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我们必须重审智能时代教育的本质与教师的应变之道。早在1940年,我国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潘光旦就在《宣传不是教育》一文中指出,真正的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智慧,并且具有使用这种智慧应付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迁,教育的本质并未改变。用范梅南的话说,教育的本质依然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只不过互动发生的场景更为立体复杂,所依托的技术支持更为智能有力。价值观念的多元、媒介信息的繁杂、知识获取的便捷、技术更迭的快速使得教师立德树人这一永恒使命在智能时代更为关键和迫切,也急需教师成为善于利用适切工具开展育人活动的智慧教师。
智慧教师有着真正“为学生好的动机”,关注学生学科学习,也投身学业之外的多元成长,为学生的健全发展谋得空间。例如,杭州小学语文教师刘老师每天会布置一项特别的作业——让4个孩子轮流写“漂流日记”,记录班级当天发生的真实故事。刘老师会认真批阅,写大段的文字评语和孩子们交流谈心。在这一仪式性事件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生活、记录童年,不知不觉明白了写作的意义。又如,苗老师是上海浦东一所初中的语文教师,最怕学生只喜欢简单的背诵而不喜欢需要思考的习作和阅读任务。为此,他经常给家长写信,阐明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与需要,力争获得家长的支持。再如,一名师范生说,自己的高中语文老师每周都会写公众号,以化名的方式记录校园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与事。学生们周末回家后,热衷于拿父母的手机阅读这些文章,并从中推测老师描写的是谁。有次老师记录了一名总趁老师不在办公室时默默帮忙倒垃圾的学生,这件事让大家感慨,老师用心关注着每个人。“被看见”的这名学生后来作文越写越好,成绩也越来越高。这些智慧教师具有“为学生好的动机”,努力弃绝虚假的学习,捍卫自己与学生作为人的创造性与尊严感,把学生视作完整的人来理解、尊重和培育,积极构建正向的、有价值的共同生活,坚持把学生成长最为需要的东西带给他们,呵护与滋养了学生的学习力。
教师不断拓展专业边界、持续提升自我是将“让学生好的能力”真正转化为“学生变好的效果”的源头活水。不过,“好的效果”可能是对教育行政管理者、学生、家长、教师等多方诉求的一种审慎平衡,教师要在这种复杂综合的环境中经常反思自身的定位和责任,有限度地承担和保障“让学生变好的效果”。智慧教师要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与更广泛的共同体建立链接并付诸实践。例如,前文提及的苗老师,不断搜寻、筛选合适的资料与学生共同品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声,并且与多家媒体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又如,青岛的薛老师是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已成为学科名师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摄影协会、心理协会,在与各行业人士的切磋交流中,不断更新观念、积淀智慧,并反哺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此外,薛老师为了能做班主任,默默学习、积累了十年,到终于拥有自己的班级时,自主管理、学习方法、同伴交往、人生观念等理念与方法技能已尽在掌握之中。上述两位老师不断“跨界”拓展,带来了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多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享受思考的乐趣,从而开启自主探究与深度学习之旅。
新时代
党的教育方针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