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勿忘我

文摘   2024-05-18 19:15   湖北  




校友简介:应城一中1988届 陶川




陶川,88届四班,高级工程师,毕业于长安大学原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先后任职中建三局东方装饰公司,上海康业建筑装饰集团,上海建工集团。曾参与上海环球中心,上海白玉兰广场,华为上海基地,南京华新城,武汉恒隆广场等项目建设,长安大学上海及江苏校友会副会长,长安大学经管学院MBA校外导师。

记30年一遇的班会









2018年,已是六年前了,我们88届三(四)班同学30年第一次相聚。一直想写点东西记录下,那时还没有疫情,那时王老师还健在,我们大多数还在奔五的路口。今年回去参加一中校友座谈会,张希老师约稿,要我写点关于青春母校家乡的记忆,我想就写这次30年一遇的难忘的班会吧,致我们的青春。



组织聚会前,组委会杨园同学还在犹豫和嘀咕,“搞不成的,来不了几个人的”,她其实热心快肠,很盼着大家聚一次,每次同学零星从外地回来,她都是当仁不让的“钉子户”。齐良斌的一句感慨说出了很多同学的心声,“以前,我觉得自己没考上大学,混得不好,但是了这个年纪,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我们班52人,那天来了43人,除了过早离开我们的四位同学,远在美国的彭继学,这个彭继学可不简单,可是二年级就考上中科大少年班的狠人。我们班应届考取并不多,大部分后来都留在应城,建设应城他们是主力军,分布教育民政税务住建司法公安等。教育系统最多,有6人之多,郑庆国已是正高级教师,万新文已是一中资深优秀班主任。外地的同学除了除了在职上校张海生公务在身,(班上出了三个军人)都从各地赶回来,尽管岁月催人老,几句话聊开,往昔熟悉的面孔又逐渐清晰了。



我何尝不是如此呢,进一中时还不到15岁,不足15,第一次到县城,甚至没见过红绿灯,就是一小屁孩,一张娃娃脸,班上也实在没有什么存在感,我翻了下毕业纪念册,从成绩到文艺到体育甚至到遵纪守法改正错误的标兵都没有我的名字,复读再复读才勉强上个大学,工作好多年好几次都从高考梦中惊醒。时间一晃都知天命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再不相聚就老了,放下世俗的所有,只为一次聚会,一次纯粹的聚会,彼此寻找那一份青春,致我们的青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高中的记忆我大抵都忘了,只记得那时刚撤县改市,第一个教师节,下了课飞奔出去抢乒乓球台,食堂四两一个的方块饭一顿能吃几个和偶尔抢到的教工食堂的炒菜,大门口那一汪池塘绿荫下的晨读,运动会标枪飞出界外,潘老师飞身神奇的一挑,徐海镛书记大会上真的我只讲几句的书记形象,广泛流传的“草鞋皮鞋”论,姚幼安老师的“鸭子搓螺丝”的韧劲,还有学校那几个长得漂亮的女生。



一见面,至今那个还是矮子的从北京回来的想斌同学还是这样称呼我“矮子”,别看矮个子的杨想兵在建筑行业在我们“搬砖”看来可是个大咖,完成了著名的“水立方”,杭州奥体中心,境外刚果(布)非运会一场两馆体育中心等多项重大项目的结构设计工作。那时流行取外号,不带贬义的,就是好玩,记得我还曾经跟马林波“马腿”的外号跟他打了一架,不过他个子就是高,现在人人羡慕的大长腿。我虽然高中三年长了30厘米,但一直都被叫矮子。


班上的学霸是夏锋华也回来了,他一直挂在学校的校史栏里,他考上了清华,他还去校史馆找到了自己。那时没有微信,毕业后一直联系不上,不过清华的校友记录真是全,我们只记得88级管理系就把他找出来了。还有张红明,他却是复读才考上,不过他好像读上瘾,读到博士,还当上外贸学院教授,到底是教授,他用缘---愿四个字讲出了我们三年同窗三十载梦的情感,完全看不出当年不爱说话的潜质。时代和个人努力,要说现在高考难,那时是全国统考,湖北高考都是地狱的存在,我们穿皮鞋的最低线在西北云贵等落后地区几乎可以上清北了,所以只要家庭允许,自己“脸皮厚”,复读是正常的,记得一中后来搞了两个复读班,在复读班的日子是苦的,就是读书,几乎不跟其他同学来往,也没有其他娱乐活动。



班上女生来了大半,这些年岁月好像没有留下多少痕迹,杨园还是那么热心快肠,每次聚会都是组织号召者。周幺兰当上老师,后来她和李文发居然成了亲家,陈玲和周建民30年不变的伉俪,不知道是不是在学校就好上了,高挑的吴小萍居然当了老板,图文社做得风生水起,范庆华一如百米冠军体育场上风风火火,沈兰华那时成绩好,上了东北大学,一直没音信,这次终于回来了。


那天王槐松老师也来了,尽管已经八十岁了,除了耳背点外,还是那么高大,精神矍铄,还给我们上了一课,并寄语我们,“任重远,撸袖摩掌,奋斗人生永葆”。更另我们意外的是,他拿出了珍藏了我们班30年的我们当年稚嫩的笔迹,现在看还脸红的作文,思想调查甚至还有检讨书,让我们想起了哪篇课文里讲的一个老师。


我的确是王老师的粉丝,其实我是严重偏科的,尤其物理大考小考总是在及格线徘徊,但王老师两届文科班成绩斐然,这届却带理科班,选科时我居然没有犹豫就选了理科班。那时王老师正在我们这个年纪,仪表堂堂,风流倜傥,作词作曲吟诗作文,能歌善舞。记得我们第一次武汉春游,晚上回来时大家一路上唱歌不停。记得文艺汇演,我们班同学穿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记得体育场上,你追我赶,400米接力赛打破校记录的欢呼雀跃。还记得有次,晚自习教室里乱哄哄,老师在黑板上留下两个字“慎独”。他不仅教书,更是育人影响了我们,也塑造了我们班,真正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庆国同学致辞,他还特意准备了当年的口琴,已是处长的“队长”李向阳的白话诗把每个同学特点都刷了一遍,还有杨青那天讲了什么我忘记了,只记得大家都很感动,一直公推为最感动的人。还有人讲了什么,也忘了,那晚,大家都放开了喝,聊着那些年他们追的女孩,叫着对方的外号,聊着谁谁的臭事,我们还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在池塘边的单杆边比赛还能拉几个,还把30年前在双杆面前几个人合影又重新照了一次,可惜“幺菇凉”程应华过早离开我们,记得那年他考上河海大学,不知道是不是他当时柔弱的身体,毕业就是永远。

我们搞建筑的俗称“搬砖”,跑过很多城市,得有一年我去广州,因为时间紧方向不同,红山同学已是师级干部,红明是外贸学院教授,路易斯外企高管,我们就在机场见了一面,去贵阳找韬爷,去郑州找队长,总要打个电话,只要不是特别重要事总要喝一顿。每次回应城,进红同学都来接送,抢着买单。


一切名利,随着岁月的沉淀,都会成为过去,觥筹交错之间,我们喝下的不是美酒,而是三十年的风雨。

感谢组委会的5个同学,默默付出,吴小萍同学做成的电子相册值得我们永远回味。

那天晚会上,我客串了下主持人,我其实一直忌惮公共场合发声,尤其在我们这个场合,可是事后志刚说矮子主持得好,气氛特别好,他是由衷的高兴,他是王老师的儿子,从高中起就一直跟我玩,甚至中午都不回去,跟我挤一张床,每每回想起来感到温暖。







感念恩师







人生犹如长跑,正如上次聚会良斌说他过了注册安全师考试,现在是新都化工的安全总监了,50多岁了,还在努力,我们特别高兴,不抛弃不放弃,像姚老师那大年纪还在讲台,也像王老师一样,笔耕不止,八十岁还出散文集。


王老师离开我们两年了,他赠给我的书,那是他一辈子的财富。想想很惭愧,老师给了我们那么多,六年了还写不出一个字来。

此刻,我在云南,在一个偏僻的沙溪古镇上,喝着咖啡,往事一幕幕,生活是什么呢,生活其实本没有意义,是我们赋予了生活的意义。


重拾记忆碎片,谨以此文献给永远的三四班,永远的王老师。

30年也许很长,但30年前刻下的正如王老师歌词所唱,勿忘我是凝情的花,我永远插在心头,放光芒!


                   应城一中88届陶川
                   2024年5月写于云南






 编  辑:张   希
 审  核:张大军



关注学校公众号,

实时了解学校动态。

做社会满意的教育,

我们一直在努力!





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聚蒲城之灵气,育华夏之英才。”美丽的应城一中始建于1930年秋,迄今已有8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秉承“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爱、和谐、坚毅、争先”的校风,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示范中学”、“湖北省教改名校”等荣誉称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