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甘肃公路”关注我们
✦
•
✦
公路,是一条风景线,承载着万千变化的故事。
公路,是一种连接,一条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纽带。
公路,是时代的缩影。从泥泞到平坦,从安静到喧嚣,公路留存了无数人的记忆与希望,也见证了社会的变化和成长。
曾经,公路是记忆中的一条条乡间小道,随着经济社会的跃迁,四通八达的路网将城市与乡村紧密相连,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彼此心灵的距离。
专题栏目“公路记忆”,一起回顾甘肃公路的时代印象。
在陇南市宕昌县的山水之间,邓邓桥宛如一部不朽的史书,悠然静卧,默默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文化的瑰宝。
邓邓桥坐落于宕昌县城东南,沿国道212线前行30公里,岷江之畔。它始建于公元263年三国时期,桥长23米,宽2米,乃是魏将邓艾伐蜀的重要见证。彼时,
邓艾率大军兵临此地,直面岷江天险,毅然下令士兵缘山崖修造栈道,并在花石峡口以两岸岩石为墩修筑该桥,从而一举打通入蜀要道。该桥之名由邓氏父子之姓而来,是一座伸臂木梁桥。它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三国历史的辉煌篇章,让后世之人能跨越千年时光,透过它真切触摸到那段英雄纷涌、战火纷飞的热血岁月。每一块古老的石头,都仿佛在低吟着当年魏军的坚毅无畏,每一处斑驳的痕迹,都是历史长河中三国风云的生动注脚,吸引着无数历史爱好者与学者纷至沓来,一心想要揭开那被岁月尘封的三国秘事。
光绪十一年(1885年),宕昌地方官绅心系山区交通改善与百姓出行便利,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对该桥开展了意义非凡的最后一次修葺。1965年,时代的浪潮推动着桥梁建设迈向新的征程,邓邓桥迎来了重大变革,被改建为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工式简支梁桥。桥长22米的新结构,使其稳固性得到了质的飞跃。2006年,在此地新建了3跨20m、总长72m的空心板梁桥;2015年,在国道212线升级改造项目中对该桥梁进行了升级,成为宕昌县交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犹如宕昌县的精神源泉。当地民众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着关于邓邓桥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里,有邓艾的英勇谋略,有士兵的思乡之情,有百姓对和平的殷切祈愿,它们与宕昌的风土人情交融在一起,编织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之网。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其赋诗题词,碑刻上的文字历经风雨却依旧熠熠生辉,这些文学与艺术的瑰宝,让邓邓桥不仅是一座交通建筑,更是一座文化的圣殿,赋予宕昌人民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也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文化底蕴的深沉与厚重。
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邓邓桥的建筑工艺本身就是一部建筑演变的传奇。从三国时期的简易构造,到后世各朝代的不断修缮、重建与加固,它吸收了不同时代的建筑精华。明清时期的能工巧匠们在原有基础上精心雕琢,使其更具古朴韵味与艺术美感;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又融入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让它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兼具更强的稳固性与耐久性。这种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的完美结合,使邓邓桥成为研究古代桥梁建筑发展历程的珍贵实物例证,为陇南建筑学界提供了一座不可多得的“露天博物馆”。
时至今日,邓邓桥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是宕昌县交通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方便当地居民出行的同时,也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游客们沿着这座古桥走进宕昌,探寻三国遗迹、领略自然风光、体验民俗文化,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让邓邓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邓邓桥,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是历史的传承者、文化的传播者、时代的见证者。它以独特的魅力,邀请着每一位热爱历史文化的人前来,聆听岁月的回响,感受宕昌这片古老土地的深沉魅力与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