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濠街道,有一家充满创新精神的企业——正安县厚银编织有限公司。这不仅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典范,更是一个致力于社区发展的温暖家园。走进这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企业,机器轰鸣声中,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忙碌着,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据公司负责人李纲介绍,这里每天可生产800个背篓,解决了周边300多名群众的就业问题。然而,每月两万个的销量似乎还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李纲计划在今年至少达到三万个的产量,而明年则有望突破五六万个。这一数字背后,是他对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李纲从小就对竹编工艺耳濡目染。长大后,他决心将这份传承了千年的技艺带入新时代。创业之初,面对高昂的人工成本和效率低下等挑战,李纲深知唯有创新才能使古老的手艺焕发生机。因此,他自主研发了新一代编织机,相比第一代设备,新机器提高了约三分之一的生产效率,同时确保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这个二代模型首先在整体尺寸上更加精确,形状也几乎完全一致。”李纲自豪地说道。更重要的是,升级后的二代编织机操作简单易学,普通工人经过1~3天的培训即可上岗工作。这一创新之举不仅让当地许多闲置在家的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进一步方便群众,企业还允许大家将半成品带回家加工,这一举措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更让许多家庭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灵活的工作方式。瑞濠街道居民赵孝勇表示:“我在这上班三年多了,工资还是可以,都按月发放。”另一位居民曾红琼则认为这份工作既方便照顾孩子又比较自由:“把货拿回来后,有时间你就做,没时间你可以不做。”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当地居民对这份工作的满意与认可。
尝到了技术革新的甜头后,李纲再接再厉,同年开始研制编织机的第三代版本。先后投资20多万元,经过三年时间、历经十余次挫折后,目前三代编织机已经成功进入调试阶段,预计年底将大量投入使用。对比二代编织机,各项性能均有大幅提升。李纲充满信心地说:“假如我们现在的工人一天可以做15个背篓的话,三代机器应该在50个左右没太大问题。”
李纲表示,自己正在与相关部门洽谈,希望租赁一处更大的场地,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这意味着将为更多的家庭带来就业机会,并为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工艺作出贡献。
“我们计划再增加一个竹编项目”,他说:“如果搞得好的话应该也可以提供六七百个人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