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力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并向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2024年11月28日中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开展第六期“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
2024级电子信息类6班团支书顾宇晨在讨论“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代表人物时讲述的是王承书先生。王承书,中国核物理学家,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与导师共创“WCU方程”。1951年毅然回国,为中国核聚变和铀浓缩研究奠定基础。三次“我愿意”体现其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隐姓埋名,放弃个人荣誉,为国家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其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
2024级电子信息类7班团支书李佳骏号召道:同学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面临外部压力,毅然开启 “两弹一星” 研制。钱学森、邓稼先等大批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归国投身其中。他们隐姓埋名,在艰苦环境里克服重重困难。“两弹一星” 成功增强了我国防实力,提升国际地位。如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科技竞争激烈,西方国家有技术封锁与打压。我们要弘扬 “两弹一星” 精神,自力更生、勇于攀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努力学习,以所学为国家发展助力,担当起民族复兴使命。
2024级电子信息类8班团支书蒋雯钰为我们讲述从门外汉到运载火箭专家——王希季的故事,这位把中国第一枚火箭搞上天的人,在受命研制火箭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这一方面的知识,他只是一位搞热电厂发电的专家。王希季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运载火箭专家。
本次“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依托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既是对历史的深刻回顾,也是对未来的积极展望。同学们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深远意义,这一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中国科技的发展方向。我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远眺浩瀚的宇宙,探索未知的奥秘。让我们团结一心,以“两弹一星”精神为灯塔,共同谱写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文字:王梓豪
图片:组织部
编辑:汤静茹、张成程
责编:杨洋
审核:缪书选、张为东、祁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