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考告一段落,距离六月的中高考,半年不到了。在这种紧张焦虑的大氛围下,许多家长都考虑到留学开“润”。
但留学不是轻松的事。越来越多的留学家庭讲究“投资回报率”,但是,留学的回报率到底该如何计算?单论就业薪资可以吗?
小新将从众多学子的亲身经历来讨论,本科留学的利与弊。
本科去留学的优势
过来人的话:
我认为,教育这件事,并不能只看投资回报率。像逻辑思维、辩证思考、国际化的视野值、受用终生的通识教育等,恐怕都不能以金钱衡量。
我见过很多在高考那几天,非常紧张的学生——上吐下泻,睡不好吃不下,必须要承认的是,国内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太大了。有时候即使考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分数线,也面临着专业填报、就业规划的难题。
(点击图片,跳转新通学子亲身经历)
课程对比
很多学生,甚至老师都这样安慰过,等你们熬过高三,到大学就轻松了。但事实是,到了大学,特别是大一,从早到晚的课程安排,满满当当的行程。
别看课程多,但有些课除了考试之前都不用学(比较水)。考前,老师带大家划好重点,考试前几天通宵背;考完,当然就全忘啦。
而在国外读本科,别看一学期只上几门,每门课都要实实在在地努力。功夫必须下在平时——
举手发言(课堂参与在总评分中占有一定比例)
超大量的阅读(我清晰记得有一门人类学课要阅读14本书)
完成各种大小作业,教授还经常有当堂小测验(有的课,每节课都有小测验)
考试(一般每门课有三次大考)小组讨论,演讲
写大中小篇论文(中国本科基本只是毕业时有论文,美国本科很多课程都要写论文)。
总结
国内:课程较多,任务相对轻,比较容易过。
国外:课程较少,但是任务重,考试难度大。
(点击图片,跳转新通学子亲身经历)
转专业自由度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读了不喜欢的专业,根本提不起兴趣。
寒窗12年,只教会了我们如何努力读书、应付考试,却从没教给我们各个专业、各个职业方向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兵荒马乱的高三,学业繁重,严重睡眠不足,突然要做出人生最大的选择之一,万一选错了,还很改变。
在国内转专业,并非不行,但是相对困难。一些学校会限制转专业的次数(一年一次),限制成绩(只有专业前20%的人才可申请)。
但选择留学,特别是美本,你甚至可以先不定专业读大学,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就读,就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探索自己的职业导向,进而确认专业。
总结
国内:转专业困难,次数少,要求高。
国外:转专业自由,次数多,要求低。
通识教育
美国大学前两年都是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即大一大二不限专业,天文地理人文历史都要学,大二结束时申报专业,大三大四才学习专业课。我认为,这是美国本科教育最闪光的地方。
通识教育,在美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通过每个大学自己定制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培养出具备基础知识、辩证思维能力的全面通才,而不只是某个专门领域的专业人才(trained specialist)。
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课程,让学生在专门人才训练的同时,也兼顾其他专业的学习,做到全方面的成长。
如果说,国内大学规定好的“三菜一汤”,那么大学就是超级丰富的“自助餐”。
学习深造
本科去留学的劣势
花费更多:
本科3-4年的花费,肯定会比研究生1-2年的费用高很多。
如果孩子是学霸,考虑经济可行的方法也行:国内读本科+出国读硕士。
此外,也可以考虑中外合作办法等方式,国内大学读2年+国外大学读2年(不同项目存在差异,具体看学校),毕业后同时可以拿到国内国外双学位。
学生自适应力要求更高:
在国内,从小到大,都有老师、家长步步紧盯,像发射火箭一样分毫不能差。但刚出去,脱离了家长和老师,以及陌生环境的适应,都需要孩子有比较强的适应力和内驱力。
不过当然,学校也会提供支持,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环境,新通老师也会持续跟进学生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