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午,如皋市多绿沅家庭农场内,石小杰正在葡萄园里整理尾茬葡萄:修剪、施肥、整形,每个步骤都亲力亲为。眼前的果园十分安静,而半个月前,这里却是一片丰收热闹景象:彼时,葡萄园的1000余斤的葡萄被新鲜采摘,送上了前往南极的科考船。(新闻链接>>>刚刚,南通产的葡萄登上“雪龙”号,去南极啦!)
这批葡萄的“主人”石小杰原是一名船舶监造工程师。2021年,他毅然放弃了上海的繁华都市生活,选择回到家乡如皋市吴窑镇,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其中110亩用于种植葡萄。
从船舶专家到家乡新农人,短短三年,他深耕葡萄种植模式,培育优质葡萄品种,将如皋葡萄一步步送向更大的市场。
工程师离沪回乡种葡萄
2021年,在如皋市吴窑镇一则消息悄然传开:田家在上海造船的小儿子竟然放弃了大城市的工程师职位,回乡种起了葡萄。一时间议论纷纷。
石小杰是土生土长的如皋市吴窑镇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船舶海工工作,从船只的生产到检验摸爬滚打了10多年,是船舶领域实打实的“老法师”。
缘何归乡?他看中了家乡优渥的营商环境。回乡承包了村里的流转土地,通过调研走访,选取了市面上流行的八九个品种,并于2022年3月种下了第一批葡萄苗。
屋漏偏逢连夜雨,首年挂果期时就给了石小杰当头一棒:“当年雨季水盛,我们在下苗时没有考虑到土地的低洼情况,四五十亩的葡萄园被淹,好些葡萄都烂在了枝头上。”谈到刚种葡萄时的情景,石小杰满是惋惜。
一年时间的学习、研究,石小杰逐渐走上成为种植户的正轨,也“追”上了周围大户和葡萄市场的进度。他不仅对葡萄的种植流程认真记录,从何时开花、疏果都一一记录在册,还时不时地出去参加培训。不到三年时间,俨然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葡萄种植“土专家”。
在上海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深知,要想种出好葡萄,必须摆脱传统种植户“靠天吃饭”的经验做法。于是,他加大了在葡萄园里的农业科技投入,引进了智能化滴灌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让果园变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我们吴窑镇素有‘山羊之乡’的称号,山羊养殖历史悠久。”同年,石小杰瞄准了天然的区位优势,大批量采购发酵后的羊粪,每年一亩地可以消耗15000—20000斤;还购入大豆回来磨粉,发酵成水肥,进行菌解,源源不断地给葡萄园供给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我们葡萄园现在盛果期的果子又大又甜,远近闻名。”
琢磨将自家葡萄“送出去”
葡萄与科考、农场与南极,两组听上去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但石小杰却将这段“把葡萄送去南极”的经历称为“蓄谋已久”的结果。
2021年,石小杰回到了家乡如皋市吴窑镇,投身于葡萄种植事业。然而,如何让自己种植的葡萄品牌脱颖而出成为他回乡创业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同时,市场上关于葡萄“农药多、注糖水”的谣言也让他深感压力。“如果科考人员能品尝到我们的葡萄,那将是对品牌宣传的有力支持,同时也能有效破解这些谣言。”石小杰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从建园开始,他就开始琢磨如何才能将自家葡萄“送出去”。
“当天,我们去上海码头送葡萄就像给孩子‘送考’一样,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在果园种植的众多葡萄品种中,石小杰为科考船选择了阳光玫瑰和妮娜女皇两种葡萄。“阳光玫瑰耐储存,能够在冷藏库里保存6个月,而妮娜女皇口感好,果香浓郁,能让科研人员在异国他乡也能尝到来自国内的鲜甜。”石小杰说。
蹚出高品质葡萄“新路”
近年来,葡萄市场风云变幻,“阳光玫瑰葡萄农残超标”“阳光玫瑰跌落神坛”等言论此起彼伏,石小杰深知,优良的品质始终是品牌屹立不倒的核心支撑。
葡萄园里的葡萄品相好、质量稳定,因此吸引了不少远近采购商前来合作,随着口碑的逐渐积累,合作的商家也越来越多。“2021年我刚回乡种葡萄时,这条乡道沿线还有三四家葡萄农场,现在就只剩我一家了。”他自豪地说。
不同于三年前在探索期的艰难困苦,当下,充分掌握了葡萄种植要领的石小杰信心满满。果园里不仅采用了全新的栽培、种植模式,还采用了“水肥一体化”的管理手段,精准可控。
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石小杰实施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今年夏天,他还尝试了开辟采摘游园项目,与村里强村公司合作,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在葡萄的疏花、疏果期,果园最高一天聘用了70多个附近村民,有效缓解了村里赋闲劳动力问题。
未来,他计划和科研院所合作,将果园里的葡萄制作成果干、果浆等衍生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体验,也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2023年,农场被评为“如皋市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并在南通市优质水果评比中荣获“金奖”,2024年还成功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商标认证。
“今年,我们农场的葡萄产量为30余万斤,销售期从6月中下旬持续到11月份,销往南通各地的商超和水果批发市场,年销售额200多万元……”回顾这三年种植葡萄的经历,石小杰感慨万分。他表示,自己不仅见证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感受到了蓬勃向上的力量。“每当看到家人的笑容时,我都深感幸福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