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时,用鸡精好还是味精好?专家提醒:放不好,后果很严重!

文摘   2025-01-06 16:23   重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妈,少放点鸡精吧,健康点。”
“怎么能少?不放鸡精,菜哪有味道?”


一进厨房,我就闻到扑鼻的香气,锅里的青菜正翻炒得鲜绿诱人。


母亲手里捏着一袋鸡精,轻轻撒了一勺。


炒菜时该不该放这些调味品?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也困扰着许多家庭主厨。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厨房必备品”的真相,让你在掌勺时更加安心。



鸡精和味精,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1. 味精是“人工毒物”吗?

提到味精,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一个词:“不健康”。


不少人认为它是“化学合成品”,听起来就充满了“科技的狠活”。


其实,味精的主要成分是 谷氨酸钠 ,它是通过发酵工艺从粮食中提取而来。


简单来说,味精的生产方式和酱油、米酒等发酵食品并没有本质区别。


权威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WHO)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早已将味精归类为“安全食品”,并不限制它的使用量。正常使用味精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但你或许听说过这个说法:味精加热到120℃以上会产生“焦谷氨酸钠”,有毒,甚至致癌。


这是真的吗?


别担心,科学家已经证实,焦谷氨酸钠是 无毒无害 的,只是失去了鲜味而已。


炒菜时建议味精 出锅前放 ,这样既保留鲜味,也不浪费。



2. 鸡精真的更健康吗?

再说鸡精,听名字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鸡肉的精华,好像比味精更天然、更营养。


但事实上,鸡精的主要成分依然是味精(谷氨酸钠),此外还添加了盐、糖、核苷酸(助鲜剂)以及少量的鸡肉提取物。


相比味精,鸡精的风味更加复杂,适合提升菜肴的“肉香味”。


鸡精并没有本质上的营养优势,甚至因为 盐含量更高 ,需要更加注意用量。


如果你是高血压患者,或者需要控制钠摄入,鸡精可能并不是更好的选择。



炒菜时,这些习惯可能让调味品“好心办坏事”

① 什么都放一点,味道会更好?错!

不少家庭喜欢在炒菜时“多管齐下”:盐、鸡精、味精一起放,认为这样味道更鲜美。


但事实上,味精和鸡精本身就含有  ,再加上盐,很容易导致 钠摄入超标 。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的 钠摄入量不超过2000毫克 (相当于5克盐),而鸡精、味精的钠含量分别为盐的1/3和1/2。


使用鸡精或味精时, 盐的用量一定要相应减少 。比如,做汤时可以先尝试不用盐,靠鸡精或味精提鲜,最后再酌情加盐。



② 炒菜时早早放进锅里?错!

很多人习惯在食材下锅时就顺手撒上鸡精或味精,但这种做法其实会 破坏鲜味 。


无论是鸡精还是味精,它们的鲜味成分在高温下会失效。


最佳的添加时机 是在菜品即将出锅时,温度降低至70-90℃时撒入,并快速翻炒均匀。


比如炒青菜,最好在锅里关火后,趁余温撒上少量味精或鸡精,这样既能保留鲜味,也不会因为高温失去效果。



③ 痛风患者可以放心吃吗?不一定!

鸡精中含有核苷酸成分,它在人体内代谢后会生成尿酸。


如果你是 痛风患者 ,或者尿酸水平较高,建议尽量少吃鸡精。


同样,味精虽然不直接影响尿酸,但也属于“隐形盐”,过量使用对痛风患者同样不友好。



鸡精和味精,到底选哪个?

作为调味品, 鸡精和味精各有优缺点 ,选择哪种主要取决于你的烹饪需求和健康目标:


  • 如果追求纯鲜味,用味精更合适 。

  • 它的味道单一,能很好地提升食材本身的鲜味,比如清淡的蔬菜汤。


  • 如果想要肉香味,鸡精是更好的选择 。

  • 它的复合风味更适合炖肉、炒肉等菜肴。


也可以完全不用这些调味品,用 天然食材 来增鲜,比如番茄、蘑菇、海带、虾皮等,它们富含天然谷氨酸,能让菜肴鲜味十足。



健康用调味品,从这几点做起

  1. 减少隐形盐摄入 :使用鸡精或味精时,盐的用量要相应减少。


  2. 掌握添加时机 :尽量在菜品即将完成时加入味精或鸡精,避免高温破坏鲜味。


  3. 选择大品牌产品 :正规品牌的鸡精和味精生产工艺更安全,质量更有保障。


  4. 注意特殊人群 :痛风患者应少用鸡精,高血压患者要控制量,老年人和儿童也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5. 尝试天然替代品 :用蘑菇、海带、番茄等天然食材提鲜,不仅健康,还能增加膳食多样性。


下一次炒菜时,不妨试着少放一点鸡精或味精,让食材的天然味道唱主角。

你会发现,健康和美味,其实可以兼得。


亲爱的读者,你的厨房里更常用鸡精还是味精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小鹿会认真倾听哦!

好看,就点个【在看】再走吧!

重庆城市TV民生眼
重庆广电城市TV旗下优质内容品牌,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