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镇的“酒与诗”
白沙东汉建场,明万历年间设置水驿,自此凭借水驿之便,成为川东、川南一大水路要津,和川黔滇驿道上的重要集镇。随着长江水道上商贸运输的兴旺,这里水陆交通和物资集散枢纽作用日益明显。尤其是重庆开埠之后,贸易往来更加繁忙,造就了繁荣的城镇格局,因此也有了“天府名镇”和“小香港”之盛誉。
白沙酿酒可以追溯到宋代,白沙烧酒则酿于明嘉靖年间。清初,随着农业和经济的逐步恢复,白沙镇的酿酒业开始兴盛,许多酿酒者为了取水方便,直接在镇西的驴溪河畔建起了槽坊,至乾隆年间,此地已形成一条长达一里,汇集300余家槽坊的槽坊街。清末诗人赵熙沿江而下,闻白沙酒香而作诗赞誉:“十里烟笼五百家,远方人艳酒堆花。略阳路远茅台俭,酒国春城让白沙。”
“白屋诗人”吴芳吉也曾写下“几水真真好,津城处处垆。江团清玉盏,竹笋少娘厨。酒贱无须知价饮,街平不必倩人扶”的诗句。
如今,当地仍有“江津豆腐油溪粑,要吃烧酒中白沙”之语。漫步古镇街头,吃一碗瓦缸豆花,喝一杯自酿烧酒,仍是到白沙消磨时光的最佳方式。
好酒酿好诗,从诗酒之名也看出这里文风之盛。尤其是近代以来,人才辈出。在古镇的东华老街两旁,“白沙名人”的木牌,也诉说着他们与白沙的交集。
单是镇上号称川东第一中学的聚奎中学,就培养出了包括爱国诗人吴芳吉、文史学家邓少琴、画家张采芹的“聚奎三杰”,以及四川报业先驱卞小吾、原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樊弘、原中国女排教练邓若曾等众多英才。
位于东华街陈家坡的朱家洋房里,则走出过至今被奉为传奇的六兄妹,他们中有孙中山的秘书长朱芾煌、著名法语教授朱广儒、中国百年西医先驱者朱广相、力学专家朱广才,而朱家的女婿中,则有重庆大学第五任校长何鲁。
古镇的高光时刻
不过中山古镇真正的高光时刻,则是在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外省文教单位、文化名流纷纷内迁。1938年至1945年间,白沙先后创办、迁入了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四川服务团、重庆女子师范学校、川东师范、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19所中等以上院校以及18所小学,被称“学生之城”。
此外还有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国民政府审计部、国民政府财政局、农本局等文化单位、政府部门和大量工厂、银行迁入,汇集了业余评剧研究社、青年文化服务部、教育部第三巡回戏剧教育队等各种社团、各种报刊。一时间,白沙坝名流云集,与沙坪坝、北碚夏坝、成都华西坝一起,并称大后方的“文化四坝”。各类抗日活动、教学和学术活动盛况空前。陈独秀、冯玉祥、梁漱溟、文幼章、郭沫若、许泽珩、蒋复璁等名人贤士都曾来此讲课或参加活动。为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吴伯超在白沙指挥了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万人大合唱。
至今,白沙仍留存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市级抗战遗址23处。走出过朱氏六兄妹的朱家洋房在抗战时期曾做为陆军第十六后方医院、第二陆军医院等,如今这里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改建为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展示我国中等师范教育的百年历史。
东华街的静谧温情
白沙古镇依江而建,65条老街老巷百折千回、高低错落,构成了一座迷你版的山城重庆。历经时代的潮起潮落,白沙在岁月的烟火气中,安静地展示着千年古镇的生命力。
中午11时左右,古镇正是最热闹的时候,在摊贩们的叫卖声中,赶场的居民背着背篓四处转悠,招呼、砍价,或者找相熟的豆花馆解决午饭,客运中心旁边一家无名小餐馆门前的坝子里,坐满了食客,热火朝天。
相比而言,东华街就像是一个被按下静音键的老巷子。与其他古街不同,这条始建于明代的老街没有嘈杂的店铺,一踏入这里,便能感受到原住民们的闲适生活,记忆中的“老重庆”缩影。
这里北望长江,南倚山岭,建筑巧妙地利用依山傍水的地形,灵活地进行布局,多为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木结构,悬山式屋顶,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小青瓦,开敞有序,朴实无华。家门口栽种着鹤望兰的老式水缸,悬挂着的红灯笼,一碰就嘎吱作响的木门,都在诉说着东华街昔日的芳华。岁月沧桑,时光荏苒。如今,街上的一些居民或外出打工,或迁居,只留下小部分老人和小孩在此生息。
弯弯曲曲的巷道像一条条藤蔓,把邻里的关系都串了起来。漫步其中,不时可以从家门口闲聊的老人那里,听到一些奇闻轶事,更是为这座古镇增加了许多乐趣。
“妹,这家太婆的豆豉真的好吃,我都七十多了能骗你吗。”
“妹,少的一块钱我帮你出了,哎呀呀,不需要还。”
很快,古街的静谧就被打破——几位老人们围在一户木屋前,商量着如何“分配”李孃孃家的咸菜和豆豉。见我好奇地打望,几位婆婆竟不约而同地做起了推销。“张孃孃快八十了,豆豉做了几十年,我就吃了几十年。我这次来是专程买给外地的儿子。”在谢婆婆的推荐下,我去隔壁人家兑换了12元现金,同时也得知了张孃孃和老伴残疾后,靠做豆豉和咸菜养家的故事。“买谁家的都是买,不如买张孃孃家的,都是邻居,能帮一把是一把。”
张孃孃拿出一杆木秤,又绕进屋里端出一张长凳,摆摆手示意我坐下休息。豆豉细碎,不好拿捏分量,装好才发现“超重”了,差了1元钱。几位太婆纷纷掏口袋,既想为我解决这1元钱的尴尬,又不想让张孃孃吃亏。就在这短暂的互动中,老街的温情氤氲开来。
来源丨今日重庆
文字丨见习记者 许力梨
摄影丨李 野
编辑丨范瀞予
责编丨谈 书
审核丨吴金明
声明丨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