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香港贸发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吕剑正为港商参与进博会忙碌着。过去6年,香港贸发局组织近400家港企参展,累计参展面积近万平方米,“港企必须把握内地市场,而上海是进入内地市场的重要通道”。
香港一直是上海外来投资最大来源地、最大服务贸易伙伴。从早期投资金融与地产,到之后专业服务类企业纷至沓来,再到如今延伸至科创领域,累计已有近3.3万家港企落户上海。自沪港合作会议机制建立以来,“香港出发,立足上海,面向国际”成为他们的选择。与此同时,港企正发挥独特作用,为上海资本、技术出海“搭桥铺路”。
最看重透明公正法治环境
吕剑告诉记者,上海有着良好的港商发展生态圈,这不仅源于近代以来沪港之间的密切来往,更源于稳定健康的营商环境和自由开放的市场。他以淮海路新天地区域为例,方寸间密布1000多家港企,与周边本地国企、头部企业紧密协作,实现企业效能提升和资源有效配置。
这些港企中,不少从事会计、法律、咨询、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他们最看重上海透明公正的法治环境。”作为戴德梁行亚太区原负责人,上海市香港商会会长张国正以商事仲裁举例,“沪港在国际仲裁领域合作广泛,港企熟悉并信任上海仲裁机构。对于上海作出的裁决,不管输赢,他们多表示认同。”
也有受访者提到上海的规则意识。“金融产品需建立在严密的法规基础和监管之上,上海有完善的金融法规建设及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管理者,是持牌中外资银行一展身手的舞台。”早在1920年,香港东亚银行就在上海成立首家分行。东亚银行(中国)执行董事兼行长何舜华称上海是“信心之地”——巨量的交易资金、健康的竞争氛围、安全的投资环境及合理的资金价格,使之成为内地及跨国企业进行投融资、存款理财的主要场所。
今年10月初,和黄医药研发的创新药“呋喹替尼”被香港医院管理局列入药物名册专用药物类别,成为首个进入该名册的内地自主创新抗肿瘤药物。
“新药研发过程往往会受到产业政策影响,一直以来上海都在用政策创新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公司执行副总裁崔昳昤介绍,呋喹替尼是上海探索“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下首个获得创新药许可的试点品种,它灵活解绑了研发和生产两个环节,大大降低企业前期投入,使其提前3年在国内获批上市。同时,近年来上海市、浦东新区持续加快创新产品应用推广步伐,推动更多“新优药械”入院,让更多自主创新产品持续享受政策红利与产业支持,更早惠及临床患者。
沪港优势互补搭建产业链
今年8月,和黄医药在香港科学园设立新的国际研发中心,专注于转化医学研究及利用人工智能开发新药。企业未来会在港进行一些更早期、探索性的靶点方法探索,再依托上海完整的研发、临床与生产基础,将前沿研究带向实际应用。
科创领域已成为港企在沪发展的新赛道。“香港‘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使其更便捷对接全球资源,并率先在港落地。”吕剑坦言,香港地狭人稠,难有足够的应用场景和下游产业链,这却是背靠内地的上海所长,“港资企业完全可以用好两地优势做强自身”。
因此,上海香港商会与香港贸发局组织了“创新无处不在”港商创新项目评选,吸引近70个港资项目报名。在评审团主席、香港设计中心副主席陈一枬看来,这些项目有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竞争力,但需要被“挖掘”出来,对接投资机构,由小到大,“先在上海‘插旗’,再进入内地。”
这离不开跨境金融服务支持。一家总部在上海的风力发电企业,在广东、浙江、德国、东南亚多地都有项目融资需求。如果在多地申请,审批流程复杂耗时长。但是由东亚银行(中国)自贸区支行牵头,向其提供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及人民币/外币等一揽子授信方案,企业只要与一位银行人员接洽,就能解决全球多地融资业务。
“我们将信贷投放优先用于创新领域,包括新能源产业、物流运输、医疗健康等行业。”何舜华以新能源领域为例,风能、太阳能发电、垃圾焚烧发电、锂电池及储能的供应链环节长,企业为各环节头部企业提供高效信贷支持。
香港成为沪企海外核心站
香港一直是上海企业出海第一站。今年1月至8月,上海对香港直接投资备案项目180个,同比增长18.4%;上海与香港进出口总额1106.79亿元,同比增长5%。9月,300多名上海企业代表赴港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寻找海外商机。
用好香港“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角色,在沪港合作会议机制框架下,上海企业既可以参加“全运会”,更能出海参加“奥运会”。以上海自动驾驶企业西井科技为例,其与港企和记港口达成协议,在英国菲力斯杜港部署100辆新能源智能无人驾驶卡车,将业务推向欧美市场。
这一过程中,香港企业与机构扮演助力者角色。比如,在上海市香港商会支持下,上海产品向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CMA)旗下检定中心送检,获得国际及业界认可度高的测试报告。比如,香港贸发局每年举办大量国际性展会,如香港国际创科展、亚洲金融论坛、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等,帮助上海企业抓住世界机遇。再如,东亚银行借助海内外金融服务平台优势,为上海企业提供包括境外结算、融资、上市等一系列跨境金融和贸易解决方案,推动沪企在国际市场中的资金运作和贸易往来。
于是,一种格局正在形成——走出去的上海企业以香港为海外总部,集中管理境外资产,建立国际化管控体系;以香港为科研平台,整合全球科研资源,构建国际创新网络;以香港为区域总部,辐射周边新兴市场,提升国际品牌形象。
这样的布局正在起效。今年上半年,和黄医药创新药“呋喹替尼”全球销售额为13.6亿元,其中在美国达9.3亿元。“中国创新药机遇在全球,真正的检验也是在国际市场。”崔昳昤希望能研发出更多重磅原创新药,“努力做中国人自己的创新药,港资企业就是中国的企业。”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洪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