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公路发展中心职工荣获平凉市2024年度“好家庭”称号背后的故事

文摘   2024-12-31 16:34   甘肃  

点击上方“甘肃公路”关注我们


2024年度平凉市“好家庭”发布名单
市直
崆峒区

赵元锋家庭
家是用爱、关心和责任构筑起的温馨港湾,赵元锋的家便是这样一个幸福的小港湾,他上有年迈的父母安享晚年,下有懂事的孩子学业有成,夫妻俩工作认真踏实,家庭充满关爱、温暖。赵元锋同志与妻子教子有方的事迹早已是单位同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更成为其他同事学习的榜样。
科学教子  助力成长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赵元锋就培养他的兴趣爱好,用自由探索替代了各种补课班,带着孩子制作手工,从构思设计到制作流程,再到材料准备和动手制作完工,让孩子无限的想象和发挥自身创造的能力,体验感、新鲜感都是成品玩具所不能带来的。慢慢地,孩子开始对汽车情有独钟,在父母的支持和陪伴下,10岁时,他已经可以绘制车辆草图,设计发动机马力、轮毂尺寸、尾翼等各种参数,通过一定比例计算车辆的风阻大小。夫妻俩看着儿子的变化,满是欣慰,而这一爱好也最终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轨迹。2023年,在平凉一中就读高中期间,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解决转子发动机油耗和磨损的问题》在课题评比中获得了优秀课题二等奖。2023年高考,从小就热爱汽车的儿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汽车有关的专业,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哈工大“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专业录取。他开心地说:“距离我的汽车梦越来越近了,我要打造一款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智能跑车”。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赵元锋夫妇用陪伴与鼓励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让科学教子如春风般激励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夫妻和美  言传身教
决定孩子一生的是健康的人格修养,教孩子做人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的一生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日常生活中,和众多普通家庭一样,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有困难共同面对,出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平平淡淡地过着一般人家的生活。父母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在不经意的点滴间,将做人做事的道理灌输给孩子,这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的性格。妻子李娜原是祁家大山收费所的一名职工,在一次体检中,她不幸确诊乳腺癌。俗话说病来如山倒,本来一如平常,守着自己幸福的小家,觉得就这样可以幸福地过一辈子,病痛的折磨却让她越来越憔悴,情绪也越来越差,虽然她一直坚持治疗,但是想想自己生病了就照顾不好家庭,而且孩子正在上初中,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因为治疗陪伴孩子的时间却更少了,心中很是愧疚。家庭的重担落在了赵元锋一个人的身上,但是他不仅没有退缩没有怨言,更是在细心照顾妻子起居的同时,鼓励她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经过1年多的治疗,妻子的病情慢慢有所好转。在给妻子治病的过程中,孩子放学回家做的最多的就是鼓励妈妈战胜病痛,而且主动承担家务,还在学习空余查找治病、食疗的方法,利用周末学着给妈妈褒汤、煮粥。夫妻俩看着懂事的孩子,不禁偷偷流下泪来。也许,在病痛的阴霾下,孩子就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慰藉,也是支持这个普通家庭战胜病魔的最大精神支柱。
模范家庭  孝老敬亲 
这些年来,赵元锋作为一名公路人,以身作则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传递正能量,他的爷爷赵文秀、父亲赵向忠都是老一辈公路人,1977年和1978年,爷爷赵文秀同志先后两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还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在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0年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战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他们那一代人为平凉公路人树立了标杆,赵元锋从小听着公路人的故事,坚定地入了党,走上了公路战线,将蓬勃的热情挥洒在平凉大地。在这种模范家庭的温馨和美熏陶下,他的孩子明理知孝,懂得感恩,传承着公路人的朴实,在邻里间、同学间广受好评。“哀哀父母,生我够劳”,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明白了父母养育他们的辛劳,所以总是能主动地帮父母分担家事,同样,在学校老师或同学遇到困难,他也总能够积极帮助。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这个和谐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熏陶下,从小就非常懂礼貌,尊重长辈,遵纪守法,在学校是好学生,连年获得学校的表彰和奖励;在家里是好子女,为父母分忧。在这个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构建了一个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生活氛围;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一个热爱生活、珍惜所有的心态……作为父母,他们给孩子的永远是包容、理解和给予,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精神食粮。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康长大,成才贡献社会,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父母的灯是最耀眼最温暖的,能够支持孩子前进,给予子女无尽的鼓舞。愿我们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出更多的温馨、和谐、向上的最美家庭!


李潇龙家庭
李潇龙同志出生在一个公路人家庭,他的爷爷、父亲都曾奋斗在公路养护战线上,在爷爷、父亲坚韧不拔、敬业奉献精神的影响下,21岁的他离开军营,毅然投身公路养护事业,成为了一名公路人。
青春无悔  成为“公路人”
作为一名80后,他起初也有着要在大城市里拼搏一番的斗志,但因为骨子里就继承了养路工的基因,他对公路建设事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在2009年底,他最终还是怀揣“公路梦”,回到了家乡平凉,开始了公路人的生涯。
他的爷爷李福林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20来岁就加入我国公路建设队伍,是我国第一代养路工人。“那个年代公路还没有普及,爷爷要去县城的道班上班,往往都是凌晨两三点就出发了,到了也不能休息,马上就要投入到工作中去。”李潇龙怀念道“爷爷常跟我们说,当一名公路人很骄傲,因为修好了路,方便了百姓,同时也能让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
“正因为爷爷对养路工作的热爱,也直接影响到了父亲的人生选择”。1983年,他的父亲李忠就从爷爷手中接过铁锹洋镐,成为一名公路人,清路障、铺沥青、保路洁、修路肩、清边沟……“我三十多年只做了这一份工作,所以有很深的感情。潇龙能‘接班’我和他爷爷的公路事业,是我们家的骄傲!”这是李潇龙父亲对外人说的最多的话
“相比爷爷和父亲当时的工作环境,我们现在好太多了。能为家乡公路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坚守‘公路梦’,非常开心。”李潇龙自豪地说。
家人支持  敢当“铺路石”
刚到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工作,李潇龙就发现自己知识能力有所欠缺,于是他总会从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学理论、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全面提高业务技能。回到家中,他也不忘请教爷爷和父亲,从他们多年的实践中取经。经过长期的学习、同事的帮助及老前辈的指导,他的工作能力大有提升,业务水平更加精湛,受到全中心同事一致好评。
“屋子里都是关于公路的书籍,他们收藏了两大书架,最有兴趣的话题就是讨论公路上的事情。因为公路养护大多白天根本无法正常清扫,只有半夜三四点车流量小了才能进行清理,所以他经常天还没亮就起床出门,三更半夜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妻子心疼李潇龙,也曾想过要劝他放弃这份起早贪黑的工作,但是每次话到嘴边她都咽下肚去,因为她知道自己劝了也是白劝,这就是他的“使命”。每当潇龙回家来,妻子什么也不多说,只是默默地起身,将那份热了无数次的晚餐重新放进锅里,她知道他还饿着肚子呢。
正是一家人的关心支持,他才一心扑到公路事业上,因为他的勤奋好学与敬业奉献,他也取得一些成果。面对取得的成绩,他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素质与爷爷父亲相比、与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差距还很大,他决定将这种精神延续下去,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邻里和睦  同事互相帮助
真心待人是李潇龙全家人的处事态度, 他们一家人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邻居们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帮忙,他们都热心帮助。虽然自己的家庭也不是特别富裕,但是他们一家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那些贫困的家庭解决一些燃眉之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仅邻里之间,对同事也是始终真心相待。在他的感染下,单位所有职工上下一心,不怕苦,不怕累,早出晚归,加班加点, 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在公路建设事业上拼搏奋斗,为家乡经济的发展努力工作着。
在李潇龙家庭,我们看到了勤奋好学、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平凡的岗位、普通的家庭,他们为平凉公路事业发展默默地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
来源: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侯    磊
责编:汤文婷 
校审:陈应雄

甘肃公路
关注甘肃公路信息,了解甘肃公路近况,更好服务甘肃公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