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认识重庆,不妨从山城巷开始。
绿荫下,院坝里,热闹的坝坝席
这是山城巷传统的坝坝席,又叫流水席,每月逢九开席,街坊邻居一家做一道菜,聚成丰盛的一桌,热热闹闹如同过节,如今也成为山城巷特有的IP。
山城巷起于南纪门,止于领事巷,连接渝中区上下半城。这个重庆唯一以“山城”命名的街巷里,你能尝到最怀旧的山城味道,也能体验最重庆的历史文化和山水特色。这里不仅是小型的建筑历史博物馆,更是市民生活文化的天然展示区。
树下的藤椅,搪瓷碗碟,恍然间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
在这里,能够感受到重庆最传统的市井气息,也能领略网红城市的新潮。
老人老宅老店
来山城巷的年轻人很多,不管是外地的还是本地的,吸引他们的却是老味道。
豆腐脑、油茶、小汤圆……斑驳的木制老门上,粉笔书写的重庆小吃“菜单”,将大家的记忆瞬间拉回到小时候。屋内坐镇的94岁的陈绍贞,是仍旧留在山城巷里为数不多的本地居民之一。这个开了40多年的小店,即是她的老宅,也是她的老店。为了照顾她,小店现在主要由三个女儿来操持。但陈绍贞还是坚持每天在店里坐坐,看看这个熟悉又不断变化的山城巷。
陈绍贞与自己的老宅老店
而来来往往的很多年轻人同样喜欢在陈绍贞的店里坐坐,听婆婆叨一叨“结缘”山城巷的老故事。
“油茶的米糊要香要糯,要大米和糯米一起用。油茶要好吃,馓子也很重要。先用盐水和面,将面和好后,在上面抹一层薄薄的菜油……”虽然已经94岁,陈绍贞依然耳聪目明,说话语速虽慢,却很有条理。
陈绍贞是从巴南嫁到渝中的,“以前的山城巷跟现在完全没法比。”在她记忆中,山城巷一条梯坎向上延伸,两边都是住户,每当有人迎亲,稍稍富裕点的人家摆宴席都是顺着山路一字排开。不过,那个时候吃的并不丰富,条件好的桌上必定有九大碗:粉蒸肉、咸烧白、蒸肘子……准备宴席的师傅跟上菜的伙计都是平时再熟悉不过的邻居们。婚宴没有精美的布置和盛大的排场,来的都是亲朋好友,送的是白糖、开水壶、搪瓷盆等日用品。
陈绍贞的老店里一个装水的老式木头柜子,看上去有些年头了,“30多年前买的,100块钱!”陈绍贞拍了拍柜子,记得很清楚。
记忆里的味道
到了饭点,各种香味开始在巷子里飘荡交织。
小朋友对着眼前的美食大快朵颐
“是不是我们小时候熨斗糕的味道哦?”一位中年女子在熨斗糕摊位前停留。
“是的!是的!你试了就晓得了!”老板卢文琴连忙答道。
卢文琴将调制好的米浆,放入刷了油的铁烙碗中,不停地来回翻烙,两三分钟就煎至金黄。之所以叫熨斗糕,就是因为烙制的小铁碗形似老式的熨斗,这是重庆最地道的传统早餐小吃之一。不过在卢文琴的手里,除了地道的传统原味,还有红豆味、果酱味、绿豆味,味道更年轻化多样化,不论是念旧还是尝鲜,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味道。
离卢文琴的熨斗糕摊位不远,68岁的宋举雄每天都守在自己的烧饼摊位前。他的话很少,手上活却十分纯熟麻利:揉面、扯坯、擀饼,刷料……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成形的饼坯被他飞快地伸进火红的炉膛中,饼坯稳稳地贴在炉壁上,手却丝毫无恙。
老烧饼铺子最受欢迎的还是传统口味
这套动作,宋举雄已经练了30多年。他最拿手,也是最受欢迎的,永远是几十年不变的两个老口味:甜口白糖烧饼和咸口葱花烧饼。
“我的第一个烧饼店是1991年9月16日,和一个面馆拼起开在人民公园门口。”从人民公园到十八梯,再到现在的山城巷,靠着这份做烧饼的手艺,他撑起了一个家,如今手艺传到了女儿和女婿手上。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忆里的故事总是伴随着食物的味道。这些味道弥漫在山城巷,便成了老重庆和新生活的故事。
来源丨今日重庆
记者丨谈 书
摄影丨李 野
编辑丨陈 燕
责编丨陈科龙
审核丨刘凤羽
声明丨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