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耕依赖阳光、土壤,一旦遇到旱涝等自然灾害,农作物生产就会面临严峻挑战。“智慧农业”的出现,让种地“不靠天吃饭”在梅县区雁洋镇成为现实。
今年6月正式投产的梅州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项目,就是这样一间神奇的智慧“植物工厂”。它凭借自己首创的“云端大脑”系统平台,全天候“定制”温、光、水、气、肥,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让农作物全年不间断生产。
记者 郑春遥:我现在是在梅州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这里是番茄的种植区域,可以看到这边种植的串收番茄,果形、大小都是非常均匀的,串形也是呈现了鱼骨形,每一串保持在10到14 个,不仅颜值高,而且产量也非常高。
串收番茄是华发现代农业基地的主要作物,种植面积8.2万平方米,占基地生产区面积的九成,产值比传统种植模式增长了十多倍。
高产高质的背后,是华发现代农业基地对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基地不仅用椰糠取代土壤,用滴箭为作物注入水肥营养液,而且还用植物补光灯模拟太阳光,精准调控生长环境,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需。
华发农业梅州项目运营负责人 王培君:这个藤蔓一年下来可以生长到18到20米的高度。一年一季,可以不停地采收,每平方米可以达到30公斤的产量,亩产可达20 吨。整个番茄种植区预计全年可以达到 2400吨的产量,预计年产值可以达到7000 万元。
通过精准调控生长环境,华发现代农业基地还可以像“植物工厂”一样量身定制农作物的口感、外形、重量。记者采访发现,这里生长的番茄果形、大小均匀、口感一致,种植过程不用农药,并且没有病虫害困扰,可以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这得益于华发首创的G-Lab农业“云端大脑”系统平台,全天候监测和调控温、光、水、气、肥。
华发农业梅州项目运营负责人 王培君:采用智能补光、加热降温以及二氧化碳补给等系统,对温室环境实施全天候监测调控,突破植物种植的自然条件限制,在高温、高湿以及光照不足等恶劣环境下,可全年不间断生产,实现种植一次、全年采收,大幅度地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作物的产出效能。
在这间神奇的智慧“植物工厂”,不仅番茄可以高质高产,水稻还可以“进屋上楼”,实现一年四收。
记者 郑春遥: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水稻的种植区域,一进来就可以闻到浓浓的稻香,另外可以看得到这个水稻跟我们平时农田种植的方式是有点不一样的。
作为全国首个高端设施农业温室水稻种植项目,华发现代农业基地采用三层立体化种植让水稻“上楼”的方式,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亩均产量也随之相应提高。在阳光不足时,水稻头顶的补光灯会自动开启,模拟太阳光,让植物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华发农业梅州项目运营负责人 王培君:我们的水稻在国庆节前后种植,预计在12月份就可以进行收割了,我们一年至少可以种4季,我们再争取向5季、6季迈进。
这里还种植了草莓、小青瓜、彩椒等小品类蔬果,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在科技赋能下,农作物实现高产高质,村民们也成为了“新农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就业。目前,在这里就业的150多名村民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返乡青年、90后小伙黄宇翔正是其中之一。
梅州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 黄宇翔:跟传统农业比起来的话,这边的环境比较舒适,也有比较高新的技术,相对来说收入比较高一点,每天固定的上班时间是 8 个小时,有种白领的感觉。
据了解,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是梅州引进的重点项目。基地总占地面积约324.3亩,总投资约4.6亿元。项目于去年12月正式动工,今年6月正式投产运营,主要种植蔬果等经济作物及水稻等主粮,预计年产值约8000万元。未来,这里还将探索更高产高质的种植技术,用智慧农业助力绘就更高质量的“百千万工程”图景。
联播记者:郑春遥、钟庆东
航拍:侯俊昕
实习生:范芷晴
通讯员:王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