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菲律宾的施恭旗和施学理,是迄今唯一一对获得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的父子。50岁的施学理笑言,自己追随着父亲的脚步,不止于事业上,也在荣誉上——父亲在1997年、1998年、2005年获得白玉兰纪念奖,白玉兰荣誉奖及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自己于2004年、2013年、2017年获得这三个奖项。
“爸爸一直鼓励我争取同样的荣誉,很荣幸我做到了。”作为菲律宾第三代华人,已经在上海生活了28年的施学理说。
传承父辈的精神,这位上好佳(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有份责任要“贡献上海”,“令人高兴的是,企业在这里获得可遇不可求的机遇,我们切实享受到中国发展带来的红利,也一直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好家在上海,上海是宝地
沿沪青平公路一路向西,当谷物、油脂和调味料的混合香气愈发浓郁时,上好佳就到了。“上世纪80年代父亲来上海考察时,青浦这里还是郊区的小县城,浦东也还是农田。”在办公室里,施学理指着窗外的厂房说道。
目之所及,是一片干净整洁车间,随处可见上好佳的吉祥物“咕咕鸟”。1995年,这只黄色大鸟飞入上海电视荧幕,也飞进广阔的中国市场。“上好佳这个名字是父亲起的,一来朗朗上口,二来‘上好佳’是闽南语‘上好呷’的谐音,意为很好吃,三是代表‘好家在上海’。”施学理说,很多人以为“上好佳”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品牌,“我们很高兴,因为上海制造是品质的代表,在全中国广受认可。”
施恭旗(左)和施学理(右)父子
“父亲选择上海作为企业进入中国的第一站非常有远见。他一直说,上海是一块宝地,我们是从上海走向全中国、走向世界的。”施学理语气温和而坚定,“进入上海的那一刻起,上好佳就开始与城市融为一体。”
1996年,不到23岁的施学理从菲律宾来到上海,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开拓中国市场。当时,上好佳在中国是新面孔。“我们在南京东路第一食品商店做促销推广,柜台好像有种神奇的魔力吸引大量顾客,一天营业额有一万多元,相当于卖掉了四五千包虾条、虾片。”
施学理参加表彰
初来乍到的施学理,感受到了这座城市蓄势待发的力量。他说:“这是一个让年轻人心潮澎湃的地方,一切皆有可能。”
要长久受欢迎,就要不断创新
28年过去了,施学理没让父亲失望。如今企业在华建有12家工厂,为5000多人提供工作岗位,近10年来在上海的累计贡献税收超过14亿元。
上好佳的鲜虾条是不少上海80后的儿时记忆。1974年施恭旗引入了日本技术,进入食品生产领域,今年正好50年。“我们一直在不断提升工艺,比如新推出的‘纤虾条’产品,用全麦粉替代了小麦粉。”施学理介绍。
上好佳荷兰豆(刘雪妍 摄)
施学理最喜欢的是荷兰豆,他拿起一包说:“它的配料非常简单,70%是豌豆,然后就是谷物,吃起来很酥脆,油含量也不高。我们一直在用天然原材料来丰富产品配方,做出有长久生命力的产品。”
他还记得,1996年公司邀请上海客人去菲律宾参访,客人对马尼拉大超市赞叹不已,但如今上海的新零售业形态、场景早已走在世界前沿。为此,上好佳也在不断调整战略。2018年至2019年,上好佳线上销售增长了将近400倍,未来线上渠道会更完善,发展速度也会更快。企业执行副总裁李培明补充,上好佳正努力搭上互联网销售“班车”,通过产品创新来寻求新增长点,提升市场竞争力。
施学理(左)和李培明(刘雪妍 摄)
一定要去中国,去上海
“我在上海的时间已经超过在菲律宾的时间了。”施学理说,他的一双儿女从小在上海长大,他们一家早已完全融入了上海的生活。
“父亲常说,在中国做生意,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的感情。”施学理提到,1914年爷爷从福建下南洋在菲律宾打拼时,中国积贫积弱,但老一辈华人华侨对中国的感情非常深厚,“1998年奶奶第一次来上海,看到中国发展得那么好,眼眶湿润,眼中满是自豪和喜悦。”他感慨,血脉深情一直影响着年轻一代。因此,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施学理与周围人一起欢呼雀跃,从静安寺走到外滩,和不认识的人打招呼,那晚的场景令他至今难忘。
施学理在会议室(刘雪妍 摄)
“父亲刚来中国时不认识多少人,后来结识了非常多好朋友,他说这是最大财富。”施学理对此深有体会。比如在上海的华侨圈,他们认识了一位熟悉柬埔寨市场的华人,通过他的介绍,上好佳进入当地市场,并成为当地休闲零食市场第一的品牌。再如,在首届进博会上,上好佳接待了参会的乌兹别克斯坦副总理,认真沟通后下定了去当地建厂的决心,今年已经投产。
2021年11月3日,进博会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完成布展,上好佳展台静候来客。
2023年11月4日,布展工作完成,这是上好佳连续第六年参加进博会,展台升级为150平方米。
既是“外来客”,又是“东道主”,这是包括施学理在内的海外华侨华人企业参加进博会时的感受。施学理曾把马尼拉的唐人街搬到进博会上好佳展区,也让上好佳展区呈现菲律宾海滩风情,并融入“菲华三宝”(志愿消防队、义诊和捐建农村校舍)元素。施学理以这种方式支持和参与这场盛会,而进博会也为企业成长打开机遇之门。进博会越办越好的背后,是企业与进博会的“彼此成就”。
“这些可遇不可求的机遇,都是上海带来的。”施学理说,父亲当年一直在他耳旁唠叨,“以后你一定要去中国,去上海。”现在他早已把上海当成自己的家,他的梦想从这里启程,现在他正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信息 伴公汀
初审 周红强
审定 周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