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 · 忆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南水乡,雨水丰沛
古时蓑衣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
好的草编蓑衣质地轻便
但制作难度较大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招妹
几十年与草编打交道
熟悉掌握每根席草的“脾性”
她用一双巧手
编织出了属于蓑衣的年代记忆
从小与“草”结下深厚感情的吴招妹,嫁到相城渭塘后,时常看到婆婆编一些青蛙等小玩意。她耳濡目染,也渐渐喜欢上了草编,一只只活灵活现的蜻蜓、蚱蜢、老鼠等作品便在她的巧手中诞生。这些小玩意深受村里的孩子们喜欢,常常被一抢而空,街坊邻居都称她为“巧媳妇”。
吴招妹的草编一做就是几十年
而且越做越有劲
花样不断翻新
她编的娃娃“水乡芭比”,形态各异,极富水乡韵味,被江苏省档案馆永久收藏。吴招妹还在选料上不断优化,大大拓宽创作范围,一门心思开发草编工艺品,米奇、螳螂、中国龙等新作品陆续问世,并走进众多重大活动现场,深受市民、游客喜爱。水乡草编在她手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蓑衣是最古老的雨衣
现代城市中
已难觅手工蓑衣的影子
苏轼有词:“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细雨江南,穿上一身蓑衣劳作于茶园、田间,犹如走入诗画之中。蓑衣仿佛不仅可遮风挡雨暖身,还可挡住尘世的纷扰喧嚣。备受农人和文人喜爱的蓑衣,自古至今都是热爱生活、崇尚淳朴的文化写照,更是古人生活智慧和匠心的传承与延续。
如今在相城
会制作蓑衣的人不多
好的草编蓑衣用草比较特殊
圆芯的草需要劈开
吴招妹用一双巧手
唤醒了这门留在时光里的老手艺
清晨,叮叮当当的锤声打破了农家院舍的宁静。铁锤抬起落下间,一根根木楔牢牢嵌入木桩中,席草飞快缠绕、捆绑、缝线,手指灵活地穿梭于木楔间,在忙而精细的编织中,一件传统的手工蓑衣便制作完成。
草编需要大量席草。吴招妹有自己的“宝藏”——在一处曾经居住过的老房子里,她储存了上千斤优质席草,“足够使用几年。”每当江南初秋,蝉鸣稻黄时,晒场上的席草在阳光下逐渐变得根根坚韧,经过河水清洗与浸润,成为制作草编的优质材料。
“小时候,奶奶教我如何拿草,说做什么心里就要想什么。”“做草编也有它的规矩。”如今,在相城的中小学课堂上,吴招妹手把手耐心教学生们制作草编,一根根席草在孩子们一双双小手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萌宠、可爱的挂件,让传统手工艺也充满童趣。
20余年来,吴招妹每天奔走教授非遗技艺,和孩子们一起徜徉于指尖上的艺趣,让古老的草编在相城继续传承下去。草编这朵民间文艺中的璀璨之花,正在滋养、绽放……
一声“手艺人”,一生“守艺人”
草编这项古老的手工艺
用手掌的温度
编织出不为浮华所惑的宁静致远
也编织出弥足珍贵的相城记忆
▼
欢迎关注今日相城视频号
(①进入视频②点击账号头像③加关注)
相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渭塘镇
撰稿:沈珍珍
设计:叶方超
编辑:杜淑黾
点赞+在看
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