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师生使用的人类学教材之一!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数十年传统讲座、九位教授集体撰写之作

学术   2024-10-05 08:15   广东  

人文学术社

学术传播 × 知识共享


剑桥大学人类学十五讲

书名:人类学十五讲:人类学理论的流派与风格

作者: [英] 马泰·坎迪亚 主编;译者: 王晴锋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出品方: 领学东方
出版年: 2024-10
ISBN: 9787515526454


倘若人类享有自由的话,那么这种自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自由?如何解释和理解我们集体生活的规律性与模式化的特征?何为文化以及何为社会?不同的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各种差异以身份、视角或权力等方式体现出来,这些差异的来源、意义和影响又分别是什么?人类学是否为研究非人类留下了一席之地?21世纪,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思考人类学理论?

本书源于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为社会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长期开设的核心系列讲座,系列讲座以通俗易懂、内容广泛地讲授人类学理论为宗旨,主要面向本科生,同时也吸引了硕士生,经常还有博士生来旁听。本书涉及人类学的经典理论,包括进化论、扩散主义(传播论)、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交易主义、新马克思主义、阐释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还有一些得到广泛讨论的理论流派和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曼彻斯特学派、实践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同时涉及经典的和相对晚近出现的理论分裂,如“写文化”时刻、本体论转向。此外,还涉及人类学中的历史思维问题、田野点的扩展与边界问题、塑造和重塑人类学观念的独特作用机制。

在本书中,经典理论线索串联清晰且均有其在当下的继承和评析,前沿理论把握精准,重要议题覆盖全面,适用于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中的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学者和授课老师,可以作为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流派课程教材使用,也可以搭配课程必读书一起阅读。


学者推荐

      这是一本内容新颖、编排风格独特的人类学理论书籍。该书的作者都是当下年富力强、思维活跃的学者,学术辈分上应该包括了几代学人。该书抓住了学术工作者可能最希望了解的内容与情景,即书写和刻画不同理论流派的风格。不同的风格代表着不同的思考维度,也体现了写作上的个人偏好。同时,也必须注意,特定的写作风格往往是作者深思熟虑,尤其是形而上思考之后的结晶,所以,在优美的叙事和理论的表达之后是不同作者认识论意义上的关怀,以及寻求理解“行动”之创新之途的不懈努力;同时也代表了某种哲学或者思想的流派。这些,都是读者喜闻乐见的。——范可,博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本书内容丰富,对当前许多人类学理论中的现时论(presentism)提供了一剂有益的解药,充分考虑到某些最深层的根源与最新的发展,特别体现了这门学科中受敬佩的剑桥传统富有影响力的观点,字里行间中展现出一种兼具全球视野与历史深度的综合性。——迈克尔·赫茨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哈佛大学教授,欧洲人类学会会长

      本书对于“流派与风格”的讨论并非仅仅是列举出存在于世界上的各种流派与风格。相反,这种讨论是一种启发式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人类学理论中的变化和持续,并结合微观与宏观的层面深入探讨更广泛的交叉性理论问题。本书使学生学会识别表明作者以特定的思想流派或风格进行写作的线索,这意味着学会将作者的叙述、描述和案例视为论据,而不是简单的关于事实或信条的陈述。这对于学生在阅读文献时批判性地发现文本中存在的想当然的看法、忽略的问题以及简化的方式等,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迈克尔·赫茨菲尔德,哈佛大学教授,欧洲人类学会会长


本书各章节作者

     “导言:一场对话的回响”“被切断的根源:进化论、扩散主义与(结构) ”“功能主义 没有行动者,没有网络,没有理论:布鲁诺·拉图尔关于现代人的人类学”三章作者马泰·坎迪亚,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

“结构主义”一章作者鲁珀特·斯塔什(Rupert Stasch),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和语言人类学家。

“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一章作者凯若琳·汉弗莱(Caroline Humphrey),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

“从交易主义到实践理论”一章作者戴维·斯尼思(David Sneath),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

“人类学与历史”一章作者苏珊·贝利(Susan Bayly),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历史人类学教授。

“从扩展个案法到多点民族志(再返回)”一章作者哈里·英格伦(Harri Englund),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社会人类学教授。

“作为认识论批判的认知人类学”一章作者理查德·欧文(Richard D. G. Irvine),圣安德鲁斯大学社会人类学讲师,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阐释性文化人类学:格尔茨与他的‘写文化’批判者”一章作者詹姆斯·莱德劳(James Laidlaw),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社会人类学教授。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人类学”一章作者克里斯托·林特利斯(Christos Lynteris),圣安德鲁斯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

“ 米歇尔·福柯的人类学思想”一章作者詹姆斯·莱德劳(James Laidlaw),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社会人类学教授。

“借助于现象学:从“身体”到“具身化”一章作者马里恩·麦克唐纳(Maryon McDonald),剑桥大学罗宾逊学院研究员兼研究主任,在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学。

“女性主义人类学与性别问题 ”一章作者杰西卡·约翰逊(Jessica Johnson),伯明翰大学社会人类学助理教授,研究性别问题。

“本体论转向:流派还是风格?”一章作者保罗·海伍德(Paolo Heywood),达勒姆大学社会人类学助理教授,曾任剑桥大学社会人类系的副研究员。

“人与可分的人”一章作者玛里琳·斯特拉森(Marilyn Strathern),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社会人类学教授。



导言:一场对话的回响/马泰·坎迪亚

本书涉及什么内容

本书概述了从19世纪至今在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领域出现的重要思潮,广泛介绍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流派与风格,帮助读者认识它们的历史背景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交叠之处。本书主要聚焦于英国人类学传统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亦涉及美国和法国的人类学传统,各章节展现了这些传统在20世纪和21世纪日益交织混杂的过程,为读者介绍一个极具吸引力和令人兴奋的思想万花筒。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文社会科学,而且改变了我们理解自身以及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方式。本书探讨了人类学家至今仍在不断探寻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倘若人类享有自由的话,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自由?如何解释和理解我们集体生活的规律性与模式化的特征?何为文化以及何为社会?我们的身体、心智与技术具有怎样的功能?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将产生怎样的结果?不同的人类共同体之间以及内部存在各种差异,它们以身份、视角或权力等方式体现出来,这些差异的来源、意义和影响又分别是什么?人类学是否为研究非人类留下了一席之地?

本书各章节追溯了剑桥大学为社会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长期开设的核心系列讲座,题为“人类学理论的流派与风格”。虽然该系列讲座主要面向本科生,但也吸引了硕士生,也经常有博士生来旁听。该系列讲座的宗旨在于广泛、通俗易懂同时又相对高水准地介绍人类学理论,这亦是本书的宗旨。

本书涉及人类学的经典“学说/主义”(诸如进化论、扩散主义、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交易主义、新马克思主义、阐释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广泛讨论的理论和理论流派(诸如法兰克福学派、曼彻斯特学派、实践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经典的和相对晚近出现的理论分裂(诸如“写文化”时刻、本体论转向),以及围绕着特定的概念问题出现的一些较为零散的反思,如人类学中的历史思维问题(参见第五章)、田野点的扩展与边界问题(参见第六章)、塑造和重塑人类学观念的独特作用机制(参见第十五章)。本书将探讨这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不都是以一个章节的长度或者自成一体的形式出现。有些章节彼此交织在一起,共同阐述了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问题之间的切换、张力和转变,而有些章节则从不同的角度返回到同一流派或风格,例如,第一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十二章皆涉及人类学的后殖民主义批评,而不是将它放在一个单独的章节里进行探讨。我在后面还会讲到本书及其章节的组织结构。

尽管“流派与风格”是本书主要的组织方法,但本书不仅仅是一张理论的清单或列表,也是关于“何谓人类学理论以及它如何变迁”的一种集体性反思。本书的诸位作者对该问题提出了或明确或隐晦的不同答案。就此而言,这本书最好被看作一场对话有时是一场争论而不是某种单一的叙述。

“来自剑桥的观点”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介绍了本书起源的背景,并且对这样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进行了反思该理论视角隐含于由讲座课程内容编撰而成的著作之中,而这门课程是由一个特定的系开设的。这之后的四个小节深入探讨更为根本性的问题,即何为理论以及如何对它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它们也逐渐阐明了本书的组织结构。不过,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回答一个经常碰到的问题,即为什么要花精力去研究人类学理论的历史?

学会如何看待理论

对于某些学生而言,一想到“理论课”或者基于此类课程的书籍,就会感到沮丧或心生恐惧。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受到本科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模块化设计的影响,还在于人类学课程和人类学的导读读物细致体贴地将学生视作顾客,必须迎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因此也倾向于选择一些吸引眼球的主题与标题。性与死亡、神秘的事物与不平等、将最陌生的实践变得熟悉以及将未经省察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人类学在这些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这通常也是学生开始接触人类学的方式。相比之下,理论似乎显得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无关紧要,那些旧的理论更是如此。更何况与那些吸引人的话题和活生生的案例相比,理论也似乎更加。

本书将表明,理论并非如此。最重要的是,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因为“理论”根本不是某种单一的、孤立的事物。理论的形式多种多样,范围大小也不一,并且总是与实践以及具体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至少在人类学领域是如此。理论已经在那里,在学生初次接触人类学时会碰到的那些能够立即吸引眼球或者看起来更有价值的观点和案例的核心。就像莫里哀笔下的茹尔丹先生(Monsieur Jourdain)被惊讶地告知他一生都在用散文说话一样,本书的读者也将很快意识到他们一直在“做理论”(doing theory)。

当然,这种观点也可能导致理论以另一种方式失去意义。正如我接下去所描述的,人类学以及其他一些学科最新的思想流派试图彻底摒弃作为一个独特主题的“理论”。与之相反,本书认为理论作为一个明确不同于其他主题的研究重点,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聚焦于理论可以使我们清楚地阐明那些构成并支撑人类学讨论与争论的观念问题,并弄清楚它们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转换与变化的。这种关于争论的综述使刚涉足人类学的新手甚至是探索新的研究主题或新的研究领域的资深人类学家能够将他们读到的作品置于广泛的历史与话语背景之中。学会识别特定的线索这些线索表明作者以特定的思想流派或风格进行写作意味着学会将作者的叙述、描述和案例视为论据,而不是简单的关于事实或信条的陈述。这对于学生在阅读文献时批判性地发现文本中存在的想当然的看法、忽略的问题以及简化的方式等,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这项工作并不完全是否定性的。批判性地对待理论假设只是全面掌握理论史知识所带来的技能之一。另一项技能是想象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视角可能如何运用于同样的经验材料,并产生怎样的结果。这也是学会建构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的第一步。

关于理论的运用和本书的使用,还有一个更普遍的观点,它不仅要引起人类学初学者的注意,而且要引起研究生和准备从事原创性研究的职业人类学家的注意。在本书探讨的这些理论中,有一小部分理论在当代非常活跃,它们是当今的人类学家在写作时可能会明确支持的立场。然而,大多数理论通常被归为历史的范畴,它们不再属于当下学术争论的话题。在人类学领域里,之所以援引这些“旧理论”,最常见的原因是将它们作为错误的清单目录,也就是关于简化思维的列表,这些错误是我们希望避免重蹈覆辙的。这一做法本身没有问题。尤其是,它们往往可以用后见之明来建构关于理论的历史背景,而这可能是行动者本身没有看到的或者是熟视无睹的无论哪一种情况他们自身都可能不会将其视为“背景”(参见第一章)。通过了解过去所犯的错误和简化的做法,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教训。尽管这一点很重要,但这不是回顾这些旧理论的唯一原因或唯一方式。即使是旧的理论,我们也可以从中挖掘出新的思想见解,尤其是如果认识到它们的问题意识的某些方面在当下仍然能引起共鸣。

来自剑桥的观点

本书是一项集体性努力的成果,而这种集体性的努力与以往的情况又稍有不同。大多数编著图书都是会议或研讨会的成果,它们代表着在某个地方连续几天进行的一场对话。相比之下,百科全书(包括专题式百科全书)则是委托不同学术机构的学者来撰写论文,然后将这些论文集合起来,而这些学者之间通常根本没有进行对话。它们的目标是全面涵盖某一学科或主题领域的所有方面。

与之不同,本书是一场更长时间对话的成果。它起源于系列讲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书的形式、内容和“声音”。因此,这里有必要谈一下剑桥大学的系列讲座,尤其是与本书直接相关的系列讲座是如何组织的。数十年来,我们的系列讲座一直沿用“流派与风格”这个题名,并且遵循着相同的基本原则:社会人类学系要求每位讲师和副教授就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或专长的理论流派、风格或问题开设一到两场讲座。然后,由论文协调员进行选择,其职责是确保整个系列讲座内容的均衡性与全面性。不过,整个过程的监督既是集体性的,也是个体性的:社会人类学系核心的教学人员每年都会聚集在一起,讨论每个系列讲座的内容。协调员会提交下一年度的候选论文以供同事进行详细的审阅,后者通常会对那些采纳或排除的论文作出评论。社会人类学系的同事也以同样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共同编写试卷,此时将再次集体审查讲座主题内容的均衡性问题以及处理方式。正是由于这样的过程,本系列讲座以及这本书完全是集体努力的结晶。它代表着一群对人类学理论的历史与现状有着不同兴趣的同事之间进行的对话。其中有些同事虽然没有作为作者出现在本书里,但是多年来,他们一直以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参与这些对话。

这种对话由来已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书的各章节反映了一个特定时期的讲座内容,它们是基于2016年至2017年这一学年的系列讲座。随着社会人类学系教员的变动以及他们的兴趣发生转移,讲座的内容、他们选择讲授的理论流派、课程的整体大纲以及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而言,关于“理论”本身的阐述和理解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稍后还会更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集体层面,不同时期关于“这门课程应该包含哪些内容”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也反映了人类学理论的变化以及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的变化。有些主题经久不衰:近20年前,当我还是本科生时,曾听过关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讲座,而我现在则是作为教师讲授结构功能主义,讲座内容构成了本书第一章的基础。毋庸讳言,社会人类学系的讲座内容早已不再是我曾经作为学生听过的讲座内容。由于同一主题是由不同的人负责的,因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重新编写讲义,有时也会借鉴他们的前任所列的阅读材料。本书的有些主题则是全新的,譬如,第九章讲述法兰克福学派,它是根据2016年至2017年这一学年首次开设的讲座内容撰写而成的。

总而言之,本书并不声称穷尽了人类学理论,也不声称是整个人类学理论的代表。正如我们将在下文看到的,任何这样的说法从根本上而言都是没有意义的。如同任何其他关于理论的论述一样,本书也是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出发对理论的一种论述,我在前文已经说明了它源于何时与何处。总之,本书是一个学术部门的学者集体进行的一个复杂进程的结果,通过这个进程,它将一定程度上共享的关于人类学理论的视角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

然而,在理解本书提供的关于理论的“剑桥视角”时,应注意到任何此类视角都具有内在的多重性与历史的变化性。从外部看来,大学院系往往给人这样一种刻板印象,即在无休止地自我复制的过程中,坚持某种特定的立场或者代表着某种特定的风格。然而,如果将一所大学院系的真实结构作为一个实践共同体进行简单的考察之后就会发现,这种情况是多么不可能发生。本书的有些作者曾经在剑桥大学受过学术训练,而其他人则没有。有些人多年来一直在剑桥大学授课,其他人则是最近才加入该系的。到本书出版时,还有一些人将受雇于其他学术机构。因此,如果读者发现本书的各章节之间在语气、风格和方法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也不必感到惊讶。概言之,这本书是发生在剑桥大学的一场对话的回响。

······


目录


版权声明

感谢巴别塔图书提供新书资料!



人文学术社
(ID:Aca-history)


9万+文史学人都在关注

新书推荐×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管理员

微信号:xueshujun2020

(请备注来意)

往期精选

[1]人文社科本硕博可投期刊(含C刊)简介及发文特点

[2]人文社科可用数据库简介及使用指南(含数字人文)

[3]王笛 桑兵 葛剑雄 罗志田 仲伟民 仇鹿鸣 等谈论文写作

[4]历史学各领域推荐阅读书目及北大史学名师教学大纲

人文学术社
史学领域热门公号。推书或者作者想出书,可关注公号后私信洽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