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传承中医药文化这一瑰宝。怀宁县目前有中医师318名,乡村医生422人,他们在基层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成为坚守中医药一线工作的中坚力量。
汪新越:一位“00后”姑娘的中医梦
12月13日,在怀宁县中医院针灸推拿科,汪新越一边为患者做理疗,一边在聊天中普及推广中医知识。
别看汪新越中医师才23岁,却与生俱来一种亲切感,不论病人还是朋友,都喜欢和她交谈。
出生于2001年的汪新越,记得小时候父母经常找中医理疗治病,“那时候看到父母通过中医治疗,效果很好,有时候刚点完艾绒,他们就说感觉舒服很多了。”小时候的汪新越看到父母治病竟有如此“奇效”后,耳濡目染,从此就在心中埋下了学中医的种子。
“我觉得学习中医不仅仅是为了治病救人,更是为了实现‘医者仁心’。”填报志愿时,她坚定报考了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2018年,汪新越成功考进了安徽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上大学后,我就知道只有努力学到真本事才能成为一名好中医,治病救人。”从那时开始,那个曾经看着父母用艾绒点穴、好奇于中医药神奇疗效的小小少年恍然间已经长成了一个坚定中医药之路的青年。
毕业后,汪新越通过校园招聘,于2023年8月份就职于怀宁县中医医院。随着理论和实践的累积,汪新越在科室主任带领下开始在门诊尝试为患者进行中医操作治疗,也越来越多次获得了患者的认可,“有了这些临床诊治案例,我对中医更有信心了!”
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精准把握患者的病情,汪新越除了在医院各科室轮转学习,还跟师学习扎针、推拿、针灸、拔罐、配方等,向科室主任请教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此外,每天下班或在住院部,一有空闲,便研读《金匮要略》《伤寒论》等经典中医著作。看到对中医如此热爱又如此刻苦的年轻人,中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程起华说:“小汪勤奋好学,希望她可以好好学中医。”听到老师的话,汪新越备受鼓舞。“程主任给我讲的东西全是临床知识,半句话不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他都会让我跟诊学习。”在老师的教导下,汪新越进步很快,不仅对病人的状况把握得更加精准,而且开的方子几乎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
工作有苦也有甜。由于汪新越一心为患者着想,她也得到了患者的真心感激,医患关系特别好。今年11月15日,怀宁县小市镇54岁的鲁女士因腰间盘突出无法行走,在中医院住院治疗,汪新越接诊后,通过针灸、拔罐和中药口服外敷,患者14天后好转出院。她高兴地说“没想到一个小姑娘医术这么好,而且服务态度好,不到半个月疗程就好了。”和鲁女士一样,今年11月2日,高河镇52岁的郝女士因颈椎间盘突出疼痛难忍,到中医院就诊,汪新越通过针刺、颈椎牵引和药物治疗,郝女士17天就康复出院。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历练,汪新越靠着自己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治疗好了许多患者,在他们之间口口相传,“00后”汪新越小有名气了。“记忆最深的一次就是来了一人,从其他乡镇专门到我这看病,问了他才知道,都是其他患者推荐过来的,我当时非常感动。”汪新越笑着说。
医可通大道,汪新越表示在中医这条路上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坚持以经典为师,以患者为师,以同道为师,才能做到真信、真学、真用,才会有真效。”
汪结华:心系患者勤奋敬业的好医生
每天上午8点不到,在汪结华诊室门口不少患者早就挂号排队等候,他们有的是冲着汪结华慕名而来的,有的是复诊的老患者……他在日常工作中,早来晚走为患者服务,每天接诊上百位患者,尽其所能使每一位患者满意而归。在怀宁县石牌镇中心卫生院,提起他的名字,没有人不为他那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所折服,也没有人不为他那质朴、正直、平易近人和对病人无限关怀的品德而赞叹。从医三十年来,凭借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患者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赞誉,先后被授予“五星级优秀党员”、怀宁县“十佳医师”、怀宁县“卫生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他就是石牌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汪结华。“非常感谢汪结华医生,不但治好了我的病痛,更有拾金不昧的好品德。要是这些钱真的丢了,我真不知该怎么办了。”前不久,来石牌镇中心卫生院看病的吴先生感激地说。原来,患者吴先生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无意中遗失了装有6000多元现金的钱包,汪结华在诊疗结束下班例行打扫卫生的过程中,发现了针灸床下面的钱包。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患者焦急寻找的心情,回想应该是下午针灸的吴先生匆忙中落下的,立即电话联系上吴先生并将钱包完整无损地归还给他。吴先生当即拿出一千元表示感谢,汪医生谢绝患者的好意,表示这是每个行医者应该做的事情,吴先生对汪结华医生的这种拾金不昧行为深感敬佩,当晚拨打了12345政务热线表扬了汪医生。第二天又亲自将一面绣有“医德高尚 妙手回春”的锦旗送来医院,高度称赞汪结华医生的医术和医德。“前些天我腰疼上不了床,下不了地,睡不着觉,又吃不下饭,经过汪医生治疗刚第三天,昨晚睡了一个好觉。”12月5日,走进石牌卫生院针灸室,来自潜山县梅城镇居民朱大妈正躺在病床上接受透穴疗法治疗。选穴、刺入、捻转、提插……细若麦芒的小小银针在他手中,就像被赋予了生命,平常的针法中蕴藏着不平常的“真功夫”活。汪结华正在细心地为患者做针灸治疗,头顶、眼颊、手臂、腿……随着汪结华的运针捻转,1分钟不到,十几根银针便直直“站立”在患者身上,且每下一针都是快、狠、准,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这是我第三次来做针灸治疗腰椎病,第一次来时还无法行走,通过二次做针灸治疗就可以行走了,汪医生真是神了。”朱大妈高兴地说。“汪医生,我的脖子太痛了,您帮我扎几针吧。”“汪医生,我最近总是头痛,您看看我怎么治疗?”“汪医生,我这个症状还需要治疗多长时间?”一上午,汪结华便被叫了好几百次,但汪结华忙而不乱,始终笑眼弯弯。手里的一撮银针用完后,助手迅速递上第二批,他快速找准穴位,下针神速,如此,汪结华一天就要用1000多枚银针。挂满锦旗的针灸室诊疗床上,躺满了患者。面对求医者,汪结华从不敷衍,他宁愿多花时间,用好“针本事”、下足“绣花功”,让每一名患者都能缓解病痛。今年44岁的汪结华,4岁半就被当乡村小学老师的父亲带在身边就读一年级,1993年刚满13岁初中毕业,然后进入怀宁卫校学习。2012年通过全市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录取,分配到潜山市官庄镇卫生院,2013年再次通过考试,分配到怀宁县中医院石牌分院。他刻苦钻研中医,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面对复杂的病例,总能深入浅出地解析病情,准确地找到治疗方案。他的诊室常常聚集着来自全省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每天都人满为患,但汪结华始终热忱耐心地对待每一位病人,尽显医者仁心。汪结华一直秉持着“学好中医、做好中医、传好中医”的理念,与“后浪们”一起不断奔涌,让中医之道扬帆远航。吴量是众多乡村医生当中平凡而又执着的一员,从医40余年来,他无怨无悔地扎根于乡村,如饥似渴地钻研中医诊疗技术,尽心尽力地服务农民群众,用自己的汗水和奉献,换来了老百姓的健康、快乐和幸福。“吴医生是个大好人,是真正的好医生。”这是村民对这位从医40多年的老中医的一致评价。但吴量却十分谦虚地摆摆手,很不好意思地说,“这都是一名医生应该做的本分而已,我要一辈子当一名乡村好医生。”今年59岁的吴量是怀宁县平山镇津山村人。“不成良相,则成良医”这是吴量的座右铭。吴量成长在一个医学世家,爷爷、奶奶、父亲均为中医。每次看到父老乡亲们在家人的帮助下解除病痛后露出的开心笑容,吴量就暗暗坚定了跟父亲学医的信念。小时候的吴量,热爱中医传统文化,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神农尝百草的典故,在惊叹于中华医学文明博大精深的同时,更被古人顽强的毅力与无畏失败的坚韧所感动。这为他日后坚定不移地走中医学道路埋下了伏笔。1981年吴量高中毕业后,跟随奶奶和父亲学习中医,并在村卫生院担任村医。从疑难杂症到日常小病,每一个问诊至吴量的病患,都会被他热情真诚的笑容,严谨认真的态度所打动。“用药宁少勿多,费用宁低勿高。”吴量跟诊数年,奶奶和父亲的行医风格已烙在心中。这种行医风格明显体现在他开的药方上:他的药方对药量控制更是注意,每味药多则数克,少则不足一克,许多药材更是精确到0.5克,一副药少则几元钱,多则几十元钱。“农村老人多经济收入少,要开小药方,让贫困的人也看得起病。”吴量谨记奶奶和父亲的教诲。湖北武汉一患者严重肛裂,手术后一直恢复不好,不能坐、不能躺,痛苦不堪。他通过朋友介绍专程赶到津山村找到了吴量,吴量用中药外敷和内服并举,患者20多天后痊愈;石牌镇一位一岁零六个月的小孩患毛细支气管炎,呼气困难,奶奶和妈妈抱着孩子哭着找到吴量,吴量开出5副中药,小孩吃到第三副就痊愈了......在吴量手机微信群里,患者朋友有800多位,患者之间口耳相传,他的乡村卫生院常年都有患者求医,远的上海、广州、武汉、湖北等也有人慕名来到这个乡村卫生院看病,甚至组团而来。“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拨个电话,吴医生总是随喊随到,这样的好医生真是很难得。”在津山村,村民们都这么由衷地评价吴量。40余年来,关于吴量治病救人的美谈,津山村村民说也说不完。乡村医生很苦,待遇也很低。吴量也有过很多次“跳槽”的机会,好几家三甲医院想高薪聘任吴量,但是想起父亲的训诫,想起患病乡亲们痛苦的样子,吴量还是毅然一次次谢绝了美意。“乡亲们离不开我。”吴量笑着说。(檀志扬 向晶 潘国英)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更多怀宁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