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年没去“腊梅煎包”了,今天见到我,说瘦了很多,令我感动。店主腊梅,黄姓,做事干练,待人和善。聊起艰辛创业往事,腊梅云淡风轻的微笑中透着一丝倔强。她早先做服装生意,后因生娃就没干了。为了谋生兼顾带娃,她于2010年聘请师傅在沙子墩开了煎包店,师傅手艺加上腊梅能干,生意火爆。后师傅撂挑子,腊梅和老公坚韧接续。凭平常观察加自己琢磨,也深谙擀面调味和馅煮煎之奥妙。2019年老店拆迁,搬至现址。十余年积攒了广泛青睐。“有志者,事竟成”。在腊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服输劲头,殊为可贵。更难得的是,两年不见,她居然可以认出我。仅此一点,足见她能把衣食父母始终放在心里。
鱼米之乡九江,以大米为原材料的美食可谓丰富多彩。都昌米粑(又称“饺子粑”)便是其一。史记魏晋南北朝及后唐宋以来,大批中原民众为避战乱流徏江南,辗转至鄱阳湖一带并定居都昌。江南饭米,宜稻不宜麦,宜粑不宜饺。身处江南的中原百姓为解口腹又达祭奠之需,只得用米粉做成饺子粑。于是这种兼具南北气质的小吃便落地生根并传承至今。要说把饺子粑当过早主食,九江不多见。但吃过之后,你会发现,细腻的米粉皮、浅浅的稻香及清淡的素馅儿,还是异于我们习惯的“厚重”口味,萦绕舌尖的清新,更是别有一番脱俗滋味。新湖柴桑春天南海路的“都昌米粑”,是我隔三岔五就要去换换口味的地方。每次去,我都会舀一碗南瓜稀饭,佐一碟小菜,点几个豆角和萝卜馅的饺子粑。细品慢咽间,鄱湖的风情,如烟的往事,淡淡的乡愁,也悄然而至……
在秋风瑟瑟清早,街上行人寥寥。骑着电瓶车,我从东到西,终于在国棉一厂十字路口铁路扳道口处找到了老火车站搬来的“牛杂店”。店主老张夫妻,均年过七旬,祖籍河南。1991年四十岁分别下岗,耳濡目染深谙清真饮食之道,在老火车站旁一小巷入口处开了这家店。两口子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劳作,持而不辍,每日精进。三十多年光阴,小两口也由不惑逾古稀。虽岁月不饶人,但老张依然健谈,夫人也更精神,就像他们油少慢炕出锅的葱花煎饼和材料充实大锅慢炖的牛杂汤,无不散发出憨厚朴实的中原气质。在我之前,店内坐着一个年轻人,笑着说专门从新五中开车来吃他们家牛杂汤和煎饼。闻听此言,我都被这份清早不辞路远只为吃到心心念念的那份欢喜心感染——生活就是如此,你若欢喜,就没有什么能让你忧愁的了……
网友留言,说庐峰东路信华城市花园二期“熊欢欢石磨手工粉”味道极好,我就寻来了。出乎意料的是,颇具品质个性的店面装饰有别于绝大多数早餐店。清爽的环境和墙上相关食材的表白,让人舒适有安全感。店里师傅说,石磨手工粉制作是一门颇费时间的非遗技艺,要经过泡、磨、蒸、晾、切等工序,用未掺任何添加剂的纯米糊做成,火候把握不好极易断成一截一截。我点了一碗墨鱼肉丝粉外加牛肉和卤蛋,虽缺点咬劲,但纯米粉面滑腻柔软的口感夹着浅浅稻米清香和筒子骨膏汤鲜味一同滑过喉咙时,顿生一种润心之感。更令人叫绝的是店主的咸菜,毫无违和地吃出了妈妈腌制的味道,恰到好处地丰沛了味蕾,幸福感满满。边品尝着食物边琢磨着熊姓店主关于“熊欢欢”取名的含蓄释义,再环顾店内诸多细节的考究,我觉得,店主一定是有她自己更深远的规划和理想。虽七年经营时间不算长,但若能持之以恒如此高标准和严要求,我相信,“熊欢欢”会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很难想象,一个包子店,扎在一个点上一开就是二十年。最青春的时光,都氤氲在蒸腾的热气中。人生能有几个20年,仅此坚守,就令人尊敬!店面七八张小桌子,碗筷开水烫着,稀饭小菜自取,吃得放心,用得自在。特别是,被汤汁浸润滋养且不掺任何花里胡哨味料的馅儿,裹在筋道十足的老面里,只一口,儿时的味道,便回来了。二十年的存在,绝非偶然,往者络绎不绝自是必然。
毛俊周小吃店,夫妻俩经营早点十二年。用姓名做招牌,过去常有,彰显的是文化自信和品牌气质,现在已不多见。店主既然把姓名堂而皇之悬于门庭之上,想必是有两把“刷子”。小店简陋,但自制豆浆原香浓郁,油条麻圆油饼色泽金黄,外酥内软,口感正好。每天清晨,顺路购买及在店内过早者颇多。但最美妙的,是常有在店里过早的老人。看着他们悠然自得地用油条蘸着豆浆和着稀饭从容享用,你顿时会觉得:幸福,是如此简单。那一刹那,喧嚣而浮躁的世界,都慢了下来,从容了起来……我常想,生活的滋味,又何尝不是藏在这细品慢嚼之中呢?
位于莲花池路的“实石汤店”,2003年由一位长相福气待人和气的石姓大姐创办。我经常与妻子去过早。很喜欢她做的杂烩粉,味道清淡,食材诚实,分量厚实,猪肝、猪腰和肉丸都很嫩,汤粉中加上小白菜、平菇、黑木耳等配料更添几分鲜味。点一碗加鸡蛋的粉,佐上酸豆角、五香萝卜丁,外添油条一段一段蘸着吃,那个早上,你会觉得,自己是个很幸福的人。店里凉伴粉也好吃,味道略重。我也常常叫碗杂烩汤,配上伴粉。浓淡相宜间,你的心情都会变得更好。2019年石大姐故去,接手之人几经摸索,加之老员工指点,渐呈大姐的味道。这一点,令人欣慰。味道没变,以“实”为本,那和善可亲的形象和宁静安逸的早晨,便回来了。
住庐山南路时,总爱去姚家洼里面一家“黑皮炒粉”过早。老板姓李,肤色偏黑,但不至于“过分”到可以作为店名,只是他觉到,以“黑皮”为名,更接地气。我想,这或许与他深街小巷的生活熏陶有一定关系吧。黑皮炒粉,善用一双筷子,犹如指挥家,炒粉在他转轴拨弦翻炒间发出“滋啦滋啦”的声音裹着浓浓烟火气,活力四射。随之撒入的新鲜红椒末、酸豆角、青菜叶、滑嫩无比的瘦肉丝,红绿相间中又添一种活色,让人胃口大开。整个颠炒过程,让人觉得享受。此时,叫碗白稀饭取五香萝卜丁或酸豆角或咸菜,坐在面对小巷的桌旁,边用着边看着行人往来。这一刻,清晨的日色,忽然变得慢且从容起来……我问黑皮,你的炒粉有什么诀窍,他笑答:没什么名堂,就是味道好,价格实在。呵呵,饮食的最大名堂,又何尝不是“味道”呢?!
老五炒粉,1983年始于环城路,1991年搬至洋街对面湓浦路中百站至今。老五姓屈,兄弟五个,现与老四联手。他的米粉较细,豆芽、大蒜、肉丝、鸡蛋、胡椒皮等配头多,味浓且炒得碎,兼有各类汤佐之,这是我喜欢的。更关键的是,在这里过早,我会想到临近的铁桥头、龙开河和河边的航运公司,那是我父亲和二爹工作的地方,也是我儿时玩耍的地方……老五哥俩很热情,张三李四来者无不招呼,江湖随性,烟火气浓。恰逢一位顾客问国庆是否营业,说儿子从上海回来想来吃炒粉。管中窥见,老五炒粉,己炒出了一种乡思的味道……
九江米粉,源溯东汉。九江人好米粉,除好吃外,还兼有一份念旧。就像我,拍了不少米粉视频,但心里,总是放不下“日欣特色粉”。住图书馆时,常到这家店吃墨鱼、肥肠、牛肉汤粉,外加一个荷包蛋,佐小碟榨菜或咸菜或萝卜干,感觉富足和小资。点餐时我常混搭,比如肥肠粉外加一份牛肉料,更过瘾!这些都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它的粉是从春丝食品厂订制的细粉,口感细腻,市面少见。厨房师傅每次见我来头疼,因为我喜欢加青菜和榨菜丁的肉丝炒粉,这就有点难为师傅,毕竟细粉易粘连,难炒,烩入青菜易出水分,干湿把握更难。所以每次麻烦师傅时我都要递上一根烟,哈哈!粉店开了25年,一日三餐四季,陪伴许多人走过青春,不易!九江炒粉,有舌尖上的温度,更有史籍里厚度,希望四大米市的九江米粉品牌,也能笑傲江湖!
【后记·壹】
南方很多城市把吃早餐叫“过早”。
“过早”一词最早出现在清道光年间《汉口竹枝词》中,此俗称在湖北地区尤为普遍。作为“一衣带水”的长江沿岸城市,武汉和九江得以藉交通之便而进行全方位互动交流,故饮食文化的融合自是必然。所以,九江人称吃早餐为“过早”,应该与区域文化的传播有必然联系。
【后记·贰】
搜集九江早点故事的过程中,店主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让人印象深刻和感动。他们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从不怨天尤人,并在日复一日驰而不息的劳作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很了不起!在三餐四季的浓稠烟火中,在大街小巷的芸芸众生中,他们是不起眼的星火微光,但正是因为他们的汇聚,繁华了人间,璀璨了灯火,抚慰了大众,让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清晨,都飘溢着幸福的味道。
九江文旅投稿邮箱:jjswyzx@126.com
来源:寻庐藕丝
编辑:高梦婷
初审:曹如苇
复审:王彗洁
终审:高 峻
请扫码关注以下九江文旅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