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里科气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安徽样本”

政务   2025-01-22 14:54   安徽  



晶合集成:中国芯,合肥造

2023年5月,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合集成”)登陆科创板,募资总额达99.6亿元,成为迄今为止安徽省IPO募资金额最大的上市公司。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在上市前夕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认准一条路,坚定走下去,静待花开。”

时隔一年多,记者再次走访晶合集成,看到了这家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新景象。对于合肥这片科创沃土,蔡国智感触颇深:“安徽‘芯屏汽合’几大产业链的引进,让我们既成为了区域内行业引领者,也是实际受益者。”

“三支箭”蓄势待发

在液晶面板显示驱动芯片代工领域,晶合集成的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根据科技产业研究机构TrendForce全球市场营收排名,2024年第三季度,晶合集成营收位居全球第十位、中国境内第三位。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晶合集成实现营业收入67.75亿元,同比增长35.05%;归母净利润2.79亿元,同比增长771.94%。

在晶圆代工制程节点方面,当前晶合集成已实现150纳米至55纳米制程平台的量产;40纳米高压OLED显示驱动芯片已进行小批量生产;28纳米逻辑芯片通过功能性验证,制程平台的研发正在稳步推进中;28纳米OLED显示驱动芯片预计2025年将达到量产。

“新的产品推出后,预计我们会持续成长。一方面,我们正积极扩充产能;另一方面,新的制程、新的客户表现出较为强劲的需求,对未来的业绩预期我们比较看好。”蔡国智向记者表示,公司还有“三支箭”蓄势待发:

第一支箭指向影像传感器芯片部分,公司目前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的主摄、辅摄及前置摄像头,都将迎来新的增长机会;

第二支箭则指向新型OLED面板领域,公司将具备完整的OLED驱动芯片工艺平台,未来也会有一个增长预期;

第三支箭在电源管理芯片领域,公司在技术平台和客户储备上逐步清晰,与境内外行业领先的芯片设计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中国芯,合肥造”

“公司上市后,知名度大大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度增大,发展规划也会更加长远。同时,经营管理层面临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和经营压力。”谈及上市一年多来的变化,蔡国智坦言,作为一家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晶合集成在成立之初,分别由合肥建投和力晶创投持股。2024年3月,公司股东会审议通过股份回购方案,拟以超募资金、自有及自筹资金回购5亿元至10亿元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截至目前,公司已回购8.92亿元。

备受关注的是,2024年9月,晶合集成拟引入15家外部投资者向其全资子公司皖芯集成共同增资95.5亿元。皖芯集成为公司三期项目的建设主体,产品应用覆盖消费电子、车用电子及工业控制等市场领域。公告显示,目前,皖芯集成已收到全部增资款项。新增的主要外部投资机构包括工融金投、建信金融、农银金融、中银金融、交银金融等。

蔡国智表示:“作为上市公司,在整个资金链的筹集方面,资本市场赋予了我们更多新的通道。公司上市后,公开、透明的财务状况得到了金融机构更大力度的融资支持。”

作为“合肥模式”成功招引的典型案例,晶合集成在其官方网站上打出“中国芯,合肥造”的企业愿景标签。从台湾迁居安徽合肥,蔡国智感触颇深:“安徽这几年整个发展的进步是比较快的,尤其是‘芯屏汽合’这几大产业链的引进发展,我们既成为区域内行业引领者,也是实际受益者。”

当前,京东方、晶合集成、长鑫存储等半导体上下游头部企业吸引了一大批供应商和终端客户的落户,产业链强链补链的完善也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安徽大力支持的汽车产业半导体含量快速增长。据估计,新能源汽车的半导体含量是传统内燃机汽车的两到三倍,终端芯片需求旺盛。

作为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蔡国智表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公司将聚焦制程技术和产品品类开发两大方面。“比如三期项目厂房新建的时候,我们做成了国内首个双层无尘室架构厂房,大大节省了土地面积,整个智能工厂的营运效率可提升10%左右,这样的大胆尝试,未来还会继续”。

“同时,我们将积极拥抱AI人工智能,在研发方面,加速研发时程;在生产制造上,提高良率及生产效率;并在节能降耗上发挥作用,最终达到从客户端到生产端整个流程的最优化安排。”蔡国智说。

纵观一年多来的资本市场进阶之路,从“初学生”到“上进生”,晶合集成始终坚持专注、坚定地跟着市场走,立志成为全球领先的晶圆代工企业。

埃夫特:智能工业机器人赋能“中国智造”

埃夫特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生产线的应用

在众多制造业工厂内,埃夫特工业机器人正在用“灵巧手臂”娴熟地完成“精细活”,快速进行焊接、油漆喷涂、码垛、协作等操作。依托自主创新和海外并购双轮驱动战略,埃夫特通过引进和吸收全球机器人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形成了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到机器人整机,再到机器人高端系列集成领域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

“作为中国的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企业,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贴近市场。”埃夫特董事长游玮日前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相较于传统的手工作业、机械装备,工业机器人具有智能化、高精度、可高速运转等属性,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助力企业降本提质增效。”

高速、高精、高可靠

记者一走进位于安徽芜湖的埃夫特工厂内,就看到两台负荷达到300公斤的大负载机器人,正在加紧进行出厂前的最后调试。工作人员介绍,埃夫特掌握了包括机器人控制器、伺服驱动和减速机在内的三大核心零部件技术。目前,在机器人核心部件以及运动控制内核、主控芯片和功率器件上,均实现了国产化和自主可控。

在船舶、航空航天、汽车整车等高端制造领域,焊接机器人90%以上依赖进口的情况被打破,埃夫特推出的高速、高精、高可靠中空腕焊接机器人实现稳定规模化出货。2024年上半年,焊接机器人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超过100%。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埃夫特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较上年同期累计增长超20%,远高于市场整体增长水平。

目前,埃夫特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线已扩展至9个系列、60余款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已大规模进入电子制造、光伏、锂电、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行业的头部客户。市场占有率方面,埃夫特的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了工业机器人整机产品销售数量突破7500台,较上年同期增长约29%,市场占有率提升至5.4%,助力国产机器人企业2024年上半年市场占有率突破50%。

埃夫特脱胎于奇瑞汽车设备部。2015年至2017年,通过并购意大利喷涂机器人制造及系统集成商CMA、金属加工领域的高端机器人系统集成商EVOLUT、白车身焊接系统集成商WFC以及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公司ROBOX等海外企业,将它们的关键核心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让企业生产水平得到攀升。

“机器人行业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多,且需要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协同。公司将通过并购重组进一步夯实核心竞争力。”游玮表示。

锚定机器人智能化

2020年,埃夫特在科创板上市,是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机器人产业链链主企业,建有机器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4年前三季度,埃夫特研发投入为7840.18万元,同比增长10.99%;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7%。

埃夫特拟在安徽芜湖投建埃夫特机器人超级工厂暨全球总部项目,总投资约18.93亿元。项目将建成集自动化装配、立体化仓库、数控加工中心、核心零部件生产、质量检测中心为一体的超级智能化数字工厂,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10万台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埃夫特所在的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机器人特色产业园是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2024年上半年,埃夫特与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芜湖市科创基金共同出资,设立了启智(芜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启智机器人着眼于机器人系统的智能化与开放性,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机器人制造商和机器人终端用户持续提供智能化技术底座。埃夫特表示,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及基于底座的人形机器人样机目前仍在研发中,预计2025年上半年发布相关样机。

助力中国工业机器人“换道超车”

“当前,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渗透率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是机器人在众多柔性作业场景中尚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在游玮看来,机器人智能化是工业机器人破解瓶颈的关键路径。

智能化不仅能够拓展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范围,使其涉足更多场景,而且在未来有望助力机器人进入非工业领域,从而开辟更为广阔的增长空间。游玮举例称,正如电动汽车逐步取代传统燃油车一样,智能化也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契机。

“我们不光要赶上国外机器人品牌,更要超越,做传统工业机器人无法涉足的行业和场景。”游玮说,“我们可以更好地整合先进技术,将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做面向复杂作业场景的自主智能机器人,实现智能柔性作业。”

深耕垂直一体化领域。为加快智能机器人场景落地,埃夫特正在开展通用智能机器人底座相关研发工作,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和场景适应性。为了大幅提升软件平台的易用性,面向汽车喷涂、钢结构焊接等多场景,集成应用开发平台墨斗IDE应运而生。

游玮表示,未来,埃夫特将持续围绕驱控自主化,依托产品平台化,聚焦应用纵深度。埃夫特正在着力打造中国工业机器人第一品牌,力争进入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梯队。

四创电子:雷达探测为低空经济安全“托底”

四创电子雷达总装厂房

从第一部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出到涵盖以测风测雨测云多频段的气象雷达、一次二次航管雷达及低空警戒雷达为核心的感知装备产品体系,孵化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的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四创电子”)至今已走过20多个年头。

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四创电子厂区,专访四创电子董事长、中国电科第三十八所所长张成伟,探寻这家全国电子信息行业标杆企业通过科技自强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

“一核两翼”感知产品拓向两端

2004年,四创电子登陆沪市主板,成为国内第一家以雷达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是四创电子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上市20年来,公司的总资产增长了33倍。”回顾公司发展历史,张成伟感叹。

在气象雷达和空管雷达领域,四创电子市场占有率颇高。公司以气象雷达装备、综合气象探测系统以及气象服务应用为主线,是国内气象雷达的骨干力量。

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排头兵,四创电子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以雷达主业为核心,通过重点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一代军民两用雷达装备,公司创新孵化出低空感知等民用雷达,并面向感知基础和感知应用领域开拓“一核两翼新动能”的发展模式,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多场景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应用提供了巨大引擎。

何为感知基础和感知应用?“雷达由天线、微波、电源结构等组成,感知基础上相应地就有微波组件、多层印制板、电源等,这一部分广泛应用于航天、通信等领域。”张成伟说,感知基础领域在科研院所、产业经济等领域都有着平稳增长的市场空间,公司在基础电路产品模块化、通用化、小型化方面的升级发展,以及现代化微波PCB生产线的建设,提升了产品的标准化,改造了工艺技术能力。

如今,在公共安全领域,雷达感知技术结合数字化、智能化,催生了智慧警务、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业务的融合创新。“比如,通过雷达来探测车流量,通过各种传感器来进行城市视频的监测监控,可以助力维护城市和国家安全。”张成伟说,“智慧城市将相关传感器进行集成,可应用于智慧农业、智慧应急、智慧粮食等。”

让低空经济“飞”得更安全

近年来,无人机黑飞事件频发,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当前,我们正积极和各地机场合作,四创电子的低空监视雷达可以对无人机正常飞行和黑飞进行全面高精度的探测,分辨出是否有人驾驶,是飞鸟还是正常的飞行器。”张成伟说。

四创电子是较早布局低空经济领域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之一。如何让飞行器飞得可靠、飞得可控、飞得安全?作为中国电科低空经济牵头单位之一,四创电子着眼于安全托底,明确建设低空安全验证场、构建低空智联网、构建低空雪亮监测网等举措。

低空飞行需要预设规定的航路,四创电子的空管雷达可在飞行器的飞行管控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如遇极端天气,会影响飞行器的飞行,四创电子的气象观测雷达能够对飞行器的飞行航路进行全面实时的微气象探测,保障飞行器安全飞行。

“如果有人、无人驾驶飞行器能够安全地飞进千家万户,对未来经济发展将有极大促进。”张成伟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低空经济成为公司发展的新动能,现已取得不小的成绩。”

2024年底,张成伟带队成立了低空专班,要求专班成员全部集中办公,加速推进机中小雷达的研制和批量化生产。当前,公司已争取到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的低空智联安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项目总预算约2.4亿元。此外,公司“低空安全验证试验基地”揭牌成立,全国首提的“低空雪亮”技术路径正在论证建设场景应用示范区。

坚持创新的“四创路径”

“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知识创新”是四创电子积极践行的创新文化。四创电子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与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办大事”。2024年1月,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低空智联技术联合实验室”,集中资源优势,面向低空领域的通信、导航、监视、管控等方面,开展多项技术合作。

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四创电子积极开展暖心工程、激发科研人员热情、优化人才发展通道。张成伟提出:“让科技人才有尊严、有信心,更有敢于拼搏的勇气和底气。”当前,公司已建立“北斗卫星导航”“低空探测”“航空电源”等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核心技术研发人员从166人增长到1075人,硕士及重点院校毕业生占比达79%,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数344件。

“作为央企旗下上市公司,公司在创造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一直承担着回馈股东、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张成伟表示,未来,公司将更加注重资本市场,积极研究资本运作规划,加强市值管理,将采取更多的投资者回报措施。近年来,公司现金分红比例均超过当年净利润的30%;在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四创电子将展开更多协同合作,共谋发展。

(部分图片由芜湖市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 | 上海证券报、新华社客户端

责编 | 袁丹丹 编辑 | 王玲

主办单位 |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推荐阅读

安徽发布
“安徽发布”由安徽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主办。对外宣传阵地,传递信息平台,服务民生渠道,展示形象窗口。江淮大地,山川秀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安徽发布,连通你我,真诚期待您的关注和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