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我为什么不见张大千?和他话不投机,有代沟!

文化   2024-09-23 11:31   四川  

艺术需要阵地!

————————————


吴冠中先生曾说:“漂亮和美不同,漂亮讲得是那个质感——细腻,美往往是造型艺术里面的独特性、构成美,这两个不一样。”并认为:“张大千的作品就是漂亮,像《飞萧楼》,而潘天寿的作品是美,感人。”他还说:“张大千来,对不起,不见——我觉得话不投机,有代沟。”

吴冠中作品


在探讨吴冠中先生对于“漂亮”与“美”之间微妙界定的言论时,我们仿佛被引领进入了一个深邃而细腻的艺术世界,这里不仅是对视觉美学的探讨,更是对艺术创作者个性、时代精神以及文化背景的深刻剖析。吴冠中先生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解锁了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乃至世界艺术多样性的新视角。

张大千作品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漂亮”与“美”的区别。在吴冠中先生的眼中,“漂亮”更多地指向了作品表面所呈现出的精致与细腻,是一种直观感受上的愉悦与满足。这种美感往往能够迅速抓住观者的眼球,如张大千先生笔下的《飞萧楼》,其色彩之丰富、线条之流畅、构图之精妙,无一不彰显着画家高超的技艺与对美的独特追求。然而,“漂亮”虽能令人赏心悦目,却未必能触及人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与哲学思考。

潘天寿作品


相比之下,“美”则是一个更为复杂且深邃的概念。在吴冠中先生的语境中,“美”是造型艺术中的独特性、构成美,它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深入到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之中。潘天寿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被吴冠中先生誉为“美”,正是因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刻的民族情怀、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及对自然与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这种美,是超越形式与技巧的,它能够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引发对生命、自然乃至宇宙的思考。

张大千作品


进一步地,吴冠中先生对于张大千与潘天寿作品的评价,实则是对两种不同艺术追求与价值取向的深刻阐述。张大千的作品以其华丽的色彩、繁复的构图和精湛的技艺著称,是“漂亮”的典范;而潘天寿则以其雄浑苍劲的笔墨、简约而不简单的构图以及深邃的意境赢得了“美”的赞誉。这种差异,不仅是艺术风格上的不同,更是艺术家个人气质、审美追求乃至时代背景的反映。

潘天寿作品


至于吴冠中先生那句“张大千来,对不起,不见——我觉得话不投机,有代沟”,则更显其艺术态度的鲜明与独立。这句话背后,或许隐藏着对艺术创作理念差异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艺术交流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坚持。吴冠中先生不愿与张大千见面,并非是对其艺术成就的否定,而是基于艺术观念上的不合与难以沟通的遗憾。这种态度,既体现了他对艺术纯粹性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作为艺术家的独立精神与批判意识。

吴冠中作品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禁要思考: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艺术时代,如何平衡“漂亮”与“美”之间的关系?是追求表面的华丽与精致,还是深入挖掘作品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评论家王进玉曾说,“漂亮”与“美”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一个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应该能够在追求作品形式美的同时,也注重其内在的精神表达与情感传递,使作品既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又具备思想上的深度与广度。

吴冠中作品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吴冠中先生的这些言论,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启示。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保持艺术独特性的同时,又能够跨越文化的界限与时代的鸿沟?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吴冠中作品


总之,吴冠中先生关于“漂亮”与“美”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艺术的新视角。它让我们意识到,艺术之美并非单一而绝对的,而是多元且复杂的。在欣赏与创作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应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艺术形式与审美观念,同时也应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价值观,努力创作出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富含精神内涵的优秀作品。(陈洋)

吴冠中作品




来源:豆瓣

——————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也不用于任何商业之目的,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性质,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在后台留言或发送邮件至邮箱116342233@qq.com),我们看到后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艺术阵地
艺术需要阵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