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破10亿的作品,全年总票房,还有更重要的全年观影人次,这几项数据在过去十年,除了营业率明显偏低的22/21这两年,2024年都是历史的低点,行业倒退到十年前一语成谶。
万达电影带头开启的春节档涨价,在2022年被观众教做人后,势头也无以为继。即便维持目前价格观影人次依然在下滑。说一句:中国电影行业逐渐消灭了观众,一点也不夸张。
十年新低
电影院流失的还是能够长久支撑行业的青年观众群体,在2020年24岁以下的购票观众占比还有57%,到今年已经跌破40%。2024年观众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30岁。
一方面24年流量和拳师,还有搞按着观众脑袋教审美的作品抬头趋势明显。这类作品往往宣发为上,口水惊人,刷分,刷票房,刷好评自动化一条龙,这类作品确实不需要观众。
消失的青年观众
另一方面,国产片在产业升级上迟迟只有个体表现的惨淡,与蓝星第一大工业国在其他领域突飞猛进的盛况,形成非常诡异的错位。当然娱乐方式的丰富,原来的观影群体被线上的游戏,短视频还有线下的其他各种演出所侵蚀也是事实,不过说到底还是片子不行。
观影平均年龄
三、产业降级
先上结论:目前中国影视圈的很大部分群体,不具备讲好中国故事这个功能。以被灯塔国严防死守的军工领域为例,这几天军迷们的心情无疑是亢奋的。确实南北六代机,076登陆舰,新预警机同时出现,国人对东大这个工业克苏鲁的实力,可能有一个新的认识。
但影视行业是另一幅腐朽的画面,电影院全年国产片能称得上视效大片的作品,只有《志愿军2:存亡之战》、《白蛇3:浮生》、《异人之下》等几个,全行业都扎堆争夺下沉市场的喜剧刚需。
大片寥寥
一方面是2019年后,只有四线城市还维持了接近峰值的观影人次,另一方面大多数创作者没能力搞产业升级玩工业大片,但是他们又费解的占据着行业的核心位置。最终结果就是行业的内容输出,品质不断降级。卢诗翰老师总结的:排斥大片,拳打情侣过于真实。
五年前当《流浪地球》问世,《封神》三部曲首轮拍摄完成时,国内工业电影玩得最好的是乌尔善,其次是郭帆。到今天,这两人依然是独孤求败的存在。再看看半导体和军工领域30+就挑大梁的骨干队伍,影视产业降级的问题出在人身上,这个结论很容易得出。
四线观众坚守
举一个例子,演遍四大名著的何晴是老一辈演员中罕见的大美女,而且与陈红一样古装现代装通吃。只是因为在火车站被导演偶然看见,性格火爆的她后来就走上了演员这条路。
但如今高度资本化的影视圈,快速的变现的冲动,使得演员也好,导演也罢选材面变窄很多,观众看到的很大部分都是资源咖与二代,以至于40岁以下的女星,有演技颜值又能打的已没有接班人了。
这样单薄的人才储备行业能实现升级才是怪事。当然配合这些现象,普通观众逐渐退场,脑残饭圈兴盛也就成为必然。
国色天香
四、结语
展望2025年,好莱坞供给即将恢复,但如今功力全废只会拍超英的他们未来肯定无力支撑内地市场。春节档的大片开会后,25年其他时候的国产大片非常稀缺,而且饭圈+拳师+莫名其妙审美这套组合拳,才刚刚开始。
可以肯定:2025年中国电影,也不会变得好多少。
年度TOP9:《我们一起摇太阳》、《第二十条》、《只此青绿》、《从21世纪安全撤离》、《异形:夺命舰 》、《志愿军2:存亡之战》、《老枪》、《如父如子》、《沙丘 2》。
年度烂片TOP5:《乔妍的心事》、《出入平安》、《749局》、《红毯先生》、《三叉戟》。
年度演员:沈腾,独立支撑全国市场,老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