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漫步在周杰伦《青花瓷》歌词里的原型地——江西景德镇瑶里古镇,台湾95后青年杨庆宜深深吸了一口气,“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千年窑火,还有无数工匠的辛勤劳作和艺术创造。”
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景德镇以其千年瓷都的地位,承载着中国陶瓷文化的辉煌历史,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更在当代成为了连接海峡两岸文化与情感的特殊纽带。
2024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现场。
10月21日至23日,百余位两岸陶瓷艺术家、台湾青年齐聚景德镇,共赴一场以陶会友、以瓷传情的秋日之约——2024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指导,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民革江西省委会共同主办。三天里,大家共同参加两岸艺术家作品展、书画交流笔会,一起探访古迹、品味文化,在交流对话中碰撞思想、增进共鸣,探寻陶瓷古今文化密码,共叙两岸文脉亲情。
窑火传千年,文明越山海。位于景德镇珠山区的陶源谷,享有“瓷之源、镇之初”的美誉,自晚唐五代就是瓷业生产的矿源地。公元1004年,天青色的烟雨中,湖田窑烧制的青白瓷独受宋真宗喜爱,特将年号“景德”赐予昌南,从此拉开这座城市的传奇序幕。
海峡两岸陶瓷艺术家作品展在景德镇陶源谷开展。
10月22日上午,作为2024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的重头戏,两岸陶瓷艺术家作品展在陶源谷开幕。展览汇聚了99位两岸艺术家的128件陶瓷艺术作品,涵盖瓷板、瓷瓶、雕塑、瓷板画等品类。
“这幅《听涛》很有意境,请问画的是台湾的海还是大陆的海?”“你可以猜一猜,觉得是哪的海?”展览角落处,瓷板画《听涛》吸引了众人围观,面对询问,满头银发的台湾艺术家冯宪民笑着作答。
冯宪民今年78岁,是本次活动中最年长的台湾艺术家,此行带来《听涛》《春游》《百事好合》三幅作品参展。“景德镇我慕名来了很多次,收获了很多滋养和灵感。两岸陶瓷文化同根同源,既要做好传承,也要做好创新。别看年纪大,我也不断在创新。”他对记者说。
台湾艺术家冯宪民(左三)及其家人和参观者在其瓷板画作品《听涛》前合影。
而为了“传承”,冯宪民此行专程带来了女儿冯瑞伦和外孙女前来,成为此次两岸交流盛会一家三代人同参与的佳话。
受父亲影响,冯瑞伦也是一名陶瓷艺术爱好者。“海峡虽然隔开了我们,但文化的血脉始终紧密相连。”在她看来,此次的交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切磋,更是对两岸同源文化的深度互动与碰撞。
台湾青年艺术家蔡芸瑄(右一)向与会嘉宾介绍其彩瓷作品《问》。
台湾青年艺术家蔡芸瑄的彩瓷作品《问》引起不少大陆陶瓷艺术家的关注兴趣。“你的作品造型很独特,是占卜的器具吗?”“好眼力!就是古代占卜用的,我用陶瓷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原本声音轻柔的她,被大陆同行猜中作品深意后,语调也兴奋了起来。
“尽管我们身处台景两地,但对陶瓷艺术的共同热爱与不懈追求,始终把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革江西省委会瓷画院院长刘文斌表示,参展作品不仅展现了两岸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和独特视角,更体现了他们对中华陶瓷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
两岸陶瓷文化交流笔会现场。
22日下午,两岸陶瓷文化交流笔会现场,两岸艺术家以瓷为媒、以笔会友、以墨传情,共同创作了一批陶瓷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两岸同胞情谊的象征。冯宪民为作品题写的“盛世花开又长青,正是两岸团圆时”,道出了两岸艺术家对两岸团圆的共同心声和美好期盼。
“同学们,这里的瓷器可以看,出手摸和买的时候还请小心哟。”“这个角度不错,适合拍照。”……10月21日,在两岸陶瓷艺术家和台湾青年参观陶瓷博览会、陶瓷博物馆、陶溪川文创街区等地的过程中,总能看到台湾青年杨庆宜忙前跑后的身影。
2023年夏天,由于参加海峡两岸(南昌)青年学生交流营,杨庆宜与南昌职业大学结缘。“我一直对大陆有一份向往,认为大陆的发展前景非常好,后来在江西省、市台办的支持下,我决定来到南昌发展。”
此次两岸陶瓷文化交流活动中,作为南昌职业大学的台籍教师和台北市江西同乡会青年部团长,杨庆宜有了新的使命——邀请并带领数位台湾青年“首来族”参加活动。
“对,我真名就叫林志颖,虽然我没那个明星帅啦。”到达景德镇的第二天,“首来族”台湾逢甲大学大四学生林志颖已从初来时的忐忑羞涩,变得轻松从容,还不忘用自己名字“玩梗”。
台青“首来族”林志颖(中)与同伴在浮梁古县衙“搞怪”合影。
林志颖告诉记者,他一开始很担心来大陆不习惯,对大陆人是否友好以及卫生条件、人身安全都颇有担忧,到了后才发现是“想多”了。“记得有位司机师傅称台湾为‘宝岛’,说我们像国宝熊猫一样珍贵。他的话让我感到惊讶且感动,接下来几天,干净整洁的大街小巷,古色古香的各式建筑,琳琅满目的各类瓷器,沉浸式的实景演出,都亲切地向我们展示了大陆的魅力。”
在景德镇的短短几天,林志颖已从陶瓷“小白”变成了可以辨认多个瓷器种类的陶瓷爱好者。“我还精心挑选了一个茶壶作为纪念品带回家。”林志颖对记者说,到大陆进一步读研深造也在他的考虑之中。
“这次我非常荣幸能够带领着‘首来族’,让他们初来大陆就到久负盛名的景德镇,共同见证这场陶瓷盛宴。”杨庆宜说,希望做两岸青年沟通交流的桥梁,把江西的陶瓷文化和好产品、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带动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工作和生活。
10月23日,两岸陶瓷艺术家、台湾青年一行来到景德镇市浮梁县,沉浸式体验千年瓷都大地上的“诗和远方”。
台湾艺术家和青年参观景德镇浮梁古县衙。
“China”大写是中国,“china”小写是瓷器,那你知道china这个英文单词出自哪里吗?在浮梁古县衙,讲解人员的提问激起了台湾陶瓷艺术家和青年的兴趣。
“有一种说法是,就出自我们这里。十八世纪前,中国特别是昌南镇(景德镇旧名)的瓷器在欧洲很受欢迎,欧洲人就以‘昌南’的发音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的代称。”讲解人员的揭秘让台湾陶瓷艺术家和青年接连惊呼“怎么可能”“原来如此”。
台湾艺术家和青年参观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史子园。
在臧湾乡寒溪村史子园,台湾陶瓷艺术家们走进茶农家中,围着茶桌而坐,熟练地沏茶、品茶,台湾青年们则走进茶田,在苍翠掩映中拍照留念;在有着“瓷之源”美誉的瑶里古镇,大家共同探寻陶瓷文化的源头,了解瑶里深厚的陶瓷文化;在高岭中国村,穿过沉浸式唐风主题体验街区,大家观看了《大唐茶市》实景演出,共同见证丰厚的瓷源茶韵。
台湾艺术家和青年参观瑶里古镇程氏宗祠。
景德镇因瓷而名、因瓷而兴、因瓷而立。近年来,景德镇依托“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和“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平台,不断扩大对台工作“朋友圈”。300多名台湾陶瓷艺术家陆续在此创业发展,成为“景漂”。
位于台湾西部纵贯铁路线上的莺歌,被誉为“台湾景德镇”。莺歌陶瓷博物馆驻村艺术家何家妘看来,景德镇与莺歌有相似之处。“陶瓷厂靠什么焕发新生?年轻人为何爱上‘景漂’?怎样接住人气?”何家妘认为,工业老城景德镇的突围路径对莺歌有借鉴意义。
“读书的时候,景德镇是教科书上很熟悉的名字。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产生了不一样的深厚的情感。希望未来两岸艺术家会有更多的文化艺术交流,让大家的情感能够更加亲密的连接在一起。毕竟,我们真的是‘两岸一家亲’。”台湾陶瓷艺术家们说。
在景德镇高岭中国村,台湾青年与《大唐茶市》演员合影。
“很幸运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来到大陆,来到景德镇。希望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来到这里多走动、多来往、多交流。”台湾青年们说。
山海不为远,两岸一家亲。“两岸同属于中华民族,台湾朋友们来大陆,会有一种走亲戚、看朋友的亲切感。”民革江西省委会主委熊皓表示,期待未来,海峡两岸能有更多文化与情感的“双向奔赴”,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互学互鉴、相依相伴、同心同行。
《团结报》10月29日3版
来源 :“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