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3.4万亿元!

财富   2024-12-31 15:09   北京  
2024年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也是第二支柱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制度推出的20周年。

相较于第一支柱的发展壮大,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近年来的高探讨度,养老第二支柱似乎更多是“闷声发展”。根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20年来我国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发展成效显著。单从企业年金看,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企业年金累计规模达3.4万亿元,覆盖3200多万名职工,在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企业年金建立20周年意义重大,它是我国缴费型养老金基金进行投资管理的一个重要试验场。企业年金在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12月26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发布式上表示。

20年砥砺前行 机制日益完善

“企业年金作为中国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漫长又快速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局原巡视员张浩表示,企业年金是从补充养老保险演变而来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政府文件提出了补充养老保险,随后就在一些省市、行业进行探索试点,但是当时由于规则制定得比较粗放,在试点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随后1998年开始进行了整顿和规范。从2004年开始,国家研究制定了新的企业年金制度,2007年开始市场投资运作,开始了高速发展阶段。

2004年堪称我国企业年金元年。当年1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劳动保障部)发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2月,劳动保障部会同原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原中国保监会公布《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12月,劳动保障部公布《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这一组三个部门规章构成了一套新规则,表明自1995年以来实施的《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原劳动部发文)完成了质的嬗变:一是从名称到制度都更加规范严谨;二是基金投资运营转向市场化。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史上,特别是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张浩表示,建立新的企业年金制度,不仅统一规范了企业年金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在制度模式、资产属性和治理结构上做到了规范,实现了年金资产的独立,而且通过分权制衡的这种机制确保了年金的安全。

20年来,企业年金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试行探索、稳定成型到优化提质的发展过程,从建立企业年金到覆盖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再到搭建了适用不同属性法人单位、措施衔接配套的年金制度体系,第二支柱年金制度逐渐完善。

一组数据有力体现了企业年金的发展。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管局原局长唐霁松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企业年金覆盖范围稳步提升:2006—2023年,参保企业总户数从2.4万户增长至14.17万户,参加职工人数从964万人增长至3144万人,积累基金从910亿元增长至3.19万亿元。领取企业年金待遇的人数逐步增加。2023年领取待遇人数为308万人,领取金额为938亿元,20年来领取企业年金待遇金额累计约为6000亿元。

与此同时,企业年金基金还取得了颇为令人欣慰的收益。2007—2023年,企业年金年平均收益率达到6.26%,累计收益率达180.67%;2012—2023年,累计投资收益额超过7000亿元。

“显而易见,年金制度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和基金规模的增长,为金融领域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展现了养老金融的健康发展与勃勃生机。”唐霁松表示。

让企业年金红利惠及更多群体

不过,相较于养老金融的巨大需求和业内期待来看,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和规模还有待提高。多位业内专家都谈到,企业年金制度的主要问题是覆盖面小,亟待扩大。

“企业年金制度的主要问题是覆盖面小,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中只有7%左右有企业年金,无论是企业覆盖率还是职工覆盖率,各省之间、行业之间、国企民企之间差异均较大。”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指出,主要问题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中西部企业参与率太低,导致了公平性问题。

郑秉文也持相似观点。“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任务是,要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提高其收益率。”他表示。

对于为何会出现覆盖面较低的问题,梁涛总结了五大原因:一是企业的财务成本压力大;二是建立的流程复杂,参与的成本高;三是新兴业态建立年金存在一定障碍;四是企业年金的规模效益还难以显现;五是企业年金提取环节的个税高于大部分工薪群体的个税。

“企业年金设计的门槛特别高,恐怕把很多企业都挡在了门外。需要重新思考企业年金的定位、覆盖的范围。”郑秉文提到,同时他也认为当前企业年金加入的流程特别复杂,建立企业年金方案需要报批、审批,应当推进相关改革。

对此,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胡晓义提出“要提高政策弹性”:即参保群体的准入弹性、允许缴费标准有一定弹性、程序上也需有一定的弹性以及投资选择的弹性。

实际上,企业年金过去发展过程中,覆盖对象以国企、央企、大企业为主,现在这个方面的扩面资源已经饱和了。“在市场的组织方式、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趋势下,未来扩大企业年金制度覆盖面的重点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甚至包括跨单位边界的群体。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优化年金政策,开发出简易的年金计划,使相关的规则更加具有灵活性,降低进入门槛。”胡晓义建议。

持续推进企业年金改革

在业内专家看来,企业年金来到了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节点。郑秉文表示,企业年金的改革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应该有急迫感,应该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环节。

作为养老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企业年金发展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收益率。“要让企业年金发展更好,惠及更多群体,提高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是关键。”业内专家表示。

从过去十几年来看,企业年金基金的表现令人满意。“2007~2023年,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率平均为6.26%,不仅超过了同期CPI涨幅,也高于长期定期存款平均利率,其中,2014年、2015年和2020年三个年份超过9%。自2007年以来,除2008年、2011年和2022年出现负收益外,其他年份均获得正收益,甚至在国际股市震荡的环境下仍取得了1.21%的正收益。”郑秉文表示,从20年来投资收益率的表现来看,在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条件下,建立企业年金无疑是职工实现资产保值的重要途径。

不过,随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下一步如何发展亦值得审慎思考。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曹德云谈到,企业年金经历了20年的发展,投资机制不断进步,投资范围、品种不断扩大。“最近几年到未来几年,企业年金和保险基金都处于低利率的环境下,意味着未来资产配置的难度、想稳定投资收益或者改善投资收益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他提出,企业年金在股权类资产的配置上大致在10%—15%之间,离政策给予的配置的比例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发展的潜力。

胡晓义建议,可适当探索多元化的产品模式。“现行政策规定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条件下可以领取企业年金,可以按月、分次、一次性、全部或者部分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是分期领取的人群占比很高,一次性领取的人只占5%,95%的人分期领取,但是最高领取期限是10年,没有任何一款产品是终身领取,这是一个问题。”他建议,下一步可考虑产品延后支付、延后领取。“延后领取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市场开发的空间很大。”他补充。

大家都在看

央行重磅公告!
刚刚,五部门发文:12月15日起,全国实施!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重磅管理办法!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马梅若
编辑:刘能静
邮箱:fnweb@126.com
关注金融时报公众号 看更多独家新闻资讯

金融时报
《金融时报》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是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定披露重要信息媒体,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