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民生
2025-01-26 17:06
安徽
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1月20日在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省长 王清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为安徽全方位把脉定向、指路领航。7100万江淮儿女倍感温暖,倍受鼓舞,倍增干劲,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昂扬奋进。
一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省委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改革创新、创先争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台阶。粮食产量836.9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增速居工业大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增速快于全国。
——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实现新突破。
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世界前列,“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九韶内核软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多语种智能语音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加快形成。
——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迸发新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3.6%、提高0.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16.1%、提高2.1个百分点。汽车产量继续保持40%以上增长、达3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5%、达168.4万辆,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集成电路产量增长47.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81.4%。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居全国第3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居全国第6位。安徽产业向新发力、向智而行,新质生产力发展脉动强劲。
——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零基预算、“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科技金融等改革创新举措获国务院综合督查通报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为全国样板。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均升至全国第9位,“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23.6%。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首位,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首批10个零碳产业园区启动建设,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261万千瓦、总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
PM
2.5
平均浓度35.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2%,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2%,均好于年度目标。扬子鳄、江豚等野外种群数又有增加,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择栖安徽湖泊湿地。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
城镇新增就业75.95万人,创历年新高,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新增405万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基本养老待遇、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科学调度、精准施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落实中央一揽子增量和存量政策,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全省经济增速逐季攀升、持续向好。出台落实“两重”“两新”政策配套举措,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136个、总投资2747亿元,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4.6%,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等销售550.6亿元。开展“徽动消费促进年”行动,推出皖美消费新场景100个,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1.1%,快递业务量突破60亿件、升至全国第7位。文旅消费快速回升,接待国内游客和旅游花费均创历史新高。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新开工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48个、比上年增加36个,制造业投资增长13.3%、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0.4%、高于全国12.4个百分点。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3.5%、高于全国11.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8.3%、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常态化开展为企服务活动,组织“百场万企”供需对接活动999场。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超过900亿元。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兑付资金77.7亿元、惠及企业2.6万家。
(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
全力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启动建设,聚变能园区全面开工。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总数达23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80%以上的省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达81.3%。扩面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惠及企业1.2万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7500亿元,增长20%以上。省属高校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点占比升至64.9%。联合知名高校和企业共建安徽高等研究院,首招硕博士研究生735名。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实现16个市全覆盖。人才兴皖工程深入推进,柔性引进院士及团队92人次,遴选支持省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名、产业创新团队50支,新增高技能人才41.7万人。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健全“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工作机制,“一链一策”推动十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筹建首批10个省级先导区。星火大模型迭代升级、保持领先,垂类大模型增加到77个。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突破千万台,工业云平台应用率升至全国第3位,中国建造(安徽)互联网平台上线试运行,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8943户。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达1.2万亿元。新培育两业融合标杆单位20家,规上科技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营收分别增长18%和28.2%。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培育省级供应链服务平台23家,新增5A级物流企业3家、四星级冷链物流企业10家。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文旅、港航、煤炭等重点领域重组整合取得重要进展,省属企业投资新兴产业超过500亿元。实施民营龙头企业倍增行动,完善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1.6%。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全国首个省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开发区产业用地基本实现“标准地”供应,省数据交易所、省知识产权交易所揭牌运营。加快发展耐心资本,新备案天使投资基金27只、创业投资基金148只,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获批实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增至184家、居全国第7位。推出新一轮营商环境提升举措,329个高频涉企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申请材料免提交,我省全域纳入240小时过境免签停留区域。创业安徽建设持续深入,新增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55个,新登记经营主体121.3万户。
开放型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深入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加快发展产贸融合、贸易数字化转型等新模式,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4%左右,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增长11%。举办跨国公司安徽行系列活动,开设面向海外投资机构和优质企业的“理解中国”课程班,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06家。组建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全省对外投资增长12.3%。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推出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12项。合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获批、全年开行班列909列,新增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12条,口岸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12.7%。蚌埠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世界制造业大会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外事、侨务、对台、港澳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持续优化。
出台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年度重点合作事项扎实推进。牵头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攻关项目7项,共建首批12家创新联合体。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持续深化,省际毗邻地区合作提质升级。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签约建设。居民服务“一卡通办”事项扩大到78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扩大到176项,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运行。完善长江(安徽)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实施一批水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等重大工程,沿江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联动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加强“三基地一枢纽”建设省际合作。强化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协同实施,安徽联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
持续增强全省各区域发展动能。开展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协同攻坚,新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62个,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省6.7个百分点。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合淮、合六、合滁合作园区加快建设。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上海与六安对口合作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个。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高质量推进,区域联动、业态融合效应明显增强,黄山、池州、安庆、宣城四市规上服务业营收合计增长16.7%、高于全省7.8个百分点。强化城市增长极作用,推进43个城市片区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45个,通过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我省人才、资金、技术净流入态势进一步增强。
增强基础设施保障和支撑功能。“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全球开服,全省智能算力达1.6万P、增长130%。池黄高铁、宣绩高铁、池州机场改扩建投入运营,高速公路实现“县城通”,阜阳商贸服务型、安庆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现代水网工程加快建设,“引江济淮”全年共调水4.75亿立方米,过闸总吨位1.3亿吨。
(五)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加快江淮粮仓建设,全面实施“四良两优”工程,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54.6万亩,生物育种实验室启动建设。加快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2.6%。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新增精品示范村211个、省级中心村850个。积极稳妥推进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整省试点,完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39.8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新市民。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94%的农村人口。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平均营收超百亿元。
(六)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美丽安徽建设深入推进。
实施重点企业节能降碳诊断和升级改造,实行新上项目差异化用能管理。新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80%的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均完成循环化改造。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88万千瓦,陕电入皖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全面推开排污权交易改革,顺利实施分布式新能源市场化交易试点,全省“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基本建成。开展皖北地区空气质量提升攻坚,推进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653个,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完成人工造林27.24万亩。深化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皖苏、皖赣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签约实施。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优秀案例。黄山市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扎实整改,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有效整治。
(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投入567亿元办好民生实事。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开发政策性岗位21.1万个,“三公里”就业圈实现社区全覆盖。启动实施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全省新增博士点23个、硕士点90个。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开诊,新布局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7个,25所县级公立医院新晋三级医院。亳州、黄山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立家庭育儿补贴制度,新增托位4万个。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5万户。推行房票等货币化安置,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2.4万套(间)。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等事业实现新进展,民族宗教、援藏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亮点纷呈。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郎溪磨盘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华龙洞人被证实为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省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黄梅戏曲本典藏》先行本出版发行,保护修缮传统建筑1005栋。7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居全国第5位。“中国好人”上榜人数保持全国第一。建成投用600个公共文化空间、182个口袋体育公园。哲学社会科学、参事文史、档案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八)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有效处置,保交房项目完成94.9%。电力迎峰度夏度冬保供有力。开展城镇燃气、电动自行车、房屋和自建房、“生命通道”等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6.3%。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皖南突发洪水险情灾情得到有效处置,气象、地震等事业取得新进展。和谐礼让春风化雨,“六尺巷工作法”全面推广。信访工作法治化扎实推进,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95.7%。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打早除小”工作,依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金融等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
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发展。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军地战略合作,深化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拓展基层武装工作阵地,国防教育、双拥共建、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我们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创新,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依法行政能力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公共政策和政府承诺事项兑现率94.8%,全省办结行政复议案件21850件,“府院联动”“府检联动”机制实现省市县全覆盖。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制定修改废止省政府规章8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25件。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上线运行重点事项办理时限压缩69%,提交材料减少60%。完善重点工作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开展政策文件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1422件、省政协提案797件。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断巩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
总结过去一年来之不易的成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安徽发展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跃升,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爱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一年来,全省人民在省委坚强领导下,风雨无阻,勇毅前行,用拼搏的汗水写出了优异答卷。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工作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皖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在群众身边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和工作者,向关心支持安徽改革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看到,我省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增长乏力,民间投资意愿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下滑,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风险依然存在,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不少短板;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政府治理效能和抓落实水平有待提高,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改革创新意识、专业化能力不足,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有发生。我们一定直面问题,拿出务实管用举措加以解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待和重托!
二、2025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总书记指出,安徽要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上持续发力,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我们要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安徽各项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遵循,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感恩奋进、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胸怀“国之大者”,充分扬皖所长,积极创先争优,推动各领域工作跃迁升级。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着力扩大内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上持续发力,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全员劳动生产率16.8万元/人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粮食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做好今年工作,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是引领,要推进一批牵动性强的举措,努力取得实质性突破。围绕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安徽范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出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和制度成果,推动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加速涌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体制新动能。围绕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强化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大力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挺进“蓝海”的新增长引擎。围绕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大力实施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攻坚行动、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建设行动和优势产业“抱团出海”行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加快培育千亿级、五百亿级外向型产业集群,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上迈出新步伐。围绕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以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牵引,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现路径,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大气、水等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发展含绿量、含金量持续提升。
做好今年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是基础性要求。要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大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充分把握中央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机遇,用足用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更好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激发活力、增强后劲,确保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经济增速在长三角地区往前赶、各省辖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
各位代表!
实现今年目标,任务艰巨,重担在肩。我们要勇挑大梁,“跳起来摘桃子”,努力争取更好结果,赢得更多“刮目相看”。
三、2025年重点工作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坚持目标导向,抓住着力重点,强化高效落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持续用力扩大内需,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针对需求不足这一主要矛盾,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加大学生群体奖优助困力度,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统筹超长期特别国债争取与消费券优化发放,带动新能源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商品消费。支持合肥市内免税店建设。扩大服务消费,释放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培育皖美消费新场景100个,建设特色产业带直播电商基地10个以上。积极发展银发经济、首发经济,布局建设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引进全国首店、省市首店200个以上。加快培育大型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支持流量商超发展。
深入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完善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工作机制,抓好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实施专项债券投向“负面清单”和用作项目资本金“正面清单”管理。开展制造业投资巩固提升行动,扩充实施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开拓民生领域投资潜力,加大住院设施改造提升、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等投资力度。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攻坚行动,加强项目全周期服务调度和要素保障,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
进一步提升“双招双引”质效。聚焦十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体推进引资、引才、引技。协同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招引,聚焦市县重点产业集群,“一群一策”招引培育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构建招商引资新模式,扩大基金招商合作伙伴,滚动发布应用场景招商项目清单,健全科技招商激励机制。落实规范招商引资行为规定,防范化解招商引资风险,以高水平“双招双引”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下好创新先手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坚持科技打头阵,锚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建立省市联动的支持政策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高标准建设未来大科学城,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能级。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安徽范式,健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能级创新平台联动、高校院所协同的组织实施体系,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技术“沿途下蛋”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全力推进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加快建设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建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支持天都实验室牵头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建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物育种、安全人工智能、应用超导等省实验室和产业创新研究院。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新培育科技领军企业10家以上。健全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以上。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行动,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和场景实验室、试验区,拓展“三首”“三新”产品应用。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提升中国(安徽)科交会、“双创汇”等平台质效,让更多创新资源、科技成果在安徽汇聚转化。
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实施高峰学科对标晋级、“双一流”学科培育行动,推进特色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稳步扩大优质本科教育。加快省属高校内涵式发展。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加快发展新工科。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推动安徽高等研究院实体化运行。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0个。建立适应人口变化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增加普通高中学位供给,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培育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深入实施人才兴皖工程。优化提升江淮英才计划,深入开展“人才安徽行”活动,加快集聚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加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缺人才引育。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新培育高技能人才12万人。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人才分类评价、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等改革,优化创业融资、落户安居等服务,激发人才创新内生动力。
(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加快“四链”融合、实数融合、两业融合,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资源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优势领域为重点,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支持汽车“皖军”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生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世界级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推进智能终端、工业软件等技术攻关,高质量建设中国声谷、视谷、传感谷。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实施新一代光储等创新攻关项目30个以上,拓展“光伏+行业”应用。实施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左右,争创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链主企业10家左右。
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巩固提升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开展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提升关键环节配套能力和全产业链竞争力。支持工业母机自主创新,完善人形机器人研发、设计、制造、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迭代升级,发展高端医疗、航空航天、工业无人机等装备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建成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生物基材料、陶铝新材料、镁基新材料等推广应用,积极发展高性能纤维、先进半导体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家电产业深度转型,推动从生产基地向研发中心、区域总部升级。
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建立未来产业专业化工作推进机制,在首批省级先导区落地一批孵化平台、产业项目和应用场景,启动筹建第二批先导区,争创国家级先导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探索组建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完善技术遴选更新机制和产业培育链路,强化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功能,加快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天地一体通信等领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空天信息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制造集群、应用场景一体化发展。丰富“低空+”场景,培育省级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以上。以国家标准提升为引领,促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纺织等产业迈向中高端。创建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园区,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两个全覆盖”阶段性目标。引育一批深耕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催生更多数字服务业态。实施质量强基赋能工程,培育工业精品100个以上。
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提档。加快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产业,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共性技术平台和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建设,推广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等业态模式,培育两业融合标杆单位。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加快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联动发展,支持马鞍山、宿州创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实施江淮海畅通联运工程,推进合肥国际港务区及通江一级航道建设。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培育具有较强区域辐射能力、全球组网能力的大型物流集团。
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实施数商高质量发展行动。以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为核心节点,加强全省算力网络互联互通、统筹调度,智能算力规模达2万P。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化建设,新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以上。加快中国建造(安徽)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推动建筑业智能升级和生态创新。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人工智能+”浪潮正劲,要加强通用和垂类大模型研发布局、迭代升级,扩大在工业、科研、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融合应用,支持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产品研发生产,加快把技术领先优势转化为市场应用优势。
(四)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扎实推进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取得一批示范性改革成果,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质效。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国有企业主责主业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国有资本投资负面清单,强化覆盖子企业的穿透式监管。深化重点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省属企业更多布局新兴产业。完善以创新创造为导向的中长期激励机制,支持优势企业提升技术原创能力。
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健全政府采购领域制度规则,常态化开展工程建设招投标突出问题治理。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向民间资本推介更多优质项目。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加强助企纾困,加大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力度。
深度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推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规则统一,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亩均效益导向的要素保障机制,纵深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探索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高水平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深化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争创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财政金融改革。实施零基预算改革2.0版,推动改革纵向向市县延伸、横向向民生保障等领域拓展,构建财政金融协同新模式。积极稳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健全转移支付体系。盘活政府存量资产资源资金,增强财政资源统筹和配置效率。推进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和“科创100”专项行动,支持更多优质企业上市。加快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募投运营,扩大天使基金规模,支持发起设立“S基金”。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母基金设立并购重组子基金,探索设立科技型并购子基金。
创优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5版)。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在准入准营、工程建设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事项。持续优化皖事通、皖企通、皖政通功能,全面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建好用好合肥法务区。完善为企服务平台“一口收办”机制,认真对待、努力办好企业反映的每一件事。深入推进创业安徽行动,优化支持政策和服务,丰富创业平台和场景,构建以创业聚人才、兴产业、增动能的生态体系。
(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
全力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大力开拓RCEP等新兴市场,全年进出口总额9000亿元以上。扩大先进制造业优势产品出口,拓展中间品贸易和新型易货贸易,培育一批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领军企业,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0%以上。新布局海外仓100个以上。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内销市场,培育内外贸双循环试点企业200家以上。开拓利用外资新模式新渠道,加强与国际性组织、专业机构、跨国公司以及双边基金的对接合作,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加强国际学校、国际社区建设,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
推动优势产业“抱团出海”。支持优势行业龙头企业横向组团、纵向共链、资本合作,合力拓展海外市场。发挥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作用,构建海外经贸服务网络,设立20个左右境外商务服务网点。加快汽车、新能源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创建中国(安徽)—泰国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通过“抱团出海”,推动外贸、外资、外经联动,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建设。实施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制定完善制度型开放清单体系,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拓展完善中国(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地方特色功能应用,推进合肥机场、芜湖港智慧口岸国家试点建设。申建合肥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力争开通合肥至欧洲、非洲航线及5条左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加密至国内重要枢纽机场航线。加强外事、侨务、对台、港澳等工作,推进面向港澳台合作平台建设。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徽商大会、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海客圆桌会”。
(六)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效能。
加强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协同实施,释放战略叠加效应,带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支持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联动发展,拓展与上海洋山港“联动接卸”海关监管模式,支持芜宣机场打造上海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副中心。加快建设苏皖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省际毗邻地区建设新型功能区。拓展长三角“一卡通”应用场景,推动专项信用报告等区域互认。深化与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兄弟省份合作,加强战略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协同。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完善联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市场化要素对接平台,提升与沿江省份开放合作水平。
加快皖北地区全面振兴。全面提升皖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规划建设东西横向大通道,加快推进引江济淮二期、淮宿蚌城际铁路、阜淮城际铁路建设,开通运营亳州机场、蚌埠机场,建成徐淮阜高速安徽段、五河至蒙城高速等项目。全面提升皖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向皖北布局,重点建设新优质学校112所,完成皖北28个县(市、区)地下水水源替换。全面提升皖北产业发展水平,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深入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产业集群,加强省级赋能,导入更多优质资源和项目布局皖北。
加强各区域协调联动。实施现代化合肥都市圈培育行动,加快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合淮合六合滁同城化、芜马同城化和安池铜一体化发展,支持合肥都市圈与阜阳城市圈联动发展,支持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皖南特色城市,加快形成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深化上海与六安对口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力度,支持新兴产业和富民产业发展。
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增强城市竞争力。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创新城市治理,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加快打造形态更美、业态更优、活力更足的安徽城市矩阵,增强城市对要素的集聚力、配置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协同,完善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更新改造城市地下管网4500公里。提升城市运营能力,盘活城市资源资产,因地制宜推行“策划+融资+运营”等项目建设模式,实现投入产出良性循环。
(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着力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亿亩、产量825亿斤以上。高质量推进耕地占补平衡。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抓好工程质量和资金监管。推进“百项农业重大科技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统筹抓好肉蛋奶、水产品、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新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产品1000个以上。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新建数字农业工厂100个。稳妥开展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针对性做好产业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高质高效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新增精品示范村200个、省级中心村800个左右,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85%。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高质量推进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整省试点,完成年内到期662万农户延包任务。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试点全覆盖。探索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农业开放发展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启动建设中荷设施农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新改建农村公路2600公里,建设农村幸福院750个。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优化提升特色小镇,加大对百亿级、五十亿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支持。
(八)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价值转化,在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上展现安徽担当。
筑牢长三角生态屏障。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皖北地区空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和治理,全面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完成城市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0%,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400个以上。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快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启动美丽安徽建设示范县(市、区)创建。实施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强长江防护林、公益林保护,强化巢湖全流域系统治理。开展淮河流域水质提升攻坚行动。全面实施绿美江淮行动,推行林地占补平衡管理,完成湿地保护修复工程12处,修复废弃矿山300个以上。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坚决防止治理后再污染。
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现路径。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升级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加快建立跨区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高水平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全面推行省级林业碳票制度,加快全省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建设,优化升级森林食品、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下经济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长三角区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实施重点用能单位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鼓励购买绿证、使用绿电。建成投运支撑性电源装机496万千瓦,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00万千瓦以上。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启动第二批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建筑光伏一体化。全面运行“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在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开展碳足迹核算。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九)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进武王墩、明中都等重点考古发掘和遗址公园建设,建成开放凌家滩、双墩等遗址博物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创新,开展淮河流域先秦文化考证和研究,支持黄山市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推进《安徽文库》编纂出版等工程。加快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创新发展黄梅戏文化,支持安庆市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戏曲名城。实施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更好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安徽百戏城、省文化馆新馆和非遗展示馆,建设公共文化空间600个。实施文学强基、舞台艺术提质、影视振兴、网络文艺创优、百花竞秀等行动,推出更多体现徽风皖韵的精品力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好参事文史、档案方志等工作。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壮大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主力军。加强传统工艺技艺保护传承利用,促进文房四宝等历史经典产业振兴。大力培育文化新业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园、沉浸式数字影视基地等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健全竞技体育从娃娃抓起的有效机制。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推进全域文明创建,力争全国文明城市地级市全覆盖。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办好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安徽。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强区域联动,构建“一区三圈四带”协同发展机制,努力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域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创意、医疗康养、体育赛事等产业。推进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游、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游等产品开发,启动建设皖北旅游大环线示范段。以文为魂、以水为脉,加快建设靓丽多彩的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文化旅游带。实施“百景提升”行动,加强精品线路设计和营销,完成重点景区导游词专业化、标准化升级工程。加快文旅业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与科技、工业、农业、商务等跨界融合,积极发展丰富多彩的高品质乡村旅游。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发展智慧旅游,完善全球营销体系,持续增强安徽文旅产业影响力感召力。
(十)切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满足“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努力把群众“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把稳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提升“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功能,规范建设零工市场、零工驿站100个。开展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高质量建设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管理、技术、品牌、人才、标准等要素平移,确保优质医疗资源引得进、用得好。推进高水平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增8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提升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重症诊治能力。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更多县级公立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确保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能力标准。聚焦群众健康关切,开展“儿科、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扩围提质,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支持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推动亳州中药材市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提升“世界中医药之都”的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全面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托幼一体化。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扩大普惠养老服务。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城乡低保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做好红十字、慈善等工作。今年继续实施民生实事,包括放心家政、安心托幼等项目,我们一定把这连着千家万户、事关百姓冷暖的德政工程办好。
(十一)筑牢安全底线,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有序置换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分类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强化“三保”支出预算执行硬性约束,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实现高风险金融机构动态清零。大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优化住房公积金贷款、“卖旧买新”、阶段性住房补贴等政策,改造城中村和城市危旧房6万户以上。积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有序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用好的制度保障“好房子”建设。
实施安全治理三大工程,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常态化开展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快应用场景向城市全域延伸,健全省市县三级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服务体系,努力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发展先行示范区。启动实施全域水患治理工程,完善淮河、长江干流骨干防洪工程体系,加快淮河流域行蓄洪区调整建设,实施长江干流安徽段治理工程,推进巢湖和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建设,统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形成安徽现代水网格局。统筹实施城乡安居工程,因地制宜、分类处置城乡危旧房,持续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确保房屋安全隐患动态清零。深化食品药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加强气象、地震等事业发展,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加强风险源头防控。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大“六尺巷工作法”推广力度,厚植社会治理文化根基。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立健全群众诉求即收即办机制,完善线上线下并行的“一站式”解纷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社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能力。持续做好民族宗教、援藏援疆等工作。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美好家园。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双拥共建、人民防空等工作,持续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不断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
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深入分析“十五五”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提出发展目标,谋实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引领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各位代表!
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工作,唯有真抓实干,重在改革创新。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强烈的政治担当落实好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不折不扣抓好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落实。深入推进依法行政,遵守市场规则,守牢法治底线,持续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府院联动”“府检联动”,用法治政府建设促进法治社会建设,用诚信政府建设引领诚信社会建设,用政府的有为推动市场更加有效。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审计、统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做好新时代政务公开工作,确保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扎实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全面加强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方式创新,以工业互联网思维持续优化政府工作流程,强化系统集成、跨界融合,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化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涵养勤政为民之德,恪守节用裕民之道,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放到服务群众上,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步步向前、人民美好生活节节攀高。
各位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为安徽擘画的蓝图宏伟壮阔,指引着我们去开拓、去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改革创新,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
来源丨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排版丨左尔敏
初审丨李雨彤
二审丨庞欣颖
终审丨俞路石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发布教育资讯,解读教育政策,展示教育工作,开展便民服务。
最新文章
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20篇
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教育部重要通知!
首个“非遗版”春节将至——市场供应足,节日消费旺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从地方两会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
密集组织招聘、加力稳岗扩岗——2025年开年稳就业观察
习近平春节前夕赴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安徽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发布会举行
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合力——从地方两会看稳增长“施工图”
2025年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上新,消费者如何享补贴?
提高治理欠薪的制度执行力(人民时评)
@师生家长,安全不“放假”!这份寒假安全指南请收好~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19篇
2024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
让企业减负担得实惠——从地方两会看助企帮扶着力点
引导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
从2025年地方两会看老百姓“钱袋子”新变化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18篇
寒假多场景近视防控20问答→
财经聚焦·地方两会经济热词|县域经济,2025年各地瞄准哪些发展新赛道?
2025年地方两会带来哪些“民生礼包”?
新一批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在华落地 2025年稳外资政策将持续发力
@毕业生,这12场招聘活动别错过→
安徽:以“数”促“育”赋能安徽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最新印发!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17篇
全省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工作视频推进会召开
2024年全国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
促银发经济发展,各地将如何发力?
地方两会观察|聚焦三大重点 多地绘就2025年新质生产力发展图谱
这项考试三类专业合格线发布!
@安徽人,你关心的这些事,省《政府工作报告》里都提到了!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16篇
中国经济给世界增添春意
各地新春市集年味正浓 节前消费市场“热气腾腾”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突破134万亿 中国经济有“质”有“量”
有“质”、有“量”、超预期 中国经济的“稳”促进世界经济的“稳”
激活消费“主引擎”——从地方两会看提振消费发力点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促进就业有关政策措施 听取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情况的汇报 研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央行等部门密集部署!事关股市、货币政策→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今日谈)
与你我有关,请查收这份2025年“民生清单”
教育部负责人解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15篇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手机平板等购新补贴方案出台 1月20日开始陆续实施
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年中国经济一线观察之八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