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曾任监察御史、山东提学佥事、大理寺少卿等职。薛瑄为官刚直耿介、勤政爱民、廉洁自律,有“清官”美誉。在从政的二十多年间,薛瑄就如何做一个好官、清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并且留下了许多经验性论述,其语录体著作《从政录》就是记载其从政感悟的一部经典著作。薛瑄认为,为官者当一身正气,正所谓“大丈夫以正大立心,以光明行事,终不为邪暗小人所惑而易其所守”,意为为官者只有保持一颗正大光明的公心,才能顶住诱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政治操守。秉持一颗公心,终归还要落到实际行动上,这便是对正义和廉洁的不懈追求。为此,薛瑄主张“为善勿怠,去恶勿疑”,做官当善恶分明,做善事不懈怠,除恶人不犹疑。对于廉洁问题,薛瑄认为,朝廷官员数目众多,素质参差不齐,在廉洁程度和自觉性上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因此,薛瑄提出将廉洁划分为三个层次——“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这三个层次中,“见理明而不妄取”,是廉洁的最高境界,也是薛瑄所倡导的廉洁典范,能做到这个层次,就意味着廉洁的理念已经融入了个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化为了行动自觉。“尚名节而不苟取”,虽也能做到廉洁,但是主要还是出于维护个人名节的目的,比起前者,在精神境界上就低了一个层次。“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这样的官员保持廉洁,主要是出于对失去官位俸禄和受到律法惩处的畏惧心理,这样的廉洁则是最低的层次,也是最容易被突破底线的层次,一旦失去法律监督,面临巨大诱惑,原本“不敢取”的官员就容易走上贪腐的道路。薛瑄提出了廉洁的三个层次,其主要目的在于让为官者有所对照,认清自己的思想状态,从而提醒和激励为官者,在廉洁奉公上不可有丝毫懈怠,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努力做到“见理明而不妄取”。如此一来,官场方能有清平气象,官民矛盾才能得到缓解,从而实现国泰民安、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