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使馆迁新址,做墙体检查时,发现了35枚“中国制造”的窃听器

文摘   社会新闻   2024-11-07 06:35   江西  

1985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的一次搬迁,不仅揭开了两国关系背后隐藏的复杂面纱,更成为了国际外交舞台上一段耐人寻味的插曲。

时间回溯至1983年,那是一个中阿关系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年份。彼时,中国外交部新任命的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郗照明,带着对两国友好未来的憧憬,踏上了这片土地。然而,刚下飞机的他,就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阿方为中国大使馆精心准备了一处新馆舍,地理位置优越,诚邀大使尽快入驻。

这突如其来的邀请,让郗照明心中泛起了涟漪。毕竟,关于新馆舍的消息此前毫无预兆,且使馆位置早已尘埃落定,如此仓促的变更,难免让人心生疑虑。郗照明当即以初来乍到、尚未熟悉情况为由,婉拒了这一提议。但阿方的热情似乎并未因此减退,反而一再催促,这更加深了他的不安。

回到大使馆,郗照明与同事们商讨此事,大家均感蹊跷。为了消除心中的疑惑,他果断向国内汇报了情况,并请求派遣专业安检人员对新馆舍进行全面检查。一个月后,随着安检团队的到来,一系列惊人的发现逐渐浮出水面。

经过细致入微的排查,安检人员发现新馆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远未达到办公标准。这一结果无疑验证了郗照明的直觉,他随即向阿方表达了拒绝搬迁的立场。然而,阿方的坚持让中方陷入了两难境地,最终双方达成妥协:对新馆舍进行彻底改造,以满足办公需求。

改造工程历时半年,终于告一段落。1985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正式搬迁至新址。然而,对于郗照明而言,这场搬迁并未带来预期的安宁,反而让他心中的疑虑愈发沉重。于是,他再次请求国内派遣安检团队,对新馆舍进行更为彻底的复查。

这一次,安检人员没有让任何细节逃过他们的眼睛。在对墙体进行细致检查时,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带线塑料装置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随着墙体的缓缓剖开,一个惊人的秘密逐渐展现在众人面前——一个由水泥和钢筋精心伪装的窃听装置赫然在目。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样的窃听装置在使馆内竟多达35枚,遍布机要室、研究室等核心区域,且每一枚装置的背面都赫然标注着“中国制造”。

面对这一触目惊心的发现,郗照明既愤怒又后怕。他深知,如果这些窃听装置继续存在,将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保留证据并揭露真相,整个检查过程被全程拍摄记录,并迅速将相关证据送回国内。

然而,尽管掌握了确凿的证据,中方却选择了秘而不宣。这并非因为软弱或妥协,而是出于对两国关系大局的考虑。中方深知,直接揭露此事可能会引发外交风波,甚至破坏两国间的和平稳定。因此,中方以大局为重,选择了隐忍与克制,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大国的气度与智慧。

这一事件无疑给中阿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国关系经历了从密切到冰冷的曲折变化。阿方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继续向中方伸手要援助,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加以谴责。面对这样的态度,中方始终保持理智与克制,不予理睬也不主动挑起事端。

直到多年后,随着阿尔巴尼亚新领导人的上台,两国关系才迎来了转机。新领导人深刻反思了过去的错误行为并向中方致歉承认了当年的不当之举。这一举动无疑为两国关系的修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以后,中阿两国重新走上了正常化的国际交往轨道共同书写着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环宇瞰点
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