。而这一策略正在被复制到菲律宾,用以牵制中国在南海的影响力。
通过军事合作,美国既能利用菲律宾的地理位置在南海地区保持军事存在,又能避免自身直接卷入冲突。菲律宾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乌克兰在对俄博弈中的定位颇为相似:出人出兵,美国出武器出情报。这种安排对菲律宾而言,可能是把双刃剑。
杜特尔特和特朗普才是一类人
在杜特尔特执政时期,菲律宾的外交政策一度趋于务实,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然而,马科斯上台后,菲律宾的政策风向发生了明显变化。马科斯政府逐步恢复并强化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出更为强硬的姿态。
马科斯政府的这一选择,无疑希望通过美国的支持增加自身在南海问题上的筹码。然而,这种过度依赖外部力量的策略也存在巨大风险。一旦美国的支持因政治变化而减弱,菲律宾可能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历史上特朗普对美菲关系的冷淡态度,已经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实例。
即便菲律宾最终如愿购入“堤丰”导弹系统,这套武器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仍是未知数。一方面,菲律宾的军事实力与这一系统的复杂要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操控“堤丰”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专业的培训和长期的维护,而这些都是菲律宾军队当前所不具备的。
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美国的技术支持,也可能使菲律宾在战略上陷入被动。导弹系统的核心技术和操作权限很可能仍掌握在美方手中,这意味着菲律宾在使用这些武器时,必须首先获得美国的许可。这种“借来的力量”能否真正为菲律宾带来战略安全,值得深思。
菲律宾希望通过强化军事力量在南海问题上取得主动权,但这一策略是否能实现其预期目标仍存疑。在南海周边,菲律宾不仅面临与中国的争端,还在历史上与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存在海域重叠问题。菲律宾在加强对抗中国的同时,也可能加剧与其他国家的矛盾,导致其在南海问题上更加孤立。
兰德公司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菲律宾当前的政策可能是“以邻为壑”的短视行为。如果失去美国的支持,菲律宾将很难在与南海诸国的博弈中占据上风。而这一风险对于马科斯政府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随着拜登政府进入尾声,菲律宾与美国之间的紧密合作能否持续下去,也将取决于明年上台的特朗普政府的态度。从特朗普此前的执政记录看,他对菲律宾的兴趣并不浓厚,甚至一度表示对取消美菲军事合作协议“毫不在意”。这意味着,菲律宾当前的政策或许并没有长远的保障。
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菲律宾选择与美国深度绑定,固然能够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但从长远看,这种策略可能带来更多的隐患。如何在强化自身实力的同时,避免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将是菲律宾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