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特朗普即将上台,乌克兰对于取得更多谈判筹码的心理愈发迫切,于是加大了对库尔斯克的打击力度,不仅下令要求当地乌军坚守,还对该地的居民区发动袭击。但即便如此,乌军在两军交战区还是没能取得优势。
在俄军靠着空中优势,派出苏-34战斗轰炸机和苏-25攻击机、米-28和卡-52武装直升机不断对乌军阵地发起打击。库尔斯克战场上,地雷遍布,弹片横飞,双方的惨烈搏杀为俄乌冲突以来所罕见。
俄国防部战报显示,俄军一天就消灭了200多名乌军士兵,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3470乌军在该地惨被消灭。尽管伤亡惨重,但乌方还是选择继续增派兵力,最近又增派了第21和第22机械化旅以及第116领土防卫旅,显示出其坚守库尔斯克的决心。
但这种坚定意志,在俄军50倍的火力压制面前不值一提。而美乌至今也搞不清楚,为何俄军打到现在仍有如此充足的弹药?对此,美媒曝出了一则重磅消息:俄军的炮弹有60%来自其“东方盟友”。
华尔街日报披露,一个东亚国家向俄提供了2万个装满武器弹药的集装箱,其中包含500多万发炮弹。这个国家的200家军工厂以其高效的生产模式,为俄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争物资,这种效率让习惯于8小时工作制的欧洲军工企业相形见绌。
在俄军火力的补给链中,该盟友几乎成为了俄火炮弹药的最大来源,占据了近60%的供应比例。简而言之,该国不仅为俄提供了海量的弹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俄国内的军工能力,成为俄军后勤保障的重要支柱。
“东方盟友”的援俄力度如此之大,让泽连斯基万万没想到,但更意外的应该还是美西方。美国智库的专家们曾断言,到了2025年,俄罗斯将在乌克兰的战火中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军工生产的枯竭将导致战局逆转。
然而,现实却给了这些专家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战争持续3年后,弹药库存告急的反而是西方,各国的生产能力跟不上战场消耗,只能从亚洲盟友处搜购炮弹,暴露了西方军火供应的短板。
英媒曾透露,乌军一天所需的炮弹量超过了英军火商一年的产量。德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其弹药储备量仅够两天的战斗。北约也早已公开承认,弹药生产速度跟不上乌方的消耗速度。美国的情况同样不乐观。
尽管美国每月能生产1.45万枚炮弹,但乌军每天的消耗量就超过了6000发。这意味着,美方的炮弹产量甚至不够其使用3天。美乌等国本以为能狠狠消耗俄罗斯,但没想到却反被消耗,彻底上了俄方的当。
这明显是美西方对俄罗斯的误判,要知道,即便没有盟友支援,俄方自身的军工实力就足够强大。靠着苏联遗留的弹药储备和军工生产力,俄军弹药的产量增长了近50倍,无人机供应量激增22倍,坦克生产能力也实现了飞跃性增长,产能直接增加了6倍。
美西方想要与俄拼军工产能根本拼不过,这就直接导致乌军在前线难以取得优势。特别是在红军村的战斗中,其精锐旅的溃败严重打击了守军的士气,一些士兵甚至放弃了抵抗,等待被俄军俘虏。
这种局面让乌政府颜面尽失,军方不得不加大惩罚力度,派遣督战队阻止士兵逃跑,试图迫使他们坚守阵地。而这些督战队中有一部分由外籍雇佣兵组成,他们对乌士兵没有同情心,一旦发现逃跑者,就会毫不留情地处决,甚至在撤离桥梁上安装地雷。
乌克兰打到现在,除了越来越多的死伤人数和越来越少的国家资源外,还得到了什么?基辅是该清醒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