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灿煌
黄灿煌(1918-1942),又名黄敦甫,字群友,张坂镇苍霞村人。
1929年,11岁的黄灿煌随四叔父到菲律宾谋生。1935年6月就读于菲律宾怡朗华商学校。该校爱国进步教师陈曲水、郑士美、张幼庭等人组织“怡朗华侨国防剧社”,后又创建了“怡朗华侨救亡协会”,组织师生参加“学习会”、“读书会”,介绍共产主义进步书刊,举办抗日演讲会。在校期间,黄灿煌积极组织话剧团和读书会,并于1936年6月加入“怡朗华侨救亡协会”。当时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积极抗日,还大肆镇压共产党,污蔑抗日主张是“亡国灭种”的主张,“救亡会”是“求亡会”的组织,还利用“蓝衣社”、“励志社”等反动组织对爱国华侨实行种种打击。在这种白色恐怖的环境下,黄灿煌半公开地与反动分子作不断斗争,参与组织集会、劝捐、义演、义卖等抗日救亡运动,支援国内抗日斗争。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怡朗成立了“菲律宾怡朗华侨抗敌后援会”,黄灿煌成为后援会的首批成员。为及时地向侨胞报告国内抗日战况,他们每天晚上听广播,记录新闻,报道抗日形势和我军辉煌战绩,并于隔晨油印传单散发到各华侨社团、商店,同时撰稿批驳反动刊物破坏抗日团结的反共谬论,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尤其是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到菲律宾后,他们数日通宵达旦,印发传单,发表文章,走遍怡朗大街小巷,把消息传到每家每户,大大地激发了广大侨胞的爱国热情。这对动员菲南各地的爱国侨胞支援祖国抗战起了很大的作用。黄灿煌当时年纪很轻,却是活跃骨干。正如陈曲水及战友们回忆所言:“黄灿煌当时只有十六、七岁,就是“救亡会”的骨干,活动非常活跃。他是在政治斗争环境中茁壮成长起来的,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和朴素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广大华侨青年热血沸腾,决心奔向抗日前线,共赴国难。1938年—1939年,“菲律宾怡朗华侨救亡协会”先后组织四批20多位爱国青年回国参加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1938年5月,黄灿煌与张超然(黄景熙)、黄登保、高明轩、戴行吾(戴永美)、吴道真、蔡甘泉一同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阻力,先到香港找到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再途经广州、长沙、西安,然后到达陕北延安。当时北平、上海、南京、徐州已相继沦陷,日寇直逼广州、武汉,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沿途难民成群结队,满目疮痍的惨象,揪痛了他们年轻的心灵,更培固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坚定了他们革命的信念。由于交通受阻,危机四伏,他们有时混上货车,有时步行长涉,翻山越岭,餐风宿露,几经辗转,千里跋涉,到陕甘岭边区,已是6月末。
到了根据地,黄灿煌进入陕北公学第一分校三十队学习,同年7月18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结业后,他旋即进中央组织部干部训练班学习深造。1939年3月,被分配到陇东实习团。在环县实习3个月后,于7月分配到晋东南,9月由十八集团军总部分配在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担任旅卫生队政治指导员,随部队转战于太行山一带,历经百团大战等无数战役。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黄灿煌没有侨商子弟的习气,在革命的大熔炉里,他很快成为一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他虽然人小体弱,但吃苦耐劳,工作起来,废寝忘餐,战场上,他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带领医务人员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
1941年,黄灿煌调往一二九师政治部,由于日寇扫荡,部队多次转移,他在一次惨烈的阻击战中中弹负伤。据当时的战友介绍,负伤后他仍坚持战斗,拒不下火线,是医护人员强行把他拖离战壕的,这时他已浑身是血。后由于黄灿煌腿部负伤、身患肺病、疟疾等病,加上战场医疗条件极差,即由前方转送到延安国际和平医院治疗,因病情恶化,治疗无效,于1942年8月牺牲,年仅24岁,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本文由黄侨夫根据惠安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及黄灿煌遗物等材料综合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