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 | 当你被人讨厌时,记住这1句话,你就赢了

时事   2025-01-03 22:00   北京  
小年说: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无论谈论什么话题,都习惯用否定句开头。哪怕你们观点一致,他也要换种说法来杠你。

今天的文章,想和你分享一个不太一样的心理真相:别人的评价未必反映真实的你,却暴露了对方真实的内心。

推荐给你,静夜思。

当你被人讨厌时,
记住这1句话,你就赢了
来源:武志红|ID:wzhxlx
作者:和小畏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突然有人说不喜欢你,并指列举你的「毛病」,比如自私、情绪化、脾气倔;
对方甚至表示如果你还这样,就不和你来往了。
你感到恐慌,于是努力去改变,可不光十分费力,并且依然无法让对方满意;
你开始陷入自我怀疑,认为自己真是个糟糕的人!
但今天的文章,我想和你分享一个不太一样的心理真相:
别人的评价未必反映真实的你,却暴露了对方真实的内心。
1
前段时间,我刷到一段有趣的动画短片,标题就叫《不迎合》;
虽然只是简单的对话,但却非常精彩,值得反复细品。

主角是两只小鸟(以下称为A与B)—— 

A:我不想再和你一起了。
B:没关系。
A:等等,什么?
B:谢谢你告诉我,我想和一个愿意和我在一起的人在一起。所以这对我而言是好消息,你这样说,反让我更容易说再见了。
A:你不会怨恨我吗?
B:不会,别人喜不喜欢我,并不是对我的评价,而是他们自己需求的反映。我的任务并不是去迎合这些需求,而是去观察大家如何去爱,并选择这种方式是否适合我,而不是努力让你喜欢我。 
A:哇,好成熟。我又喜欢上你了,这有什么不对吗?
B:这没什么不对,只是我不感兴趣了,因为你是失去我之后才意识到这一点的。
视频里,小鸟B的情况每个人都会遇到,而小鸟A可能是我们的伴侣、家人、朋友、同事。
现实中,当听到别人说“我不想再和你一起”时,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自我怀疑——
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让你不开心?告诉我,我努力去改! 
然而,小鸟B则展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应对姿态,它没有反驳、没有证明,而是从容接纳了对方的「不喜欢」。
这一切,都因为它深谙一个道理:别人喜不喜欢我,并非是一种评价,而是对方需求的反应。 
2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对方发出的评价,看似是描述我们,实际上反映的却是对方的内心。
过去,我们曾以「投射」的方式来理解这种现象—— 
比如一个人总说别人很懒,可能是他自己很懒,于是把这个特质投射到外界,认为是别人自私。 
不过,投射并非总是发生,但「以需求为标准来评价别人」的现象则频繁发生。
好友小翠遇到一件类似的事。 
相恋半年的男友提出分手,让她情绪一度崩溃。
小翠除了因为分手难过,更因为男友狠狠地说了她的「毛病」——
“你个性太冷漠了,以后也不会有人和你在一起!” 
原来,男友个性外向,经常和朋友聚会爬山吃饭,但凡有活动便邀请小翠一起去。
然而,小翠常常表现得不情愿,她更喜欢安静,比如在家看书或做手工,即使出去玩,情绪也不会太高涨。 
在男友眼中,人与人相处就应该热热闹闹;
他需要伴侣参与到这种氛围中,否则他就会沮丧,认为对方不重视这段关系,甚至冷漠无情。
小翠为了证明自己并非冷漠,试过强迫自己表现得热情,可却非常费力,没多久又打回原形,于是男友又开始不满。
而实际上,小翠并非无情,只是她个性如此,也实在勉强不来。
而男友说她冷漠,讲的其实是自己对关系的需求——需要伴侣是喜欢热闹的,能制造热闹的。 
然而,他并没觉察到这种不愉快是需求不匹配导致的,所以会简单粗暴地认为——
就是你不好,并贴上你有问题(冷漠)的标签。 
而我告诉小翠,既然知道男友不喜欢她的安静,也不全是坏事,这提醒她应该找一个喜欢她个性的人在一起。
3
生活中,这种需求不匹配的情况随处可见。像小翠个性安静寡言,在喜欢热闹的人眼中,就注定是冷淡无趣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特质,无论我们再怎么努力做好自己,也必然会遇到讨厌我们的人。 
当认清需求的异同后,我们则需要做一件事:
筛选圈子,和那些彼此需求匹配、喜欢我们的人在一起。
过去,人们会习惯认为,所谓社交能力就是适应能力,越能适应、迎合身边的圈子,则社交能力越强。
然而,却忽略了「筛选圈子」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交能力。 
这里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体会。
一直以来,我的性格都偏感性,遇到事情会想很多,很注重情绪上微小的不愉快;
作为男性,这样的特质常常会被认为是矫情、婆妈。
所以,在成长历程中,我经常被人嫌弃——
你怎么老关注这些没意义的东西; 
总想这么多,以后怎么适应社会? 
毕竟,部分人是不关注情绪和内心的,所以在他们看来,我的许多想法和行为都很奇怪。 
但过去的我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一直觉得是自己有问题,也试过用力去改。 
可结果往往就是,偶尔刻意伪装自己毫不在意,但没多久又会恢复原状,因为人格特质基本上是改不了的。
后来我才明白:其实不需要改。 
如今我做着心理相关的工作,身边的人也都偏感性。
于是,原本的特质不再被视作矫情或是婆妈,相反成了一种优势,能细腻捕捉情绪,生动地表达出来,也能轻松共情他人。
其实并不是我变得更能适应环境了,而是我更清楚什么样的人和环境和自己是匹配的,然后主动去靠近。 
如果让如今的我,再和过去不喜欢我的人重新相处,他们大概率还是会不喜欢。
所以,上面对话中小鸟B的总结非常精妙——
我的任务不是去迎合那些需求,而是去观察大家如何去互动,并选择这种方式是否适合我,而不是努力让你喜欢我。
4
你或许会担心,如果遇到离不开的关系怎么办呢?
诚然,如果那个不喜欢我们的人,正是家人、同事,彼此低头不见抬头见,我们必须还是要面对。 
这里分享一段我自己的故事。
我过去在工作中,需要策划和主持心理沙龙,每当我构思出一个方案,则需要在内部进行彩排,然后同事们体验后给我反馈。
小D是我的同事兼好友,每次彩排完,他都会说:“这沙龙不行,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毫无收获,客户一定不满意的!”
这一度让我非常郁闷,只有自己回去继续打磨细节,可无论我如何认真设计,从来没一次能让他满意。
好几次我都想吵一架,觉得他是不是故意找茬,可别的时候我们相处又一切正常。
后来我才慢慢认清一个真相——他是一个感受力比较弱,且更加注重结果的人。
对他而言,参加一个活动需要收获大量新的理论知识,并能立马让他生活发生变化,他才会觉得是有效的。
而心理沙龙又恰恰是一种注重体验的活动,所以他每次都会觉得没有收获,并感到浪费时间。 
后来我还注意到,他即使参加其它体验类的活动,感受也差不多。
我总算明白,他本身就是一个不喜欢心理沙龙的人。
可我们还要合作,那怎么办呢?
于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他的评价对我而言没有参考价值,并且他一定会对我失望;
这是他的个性使然,而并非我不好,也不是他有意针对我。
于是,待我这样想之时,即使继续遭遇差评,心态也能很稳定了。
5
看到这你或许会担心:人是否会因此变得顽固,万一对方确实指出来我们的缺点呢?
这里教你两个简单的分辨方法:
1.看对你有意见的人,是大多数还是极少数。
假设一个人真的自私,那么往往不会只有一个人对他不满,而是许多人都会表达意见。 
相反,像上面小翠的例子,她和过去的男友、朋友们相处,从未被人说是冷漠,只有这一任男友如此认为。
那么这类占少数的批评,更倾向于是个人的特定需求偏好导致的。
2.对你有意见的人,也对别人有意见吗? 
假设一个人不光说你自私,同时他也觉得自己身边许许多多的人自私,看不顺眼。
那么,这就倾向于是他自己的投射,或许过于想要索取使然。
其实,人与人之间会彼此不满是常态,无论是改造对方,或是改造自己去迎合他人,这都是很难的。 
去了解自己的特点,了解别人的需求,找到匹配的人便可。 
如果无法离开关系,便去理解、容纳彼此的差异,这也是一种成长。
面对矛盾、面对需求的差异,我们可以灵活应对——
去观察、去筛选、去容纳、去成长。


-END-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投稿·合作:yesi@cyol.com

(邮件后请附联系方式)




睡不着,聊几句?

中国青年报
历史的一份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