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4年,我才懂:尽管活着,少发愁,上天自有安排

情感   心灵鸡汤   2024-11-22 08:09   辽宁  


这世上,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为难的、放不下的事。而人生最不划算的事,就是为尚未发生的事情,提前焦虑、透支自己。

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发帖人讲诉了自己一位伯伯的生活:

伯伯今年57岁,刚刚再婚,眼角眉梢都透着笑意。可谁能想到,他的原配妻子因病去世还不到一年。

原配妻子去世的时候,才53岁。从退休后没多久,就又打工挣钱,说是要替儿子多还些房贷。

伯伯家里还有一个卧床的婆婆,全指望着原配照顾。伯伯自己不会做饭,自理能力也差,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指望着原配。

原配妻子在世时,总是为这些家事发愁,她时常念叨的一句话是:我要病了、撑不住了,这个家就完了。

可现在呢?她不在了,这个男人、这个家不但没完,还喜气洋洋的迎了新人,婆婆也被送去了养老院,唯一哭得伤心的是原配的儿子。

其实,原配在世时,如果能够放宽心,多为自己想想、活一回,不那么焦虑,这个家也绝不会“完”,她也能多享受几年不那么劳累的日子。


赵阿姨也是一个爱操心的人,退休四年,忙了四年,担心了四年。

让赵阿姨担心的是这么几点,想必大多数家庭都会涉及到。

首先,赵阿姨的子女挣钱不多,养孩子压力大,赵阿姨替他们操心。

特别是,儿媳妇怀孕后失业了,没上班的那两年时间,可把赵阿姨愁坏了。儿子家每月入不敷出,赵阿姨会帮着买买菜,补贴给小两口一些生活费。

赵阿姨想,这要是孩子大了,花钱的地方更多了。而自己以后年龄大了,病痛不找上门来就不错了,哪有精力帮他们呀?这么一想,就更愁了。

其次,赵阿姨80多岁的母亲,负担哥哥太多,出钱出力,赵阿姨觉得心疼,替母亲的余生担忧。

每次60岁的哥哥一回家,母亲就连炒带炸的做一桌子菜,哥哥一家就跷着脚等着吃。

家里的房子,赵阿姨的母亲也早早就转给了儿子名下。自己省吃俭用,养老金也常常补贴给哥哥一家。

赵阿姨找母亲谈过,让母亲保重好身体,自己手里留些钱。母亲敷衍着,最后还是老样子。

最后,赵阿姨身边相继有两位老同学去世了,她担心自己身体,焦虑发愁,却不敢去体检。

日日只要有什么地方有些小异动,就担心得要死,列出1万种不好的可能性。


赵阿姨的儿子知道母亲的心思重,总是劝她想开点,可是,谁劝,怎么说都没用。赵阿姨还是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的。

直到后来孩子大了,儿媳妇开始找工作。赵阿姨又开始担心儿媳妇找不到工作,后来儿媳妇顺利找到工作,赵阿姨又担心儿媳妇太久没上班,干不长。

直到儿媳妇工作稳定了,有几个月还比赵阿姨儿子赚的都多了。赵阿姨看小两口的日子越过越好,每月还会有些结余,才渐渐放下心来。

至于母亲那边,赵阿姨又深谈了一次,母亲表示自己就是心甘情愿为了儿子付出、忙和。

并且,觉得自己这样做是老有所为,80多岁了还能帮上儿子,心里挺满足的。赵阿姨也就只能自己理顺心态,选择默默接受了。

后来,赵阿姨又在儿子儿媳半哄半强迫下,去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检查结果显示,赵阿姨除了一些老年人惯有的小毛病外,身体很健康。

随着日子一天天平稳的度过,赵阿姨终于在退休后的第四年,和自己和解了。也终于懂得了:人啊,尽管活着,少去发愁,日子是一天天过出来的,一切上天自有安排。


叶圣陶先生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叶老先生有失眠症,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可是,他怕自己对药物形成依赖,便想戒掉。但又怕停药后失眠。

叶老先生的失眠症,是彻夜难眠的那种,试过几次都断药失败。

他的夫人绞尽脑汁,想到一个办法:把安眠药偷换成维生素片。不想,这个办法奏效了,叶老先生吃完也能睡得着。

原来,对于某些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药”,而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暗示。

这类似于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自证预言”。解释一下就是,我们说什么、相信什么,未来就有可能发生什么。

所以,我们一定要管好自己,好好活着,尽量不要说烦死了、累死了、完了这种话,也不要处处担忧、念叨未发生的事。

儿女或是老人求到我们,需要帮忙的,有能力就帮一把,没能力,愁也无济于事;别人没要求的,也别跑去别人的世界里指手画脚,去替别人做主,替别人愁。

管好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守住自己的心,剩下的事情,老天自有安排。

-END-

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笔有温度、为情发声,一个热爱文字的不典型写作者,邀请你共同感知生活】

唯安的世界
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愿做你的情感聆听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