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华为组建了三支“博士军团”

文摘   2024-11-09 07:03   福建  



作者 Tri

 来源 | 华为人、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全球合伙人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Tri Kurniawan Wijaya是华为爱尔兰研究所终端云技术实验室的资深专家。加入华为后,他从零开始,组建了三支博士团队。成员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域,在Tri的带领下高效运转,攻坚克难。在华为广告、应用市场和互动媒体等领域,Tri带领团队将AI(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其中,围绕算法驱动商业成功进行关键技术突破,优化了用户体验。



01

从零开始组建三支“博士军团”


问:您加入华为时,正值公司面临困难,您是如何考虑的?


Tri我来自印度尼西亚,那是一片充满多元文化的土地。我在欧洲生活了很长时间,在德国和奥地利读的大学,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获得博士学位。在我眼中,欧洲已成为我生活与工作的第二家园。在加入华为之前,我曾在多家高科技公司工作过。这些经历让我深入理解了技术发展的脉络与趋势,也培养了我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2020年收到华为的offer时,我挺激动的。这意味着从零开始,亲手组建团队,而且还能自由、自主地设定团队的目标与任务。这份信任与责任,让我感到荣幸,又充满动力。


尽管那时公司面临挑战,但我一直相信:挑战是成长的催化剂。我喜欢在困难的环境中前行,迎接每个未知的难题。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克服难关,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问:从零开始搭建团队,您遇到了不少挑战吧?


Tri是的。我要在最短时间内组建三支独立的团队。每个团队负责不同项目,分别是基于AI的问题内容检测、AppGallery(应用市场)搜索和推荐系统以及优化浏览器新闻推荐系统的NLP(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都不小,我压力很大,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为了攻克难关,我准备了一套详细的技术路线图,规划了里程碑,将主要任务分解为若干个更小的、更易于管理的子任务。同时,将重心放在快速且精准的人才招聘上,吸引业界顶尖人才。我组织了非常密集的面试,每天跟形形色色的人交谈,并与招聘团队保持紧密沟通,确保筛选出最优秀的人才。最终,我们招了约20名高端人才,大多数是博士。


在疫情期间,新员工的入职及后续手续都是远程进行的。尽管如此,我还是与分布在各地的成员建立了牢固的工作关系,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两年后,全体成员终于有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当时,我开玩笑说:“咱们可真是‘高科技’团队,从0到1一直在‘云端’作战,连见面都得靠穿越网络呢!"


付出终有回报。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我们成功地交付了全部项目。我相信,只要与一群敬业的同事并肩作战,距离的限制都不是障碍。


问:您是如何吸引他们加入的?


Tri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职位描述必须经过精心设计,要有吸引力。设想一下:我们想要的理想候选人是什么样的?他们最感兴趣和最关注的是什么?要突出这些内容。一份深思熟虑的工作描述至关重要,因为它是我们与潜在人才的初步互动,要让他们第一时间了解我们的工作。


其次,面试环节中,要始终保持对候选人的尊重。我会诚恳地回应候选人的提问,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华为的重视与关怀。每一次面试都是与候选人及潜在人才构建关系的重要契机。即使不能携手前行,我们也要给候选人积极而难忘的体验,通过他们的口碑与分享,为我们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问:团队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在日常管理中,您如何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Tri在管理团队时,我始终将尊重视为基石。唯有让每位成员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他们才会全心投入,积极工作。我努力识别他们的能力和特点,去匹配项目的核心需求,为他们分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任务。这样既能推动公司的发展,也能让成员在挑战中成长,实现个人价值与公司目标的双赢。


我坚信每位成员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与关切。因此,在日常管理中,我注重沟通和倾听,了解他们的兴趣与焦点,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氛围,让大家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听见,需求被重视。我要让大家看到,作为团队的一员,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都是我管理决策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有一次,我们从市中心的办公室出发,前往都柏林北部的霍斯进行远足,队员称其为“悬崖漫步”。悬崖的险峻与大海的深邃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由于我首次登上海边悬崖,风挺大,有点紧张。几名队友看到之后,特意走在我前面,给我壮胆。这真是一次无与伦比的徒步体验,我们加深了感情。


还有一次,我们组织了一场卡丁车团建活动。大家换上酷炫的机车服,化身为一群活力四射的赛车手,在赛道上你追我赶,竞争激烈。玩罢一轮,大家并不急于下一轮的较量,而是围坐在一起,探讨如何更精准地控制车速和方向,把握弯道超车的机会。


你看,即使在团建中,我们也保持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习惯。我为能拥有这样一支充满智慧和凝聚力的团队而深感自豪!


▲ 团队外出团建(前排左二为Tri)

▲ 一起去开卡丁车(第二排右一为Tri)


02

AI加持,让每一次推荐直击用户内心


问:您第一次接触AI是什么时候?


Tri:在我本科阶段,学校为低年级学生组织了一场以创建AI中国跳棋游戏模型为主题的竞赛,这意外地点燃了我对AI领域的浓厚兴趣。起初,我仅学习了基础的启发式算法。然而,随着项目的深入,我的智能体表现并不理想。为了寻求突破,我踏上了寻找赋予智能体真正“智慧”的征途。


我泡在图书馆,沉浸于各类AI文献中。我有幸读到了一本经典著作——《人工智能:现代方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关于极小化极大算法的阐述深深吸引了我,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将算法融入我的智能体中,给它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决策能力,能更精准地预测并应对,展现出惊人的预测力和适应性。在测试时,它竟战胜了我,令我激动不已。尽管与业界最前沿的技术相比,它还很稚嫩,但却是我个人研究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竞赛中脱颖而出,更成为了我深入探索AI领域的起点,激励我向未来继续前行。


问:能否介绍一下团队的研究领域,以及AI的应用情况?


Tri我们主要为华为广告、AppGallery和互动媒体(华为阅读、视频、音乐和主题)领域开发算法,提升它们在欧洲和中国市场上的表现。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创新的算法设计,我们希望不断挑战广告效果的极限,以实现更高的用户参与度和品牌影响力。


这背后需要多个核心组件间的无缝协同和精准配合。例如,有用户界面、数据库系统、网络和推荐系统,它们向用户推荐相关的产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用户界面就像是产品的外衣,数据库系统则是其坚实的基石,网络则是连接一切的纽带,而推荐系统则是那个精准捕捉用户心意的“魔法师”。


要打造好这个“魔法师”,就涉及对AI技术的巧妙应用。我们的算法更像一个“先知”,基于各种因素,预测用户可能钟爱的产品。有了预测结果,就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定制产品建议。从本质上讲,我们的算法充当了应用程序的“大脑”,在无形之中确保了产品功能并增强了用户体验,让每一次推荐都能直击用户内心。


▲ Tri的团队参与研发的部分应用


问:目前团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


Tri我们的团队在广告、浏览器、应用市场等多个核心产品中,均做出了显著贡献,这些产品都是CBG的支柱收入业务。


头一年,我们迅速研发并部署了七种算法,旨在检测AppGallery的13种欧洲语言的内容是否安全和合规,为用户构建安全可靠的在线环境。这些算法既准确又高效,将人工审核的时间大幅缩减了30倍,显著增强了欧洲AppGallery内在线内容生态系统的安全性。


在华为浏览器项目中,我们的重点是增强Newsfeed产品,引入并集成了6种NLP(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涵盖了15种主要的欧洲和亚洲语言,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迅速响应市场变化,优化新闻推荐系统。


在AppGallery方面,我们致力于优化推荐系统,通过个性化推荐、快速搜索算法以及创新的应用下载推荐列表,提升了用户体验,使AppGallery在欧洲的下载率提升10%至20%。


在互动媒体领域,我们完成了一项艰巨任务——完成推荐系统迁移,使在线存储占用率降低90%,持续存储量减少33%。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荣获了多个重量级奖项,包括终端云服务总裁团队奖和金牌个人奖。在华为爱尔兰研究所,我们也获得了最佳团队和年度最佳员工奖,我为我的团队感到无比自豪。


▲ Tri的获奖:金牌个人奖、最佳员工、明日之星


03

知识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问:您去过华为在深圳的总部,能谈谈感受吗?


Tri这是一次相当难忘的经历。我不仅去过深圳总部,还去了东莞松山湖研发中心,以及南京和上海研究所。


我目睹了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规模和实力,更让我建立并巩固了众多宝贵的联结。以前,我和很多同事只是通过信息和视频通话,现在可以面对面交流了,增强了彼此间的信任与默契。


中国同事和领导常常请我一起吃饭,让我感到了家的温暖,他们非常友好。我的中文有限,只会说句“谢谢”,大家都用英语和我交谈。他们不仅关心我的工作,还嘘寒问暖,伸出援手,解决我遇到的各种问题,衣、食、住、行,样样都考虑到了。他们还抽出业余时间,陪我游览当地风光,加深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问:作为亚洲人,这是否会帮助您融入中国文化呢?


Tri是的。作为亚洲人,我确实能更快地融入中国文化和华为文化,这得益于文化背景上的某些共通性。我观察到,东西方在沟通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欧洲人倾向于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中国同事们则更习惯于含蓄、委婉的方式。


为了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我努力成为这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当欧洲同事直接陈述观点时,我会细心聆听并准确理解其意图,随后以中国同事更易接受的方式转达这些观点,避免误解。反过来,我也会帮助中国同事将他们的含蓄表达转化为更为直接、清晰的表述,以便欧洲同事能迅速抓住要点。这个过程虽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它带来的正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它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协作效果。


问:作为外籍专家,在融入华为文化方面,您还有哪些经验想要分享?


Tri在日常工作中,我体会到了与以往职场经历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在华为,知识不是“死”的,不是只在某个文件夹里躺着,还是“活”的。比如,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相比起埋头于堆积如山的文件中花时间去苦苦寻觅,不如直接找到某个对该领域了如指掌的同事,面对面交流,效果更好。这种直接沟通的方式,使同事能迅速捕捉到我问题的核心,给予即时且切中要害的解答。难能可贵的是,当我向某位同事咨询时,他们往往不会止步于给出答案,而是会根据我的具体需求,进一步推荐我与更专业的团队成员沟通,或引导我查阅更适合的文档资料。这种基于需求的精准引导,不仅拓宽了我的信息获取渠道,也促进了团队内部信息的流通与知识的共享。


在我看来,这种人际间的互动与协作,正是我们公司知识管理的一大亮点。它让知识不仅仅是孤立、静态的存在,而是成为连接每一位员工、推动工作进展的重要纽带,让我深感自己不仅是在解决问题,更是在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 和同事在华为园区合影(中间为作者)


04

徒步与摄影,为我注入新的活力


问:您平时有什么业余爱好?家人支持您的工作吗?


Tri空闲之余,我热衷于漫步于大自然之中。爱尔兰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我喜欢邀请朋友或同事一起徒步,享受那份宁静与美好。摄影是我的爱好之一,每当发现大自然中的独特景致,我都用相机将其定格下来。那些瞬间的美丽,对我意义非凡。我喜欢沿着爱尔兰的海岸线漫步,那片浩瀚的海洋总能让我心旷神怡。途中,找一家温馨的餐厅,品尝地道的炸鱼薯条,搭配一罐清爽的饮料,这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让我彻底放松,仿佛所有的疲惫都随风而去,也为我注入了新的活力。


谈及家庭,我深感他们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坚实的后盾。无论我面临何种选择,他们总是无条件地支持我、鼓励我。与家人在一起,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期待。


问:未来,您的小目标是什么?


Tri展望未来,我十分期待AI在我们公司的深度应用与广泛拓展。通过引入先进的AI技术,我们不断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满足用户对便捷、高效和个性化体验的需求;同时,积极探索IoT(物联网)与智能设备的新应用,进军自动驾驶和AI加速器等新领域,构建更加智能、互联的生态系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惊喜。


我非常欣赏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的一句话:"The young do not know enough to be prudent, and therefore they attempt the impossible – and achieve i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大意是说:年轻人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敢于尝试不可能之事,并实现它,代代如此。这句话生动描绘了年轻人特有的无畏与激情,敢于跨越未知的边界,挑战自我与世界的极限。这种精神在技术领域,尤其是在研发前沿,显得尤为重要。对我而言,它是一种鞭策,提醒我在面对挑战时,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敢于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用乐观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我相信,只要拥有正确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终将变为可能。


▲ 与同事在爱尔兰研究所(右一为Tri)

▲ 在都柏林圣三一大学与教授合影(前排左二为作者)


蓝血研究
价值驱动力管理模型创立者,帮助中国企业践行实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