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语 惟泥能言——岱庙天贶殿东岳大帝塑像40年侧记

政务   2024-07-26 19:35   山东  
岱庙坐落在登泰山的起始处,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历经千年,是为东岳祖庭。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泰山的一个核心景区又是泰安市博物馆所在地,每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泰城居民更是不计其数。天贶殿为岱庙的主体建筑,创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人们走进岱庙,走进宋天贶殿,无不为其伟坐大殿中央的东岳大帝塑像震撼,人们不由自主地仰望,上香膜拜。人们大多知道东岳大帝,但鲜为人知的是面前的这尊神像是1984年塑起的,距今整整40年。40年在泰山、在岱庙、在人间一瞬而已,而对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他人生最精华的部分。40年前参与塑造神像的现任博物馆馆长刘玉沛就是这样一位泰山工作者。工作伊始的这段经历让他与泰山文化、与庙堂泥塑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方风来 春满泰山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泰山,国务院确定泰安为首批对外开放城市,泰山正式对外开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泰安市开始组建地级市,泰山管理机构组建集风景、文物、林业管理为一体的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泰山旅游逐渐升温。1980至1984年,当时的泰山管理机构——泰山风景管理局,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抢抓机遇,加大了对泰山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高标准高质量的抢修维修了岱庙、万仙楼、普照寺、南天门等一大批文物古迹。1984年,以天贶殿为中心的岱庙古建筑群得以修缮一新。

(1985年东岳大帝像落成合影)
忽如一夜春风来,古老的岱庙开始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中外游人的到来。可那时天贶殿内没有塑像,整个大殿空荡荡的。为适应时代以及大众的需求,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泰山管理部门决定重塑岱庙天贶殿东岳大帝像。时任管理局领导有黄庭惠、孙孟玺、路宗元、程继林、米运昌等。局领导专程去济南园林局邀请了雕塑家沈忠、孟祥文两位老师,管理局的有关专家翟所淦、刘悦昌等也参加了塑造团队。当年20岁出头刚到岱庙工作的刘玉沛有幸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自1984年开工至1985年对外开放,用时一年多,至今时光已过40年。举目仰观东岳大帝伟坐在高大的神龛上,头顶冕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配天作镇,俨然帝君。“40年了,塑像无裂缝,不褪色,岿然屹立,光彩依旧。”刘玉沛如是说。这充分体现了当年塑造者的匠心独具。

(沈忠、孟祥文工作照)


东岳大帝 再现神蕴


时任管理局领导的程继林回忆说:“重塑岱庙天贶殿东岳大帝像的过程,一个是去济南请专家,再一个是塑造一尊什么样的大帝神像,可以说当时大家心里都没谱。”是的,创作一尊神像,首先心里要有这尊神的概念,要清楚他具体的职司和个性特征,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于是,塑像团队开始从历史文化中走近东岳大帝。通过查阅大量史料,进一步明晰了东岳大帝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具有主万物发生、掌生死之期、宰天下兴衰等职司,是芸芸众生的保护神。仔细观察、反复琢磨《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及《岱庙馆藏明清神仙画轴》中泰山神形象,参考灵岩寺彩塑佛像,并远涉北京、山西等地参观学习庙堂塑像。结合泰山雄伟可亲,庇佑众生,配天作镇,国泰民安的神山、圣山的特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设计理念。一尊富有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东岳大帝像浮现在塑造团队工匠们的脑海里。经过一番艰辛探索研究,最终塑造团队的专家工匠们形成一致意见,以岱庙馆藏明代东岳大帝神仙画和《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中的泰山神形象为蓝本,结合大殿原有塑像基座及神龛的尺寸确定了塑像的体量,最终完成了东岳大帝像的设计。后经多方专家论证,几易其稿,一尊高4.4米,宋代帝相,手脸贴金,泥塑彩绘的东岳大帝像跃然纸上。

精心选材 匠心制作


有了一个好的设计,怎样用传统技艺来塑造选材是关键。塑像的主要材料有木料、棉麻、麦糠等,再就是塑像用泥(黏土)。由于塑像体量大,泥的用量大约 9吨,大家当时都多方联系,也到多地取材,但经试用黏度都不行。当时参与此项工作的刘玉沛凭着他生在汶河畔,长在泰山麓的生活底蕴,提出可用汶河周边泥土的想法。大汶河滋养出光辉灿烂的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精美陶器说明这里的泥土具有可塑的特质。团队工匠们就到汶河畔采样取土,经过和、捶、打、摔、揉等工序,汶河土经受住了考验,被选为塑造用土。一切准备就绪,东岳大帝神像的塑造工作便有条不紊地开始了。神像的泥塑制作历经确定比例尺寸、垒砌神座、扎骨架、上大泥(麦糠泥)、缠麻披、上棉花泥(细泥)、压光等工序,形成塑像主体,后又经修补打磨、贴纸、刷白、画图案、涂色、沥粉贴金等工序完成神像彩绘,步骤流程环环相扣,制作工艺精湛考究。就这样在团队专家工匠们的精心塑造下,东岳大帝像历经近两年,于1985年落成。泰山管委会专门致信济南园林局对沈忠、孟祥文两位老师在泰辛勤工作和贵局的大力援助、倾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东岳大帝骨架手绘图)

东岳大帝像塑造完成,如同展开了一轴精美的泰山文化画卷,深受游人和专家们的好评。如同架起了东岳大帝民俗文化信仰交流的桥梁,越来越多的游客、民众怀揣虔诚之心,来到岱庙天贶殿东岳大帝神像前进行敬香祈福膜拜。

泥塑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华夏民族历史进程中历久弥新,从女娲抟泥造人到大量陶俑的出现,特别是从两汉以后庙宇道、佛大型塑像的兴起,发展到现在依然熠熠生辉,无不显示着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匠心独具 赋泥新


在塑像过程中,刘玉沛表现出了对泥塑的浓厚兴趣,展现了其独有的天赋。他出身艺术世家,在深厚的家学积淀中耳濡目染。凭借一股勤学好问、善学善思的钻劲,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韧劲,通过看、干、听反复揣摩塑像技艺,成长迅速。突出的表现让专家和工匠们都对他赞赏有加。期间,经局领导牵线搭桥,拜雕塑家沈忠先生为师,刘玉沛从此走上了心之所向的泥塑艺术之路。

多年来,他致力于泰山宗教与神文化的研究,潜心于泥塑艺术创作。学习历程充满艰辛,成才之路亦有崎岖,但他始终坚信老师的一句话,那就是——“泥塑会赋予泥土新的生命”,因而对泥塑技艺刻苦钻研、执着追求。刘玉沛自幼在泰山脚下长大,接受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的涵养与熏陶。而泰山庙宇塑像正是泰山文化的核心——信仰文化的载体。他觉得为泰山的神明塑像,是对泰山的尊崇与敬畏,是对泰山文化的守护与弘扬,更是传承泰山文化薪火的神圣使命。

(2005年刘玉沛在竹林寺与自己塑成的塑像合影留念)

从一开始手法生涩到如今技艺娴熟,四十年的雕塑之路使刘玉沛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庙宇塑像代表性传承人,也有了对雕塑艺术的独到见解与心得感悟。“艺术永无止境,没有最好的作品,只有更好的作品。每一道工艺对于最后作品的呈现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塑像的整体。”刘玉沛说。塑像之美重在神采与意境的表现,每一刀、每一削、每一刮、每一抹,都是在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份神圣。只有经过无数次的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调整,才能呈现出神塑的庄严崇高、睿智慈祥的神圣之美。

宝剑锋从磨砺出,功多才能艺熟练。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磨练,刘玉沛技艺日渐成熟。在泰山及周边地区文保项目中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岱庙寝宫塑像工作人员合影(左二为刘玉沛)

岁月无语 惟泥能言


自1985年起至今,先后在沈忠师傅的组织带领下,完成了泰山王母池“七真殿”、中天门二虎庙、泰山孔子庙、泰山后石坞三官庙、泰山扇子崖元始天尊庙、新泰市莲花山行宫、岱庙遥参亭等塑像。期间由刘玉沛牵头组织,张剑英、蒋衔利、程继峰、范克生、冯正利、候强等人员参加,先后完成了泰山三阳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碧霞元君、三官等塑像,泰山关帝庙关帝、关平、周仓塑像,泰山竹林寺弥勒佛、韦陀、四大天王、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塑像,岱庙中寝宫泰山神妃淑明后、东西寝宫东岳夫人塑像,中天门玉皇庙玉皇大帝铜像,泰山后石坞元君庙元君、三官、寿星、财神等塑像,泰山青帝宫青帝汉白玉雕像,万仙楼群仙悬塑补塑修复,济南华山三官庙三官塑像等……

(三阳观塑像)

潜心塑艺,赤心铸魂。可以说,每件作品都凝聚着热血与汗水,每个项目都倾注了匠心与真情。时光飞逝,从刘玉沛第一次接触泥塑这门艺术,弹指间四十年过去了,如今年近60岁的他现任泰安市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是泰山工匠、中国民俗学会、博物馆学会、文物学会会员、山东城市雕塑协会会员、山东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山东金石学会理事、泰山景区泥塑艺术的行家。通过40年的艺术实践,在刘玉沛手里,这些塑像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有了语言,有了同观者眼神的传递交流和心灵的沟通。他在工作中的这种精湛的技艺,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世代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新时代更是呼唤这样的精神品格。








图文来源:Hi泰山

泰山岱庙
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汉,拓修于宋,为泰山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一处集古建、园林、碑刻、陈列于一体的古建筑群,为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