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选择题。
1.(2022•长沙)“碳家族”的成员很多,用途很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不具有导电性 B.C60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D.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2.(2022•铜仁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C.滴加液体 D.点燃酒精灯
3.(2022•河北)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部分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加入石灰石
C.加入稀盐酸 D.收集二氧化碳
4.(2022•上海)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B.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C.常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得 D.可用于制作碳酸饮料
5.(2022•重庆)工业炼钨原理为WO3+3H2 W+3H2O,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
A.H2 B.WO3 C.W D.H2O
6.(2022•呼和浩特)生活中我们要树立“低碳”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B.集中焚烧生活垃圾
C.鼓励公交出行 D.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7.(2022•滨州)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低碳”理念不相符的是( )
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求 B.全民参与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C.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文明庆贺节日 D.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提倡绿色出行
8.(2022•上海)在CO+CuOCu+CO2反应中,CO表现出( )
A.稳定性 B.还原性 C.可燃性 D.助燃性
9.(2022•济南)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CO2直冷制冰新技术,该技术通过CO2汽化吸热完成制冰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CO2属于氧化物 B.液态CO2汽化属于化学变化
C.该制冰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D.该制冰过程中水分子的构成不变
10.(2022•株洲)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目标。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实现该目标的是( )
A.绿色出行 B.植树造林 C.发展氢能源 D.推广燃煤发电
11.(2022•梧州)图1、图2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2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相对稳定
12.(2022•黔东南州)某地一对夫妻因天气寒冷在房内放置炭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该事件提醒我们要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下列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规范使用煤炉,装上烟筒并使其完整
B.用煤炉做饭时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
C.没有排烟通道的情况下在室内用煤、木炭、木柴等取暖
D.晚上睡觉时将煤炉移至屋外
13.(2022•大庆)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此目标的是( )
A.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
B.为了实现CO2的零排放,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D.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碳”生活
14.(2022•无锡)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制作铅笔芯
C.炭黑具有还原性,可制作墨水 D.木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燃料
15.(2022•江西)取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ag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相关量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
B.N点对应的固体为黑色
C.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
D.0~t2min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16.(2022•陕西)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下列各项对相关异常情况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实验 | 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检验实验室制出的二氧化碳 |
异常情况 | 未看到火星四射 | 滤液浑浊 | 测定结果偏大 |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
选项 | A.可能是温度未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 B.可能是滤纸破损 | C.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 | D.可能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
17.(2021•潍坊)2021年《化学教育》第3期,报道了一种“氧化铜还原实验”一体化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部位,无明显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不能还原氧化铜
B.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再加热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证明炭粉还原氧化铜
C.加热炭粉过程中发生反应CO2+C2CO
D.气球可防止有害气体外逸,污染空气
18.(2020•呼伦贝尔)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对应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石墨有滑腻感,可用来作电极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来作保护气
C.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来吸附异味
D.金刚石的硬度大,可用来切割玻璃
二、填空题。
19.(2022•湖北)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产生的 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2)坚持“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填序号)。
A.使用共享单车出行 B.露天焚烧秸秆 C.垃圾不分类直接处理
20.(2022•湖州)实验室常用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或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1)图 (填字母)装置既可作为制取氧气也可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2)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选用C装置而不用D装置的原因是 。
21.(2022•重庆)虎年央视春晚舞蹈《只此青绿》创作灵感源自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该画采用了炭黑、赭石(主要成分Fe2O3),孔雀石[主要成分Cu2(OH)2CO3]等矿物颜料。
实验室现有炭黑和孔雀石的固体混合物,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1)研磨是为了 (填“增大”或“减小”)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溶液A中的阳离子有 (填符号),气体B的化学式为 。
(3)矿物颜料用于画作能避免虫蛀的主要原因 (填序号)。
A.炭黑有吸附性 B.赭石有吸水性 C.孔雀石有毒性
(4)反应②能一步完成,并有水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2.(2022•台州)《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用碳和氧化锌在高温条件下冶炼锌的方法,化学方程式为:2ZnO+C2Zn+CO2↑。该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反应物是 ,ZnO中锌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3.(2022•安顺)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价类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
(1)若A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写出其化学式 。
(2)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原因是 。
(3)若D中混有少量C,可用 的方法除去C。
(4)用NaOH溶液“捕捉”空气中的D物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国家5A级风景区龙宫,其溶洞内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温室效应会影响钟乳石的形成,请提出一条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的可行措施 。
三、实验题。
24.(2022•西藏)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
(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
(3)若用装置C收集CO2,气体应从 端进入(选填“a”或“b”)。
25.(2022•鄂尔多斯)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相关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用装置E(正放)收集氧气,验满的实验操作是 。
(3)若用A、E、F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管口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填管口序号)。
(4)装置C中明显的一处错误是 。
(5)装置A与改正后的装置C相比,其优点是 。
四、计算题。
26.(2020•怀化)随着人类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温室气体(CO2)排放日益增加,为降低温室气体含量,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人造树叶”。假设每1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880g并转化为乙醇(C2H5OH),对应化学方程式为2CO2+3H2OC2H5OH+3O2.请回答:
(1)写出该研究的一点意义 。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4g CO2,则一升“人造树叶”一天吸收的CO2相当于 棵树吸收的CO2。
(3)1升“人造树叶”工作一个月(按30天计)可得到乙醇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五、解答题。
27.(2021•沈阳)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根据实验一中的现象可以得出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2)实验二中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 (填“变”或“不变”)红。要证明CO2能与水反应,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认识金属的性质
如图是关于金属的几个实验。
(1)实验一中能证明铁生锈与水有关的现象是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而在纯氧中可以燃烧,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二是先向试管中加入一小段打磨过的镁条,然后加入 ,待反应停止后再向试管中加入铜片,发现铜片表面没有变化,由此可证明活动性顺序是Mg>H>Cu。
认识酸、碱、盐的性质
如图表示的是几种常见酸、碱和盐的关系图,相邻的两种物质都能发生化学反应。
(1)检验反应①中生成的气体时可以将 放在试管口。
(2)反应②中没有明显现象,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后溶液仍为无色,此现象 (填“能”或“不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3)反应③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写出一种符合图中关系的物质X的化学式 。
28.(2022•贵州)自然界中碳循环如图所示,箭头表示碳的输送途径。
(1)途径①消耗空气中的 。
(2)途径②消耗CO2的量白天比夜晚 (填“多”或“少”)。
(3)途径③中某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4)途径④可使空气中CO2含量 (填“增加”或“减少”)。
(5)“碳中和”指采取各种措施使CO2排放和消耗基本保持平衡。若要增大途径②碳的消耗量,作为中学生的你能做的是 。
29.(2022•遵义)二氧化碳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以下探究。(夹持装置已省略)
(1)探究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打开k1,关闭k2、k3,往B中加入药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③处纸花先变红,①处纸花后变红,②处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也能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2)探究二:打开k2,关闭k1、k3,C中出现浑浊,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有同学质疑:白色固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导致溶液中水减少而析出的氢氧化钙,小组同学向C中加入足量的水验证,白色固体不溶解,该方法利用了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填具体性质)。
(3)探究三:打开k3,关闭k1、k2,一段时间后,D中无明显现象。小组同学通过探究二的结论推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为验证推理是否正确,进行了如下实验。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向D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
|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 |
(4)废液处理:小组同学在对D试管的废液过滤后分类处理时,测得滤液显碱性,故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调节酸碱度,发现滴入盐酸时产生气泡,经检验该气体为二氧化碳,得出新的结论,探究三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除生成碳酸钠和水外,还生成 。
(5)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六、科普阅读题。
30.(2022•北京)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原文作者邹才能、林忠华等,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化石燃料燃烧 (填“吸收”或“释放”)CO2。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
(3)用NaOH溶液吸收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增强。
②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5)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 。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选择题。
1.(2022•长沙)“碳家族”的成员很多,用途很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不具有导电性 B.C60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D.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答案】C。
【解答】解: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故A错误;
B、C60单质是由C60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
C、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故C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2.(2022•铜仁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闻药品气味 B.燃着的木条检验CO2
C.滴加液体 D.点燃酒精灯
【答案】D。
【解答】解:A、闻药品气味方法不正确,应该用手扇闻;故选项错误;
B、燃着的木条检验CO2错误,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故选项错误;
C、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该悬空放在试管的正上方滴加;故选项错误;
D、点燃酒精灯,用火柴点燃;故选项正确;
故选:D。
3.(2022•河北)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部分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加入石灰石
C.加入稀盐酸 D.收集二氧化碳
【答案】B。
【解答】解: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仪器连接好后,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握住试管,观察是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取用块状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来,故B错误;
C、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试管稍微倾斜,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操作正确,故C正确;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导管要接近集气瓶的底部,故D正确。
故选:B。
4.(2022•上海)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B.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C.常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得 D.可用于制作碳酸饮料
【答案】D。
【解答】解:A、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A错误;
B、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错误;
C、二氧化碳常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C错误;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用于制作碳酸饮料,D正确;
故选:D。
5.(2022•重庆)工业炼钨原理为WO3+3H2 W+3H2O,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
A.H2 B.WO3 C.W D.H2O
【答案】B。
【解答】解:工业炼钨原理为WO3+3H2 W+3H2O中,氧化钨在反应中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故选:B。
6.(2022•呼和浩特)生活中我们要树立“低碳”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B.集中焚烧生活垃圾
C.鼓励公交出行 D.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答案】B。
【解答】解:A、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能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这一理念,故选项错误。
B、焚烧生活垃圾,会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不符合这一理念,故选项正确。
C、鼓励公交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这一理念,故选项错误。
D、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能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符合这一理念,故选项错误。
故选:B。
7.(2022•滨州)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低碳”理念不相符的是( )
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求 B.全民参与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C.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文明庆贺节日 D.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提倡绿色出行
【答案】A。
【解答】解:A、火力发电的原理为利用煤炭的燃烧发电,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能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与“低碳”理念不相符,故选项正确。
B、多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有利于空气的净化,与“低碳”理念相符,故选项错误。
C、限制烟花的燃放能防止空气污染,与“低碳”理念相符,故选项错误。
D、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提倡绿色出行,能减少空气的污染,与“低碳”理念相符,故选项错误。
故选:A。
8.(2022•上海)在CO+CuOCu+CO2反应中,CO表现出( )
A.稳定性 B.还原性 C.可燃性 D.助燃性
【答案】B。
【解答】解:由化学方程式CO+CuOCu+CO2可知,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故选:B。
9.(2022•济南)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CO2直冷制冰新技术,该技术通过CO2汽化吸热完成制冰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CO2属于氧化物 B.液态CO2汽化属于化学变化
C.该制冰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D.该制冰过程中水分子的构成不变
【答案】B。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液态CO2汽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CO2直冷制冰新技术,该技术通过CO2汽化吸热完成制冰过程,该制冰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制冰过程中水分子的构成不变,变化的是分子间的间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0.(2022•株洲)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目标。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实现该目标的是( )
A.绿色出行 B.植树造林 C.发展氢能源 D.推广燃煤发电
【答案】D。
【解答】解:A、绿色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选项说法正确。
B、植树造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可保持大气中CO2含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发展氢能源,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选项说法正确。
D、推广燃煤发电,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等,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1.(2022•梧州)图1、图2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2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相对稳定
【答案】A。
【解答】解:A、酸雨是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造成的,与二氧化碳无关,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无机物,葡萄糖属于有机物,因此图2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说法正确;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说法正确;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相对稳定,说法正确。
故选:A。
12.(2022•黔东南州)某地一对夫妻因天气寒冷在房内放置炭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该事件提醒我们要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下列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规范使用煤炉,装上烟筒并使其完整
B.用煤炉做饭时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
C.没有排烟通道的情况下在室内用煤、木炭、木柴等取暖
D.晚上睡觉时将煤炉移至屋外
【答案】C。
【解答】解:A、规范使用煤炉,装上烟筒并使其完整,将一氧化碳排出室外,以防止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用煤炉做饭时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能防止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C、没有排烟通道的情况下在室内用煤、木炭、木柴等取暖,会造成产生的一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会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D、晚上睡觉时将煤炉移至屋外,能防止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3.(2022•大庆)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此目标的是( )
A.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
B.为了实现CO2的零排放,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D.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碳”生活
【答案】B。
【解答】解:A、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此目标,故选项错误。
B、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此目标,故选项正确。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可保持大气中CO2含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实现此目标,故选项错误。
D、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碳”生活,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此目标,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4.(2022•无锡)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制作铅笔芯
C.炭黑具有还原性,可制作墨水
D.木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燃料
【答案】A。
【解答】解:A、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故选项说法正确。
B、石墨具有导电性,能用作电极;石墨质地较软,且呈深灰色,可制作铅笔芯,故选项说法错误。
C、炭黑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制作墨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木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吸附异味和色素;木炭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5.(2022•江西)取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ag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相关量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
B.N点对应的固体为黑色
C.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
D.0~t2min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C。
【解答】解:A、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总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至N点恰好完全反应,则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有碳、氧化铜、铜三种,故选项说法错误。
B、N点对应的固体为铜,为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不变,但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0~t2min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6.(2022•陕西)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下列各项对相关异常情况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实验 | 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检验实验室制出的二氧化碳 |
异常情况 | 未看到火星四射 | 滤液浑浊 | 测定结果偏大 |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
选项 | A.可能是温度未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 B.可能是滤纸破损 | C.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 | D.可能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
【答案】C。
【解答】解:A、该实验中未看到火星四射,可能是温度未达到铁丝的着火点,故A正确;
B、在过滤操作中,若滤液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故B正确;
C、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若测定结果偏大,则可能是实验前没有夹紧弹簧夹或点燃红磷没有迅速将其伸入集气瓶内等;若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故C错误;
D、该实验中若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可能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也可能是石灰水变质,故D正确。
故选:C。
17.(2021•潍坊)2021年《化学教育》第3期,报道了一种“氧化铜还原实验”一体化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部位,无明显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不能还原氧化铜
B.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再加热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证明炭粉还原氧化铜
C.加热炭粉过程中发生反应CO2+C2CO
D.气球可防止有害气体外逸,污染空气
【答案】B。
【解答】解:A、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部位,无明显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与氧化铜反应,不能还原氧化铜,故选项说法正确。
B、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碳能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不能证明炭粉还原氧化铜,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碳能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加热炭粉过程中发生反应CO2+C2CO,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环境,气球可防止有害气体外逸,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8.(2020•呼伦贝尔)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对应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石墨有滑腻感,可用来作电极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来作保护气
C.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来吸附异味
D.金刚石的硬度大,可用来切割玻璃
【答案】A。
【解答】解: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而不是有滑腻感),可用来作电极,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来作保护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来吸附异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金刚石的硬度大,可用来切割玻璃,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
19.(2022•湖北)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产生的 二氧化碳 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2)坚持“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 (填序号)。
A.使用共享单车出行 B.露天焚烧秸秆 C.垃圾不分类直接处理
【答案】(1)二氧化碳;(2)A。
【解答】解:(1)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2)A、使用共享单车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法符合这一理念。
B、露天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等,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
C、垃圾不分类直接处理,会浪费资源、增加了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2)A。
20.(2022•湖州)实验室常用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或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1)图 B (填字母)装置既可作为制取氧气也可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2)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选用C装置而不用D装置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
【答案】B;(2)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因此用C装置收集而不用D装置收集,故答案为:C。
【解答】解:(1)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和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都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都是常温,因此都可以采用B作为发生装置,故答案为:B;(2)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因此用C装置收集而不用D装置收集,故答案为:C。
21.(2022•重庆)虎年央视春晚舞蹈《只此青绿》创作灵感源自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该画采用了炭黑、赭石(主要成分Fe2O3),孔雀石[主要成分Cu2(OH)2CO3]等矿物颜料。
实验室现有炭黑和孔雀石的固体混合物,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1)研磨是为了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小”)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溶液A中的阳离子有 Cu2+、H+ (填符号),气体B的化学式为 CO2 。
(3)矿物颜料用于画作能避免虫蛀的主要原因 C (填序号)。
A.炭黑有吸附性 B.赭石有吸水性 C.孔雀石有毒性
(4)反应②能一步完成,并有水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OH)2CO3+C2Cu+2CO2↑+H2O↑ 。
【答案】(1)增大;(2)Cu2+、H+;CO2;(3)C;(4)Cu2(OH)2CO3+C2Cu+2CO2↑+H2O↑。
【解答】解:(1)研磨是为了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故答案为:增大;
(2)Cu2(OH)2CO3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碳,因此溶液A中的阳离子铜离子以及氢离子;气体B是二氧化碳,它的化学式为CO2;故答案为:Cu2+、H+;CO2;
(3)矿物颜料用于画作能避免虫蛀的主要原因是孔雀石有毒性;故答案为:C;
(4)Cu2(OH)2CO3在高温的条件下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然后氧化铜和炭黑反应生成铜、水和二氧化碳,则化学方程式可写为Cu2(OH)2CO3+C2Cu+2CO2↑+H2O;故答案为:Cu2(OH)2CO3+C2Cu+2CO2↑+H2O↑。
22.(2022•台州)《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用碳和氧化锌在高温条件下冶炼锌的方法,化学方程式为:2ZnO+C2Zn+CO2↑。该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反应物是 碳 ,ZnO中锌元素的化合价为 +2 价。
【答案】碳;+2。
【解答】解:碳夺取了氧化锌中的氧,具有还原性。
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锌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0,则x=+2价。
故答案为:碳;+2。
23.(2022•安顺)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价类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
(1)若A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写出其化学式 CH4 。
(2)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原因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3)若D中混有少量C,可用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的方法除去C。
(4)用NaOH溶液“捕捉”空气中的D物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
(5)国家5A级风景区龙宫,其溶洞内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温室效应会影响钟乳石的形成,请提出一条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的可行措施 植树造林 。
【答案】(1)CH4;(2)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3)通过灼热的氧化铜;(4)2NaOH+CO2=Na2CO3+H2O;(5)植树造林。
【解答】解:(1)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2)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C是+2价的氧化物,所以C是一氧化碳,D是+4价的氧化物,所以D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用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的方法除去C;
(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5)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的可行措施有:植树造林。
故答案为:(1)CH4;(2)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3)通过灼热的氧化铜;(4)2NaOH+CO2=Na2CO3+H2O;(5)植树造林。
三、实验题。
24.(2022•西藏)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
(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B (填字母)。
(3)若用装置C收集CO2,气体应从 a 端进入(选填“a”或“b”)。
【答案】(1)长颈漏斗;(2)CaCO3+2HCl=CaCl2+H2O+CO2↑;B;(3)a。
【解答】解:(1)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同时生成氯化钙、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应该选择B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a端进入,将空气从b导管排出。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2)CaCO3+2HCl=CaCl2+H2O+CO2↑;B;(3)a。
25.(2022•鄂尔多斯)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相关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
(2)若用装置E(正放)收集氧气,验满的实验操作是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③处,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
(3)若用A、E、F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管口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①⑤④②或①⑤④②③ (填管口序号)。
(4)装置C中明显的一处错误是 长颈漏斗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 。
(5)装置A与改正后的装置C相比,其优点是 能够控制反应的速率 。
【答案】(1)2KMnO4K2MnO4+MnO2+O2↑;(2)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③处,若木条复燃,则集满;(3)①⑤④②或①⑤④②③;(4)长颈漏斗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5)能够控制反应的速率。
【解答】解:(1)装置B属于固、固加热型,试管口有棉花,适合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具有助燃性,若用装置E(正放)收集氧气,验满的实验操作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③处,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和二氧化碳反应,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要收集干燥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管口正确的连接顺序是:①⑤④②或①⑤④②③;
(4)为了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装置C中的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
(5)装置A与改正后的装置C相比,其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的速率,因为装置A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
故答案为:(1)2KMnO4K2MnO4+MnO2+O2↑;(2)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③处,若木条复燃,则集满;(3)①⑤④②或①⑤④②③;(4)长颈漏斗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5)能够控制反应的速率。
四、计算题。
26.(2020•怀化)随着人类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温室气体(CO2)排放日益增加,为降低温室气体含量,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人造树叶”。假设每1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880g并转化为乙醇(C2H5OH),对应化学方程式为2CO2+3H2OC2H5OH+3O2.请回答:
(1)写出该研究的一点意义 减缓温室效应 。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4g CO2,则一升“人造树叶”一天吸收的CO2相当于 20 棵树吸收的CO2。
(3)1升“人造树叶”工作一个月(按30天计)可得到乙醇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解答】解:(1)该研究的一点意义:减缓温室效应。
故填:减缓温室效应。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4g CO2,则一升“人造树叶”一天吸收的CO2相当于:880g÷44g=20棵树吸收的CO2。
故填:20。
(3)设1升“人造树叶”工作一个月(按30天计)可得到乙醇质量为x,
2CO2+3H2OC2H5OH+3O2,
88 46
880g×30 x
=,
x=13800g,
答:1升“人造树叶”工作一个月(按30天计)可得到乙醇质量为13800g。
五、解答题。
27.(2021•沈阳)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根据实验一中的现象可以得出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2)实验二中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 不变 (填“变”或“不变”)红。要证明CO2能与水反应,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另一瓶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
认识金属的性质
如图是关于金属的几个实验。
(1)实验一中能证明铁生锈与水有关的现象是 试管①中铁钉不生锈,试管③中铁钉生锈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而在纯氧中可以燃烧,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Fe3O4 。
(2)实验二是先向试管中加入一小段打磨过的镁条,然后加入 过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 ,待反应停止后再向试管中加入铜片,发现铜片表面没有变化,由此可证明活动性顺序是Mg>H>Cu。
认识酸、碱、盐的性质
如图表示的是几种常见酸、碱和盐的关系图,相邻的两种物质都能发生化学反应。
(1)检验反应①中生成的气体时可以将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放在试管口。
(2)反应②中没有明显现象,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后溶液仍为无色,此现象 能 (填“能”或“不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3)反应③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
(4)写出一种符合图中关系的物质X的化学式 Ca(OH)2或CaCl2(合理即可) 。
【答案】(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不变;将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另一瓶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合理即可)。(1)试管①中铁钉不生锈,试管③中铁钉生锈;3Fe+2O2Fe3O4;(2)过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1)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2)能;(3)Na2CO3+2HCl═2NaCl+H2O+CO2↑;(4)Ca(OH)2或CaCl2(合理即可)。
【解答】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1)实验一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属于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不变红;若要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则需要让二氧化碳接触到水,生成碳酸,使纸花变红,因此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将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另一瓶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不变;将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另一瓶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合理即可)。
认识金属的性质
解:(1)实验一中,试管①中的铁钉只与氧气接触,没有锈蚀;试管②中的铁钉只与水接触,没有锈蚀,试管③中的铁钉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由试管①中铁钉不生锈,试管③中铁钉生锈可知铁生锈与水有关;由试管②中的铁钉不生锈,试管③中铁钉生锈可知铁生锈与氧气有关;在点燃的条件下,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故填:试管①中铁钉不生锈,试管③中铁钉生锈;3Fe+2O2Fe3O4;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排在氢前面,所以镁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或硫酸镁,铜与酸不反应,铜排在镁的后面,待反应停止后再向试管中加入铜片,发现铜片表面没有变化,由此可证明活动性顺序是Mg>H>Cu;故填:过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
认识酸、碱、盐的性质
解:(1)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检验反应①中生成的气体时可以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变蓝色,说明生成了氨气。
(2)反应②中没有明显现象,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后溶液仍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3)反应③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4)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氯化钙等发生化学反应,化学式分别是Ca(OH)2、CaCl2(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2)能;(3)Na2CO3+2HCl═2NaCl+H2O+CO2↑;
(4)Ca(OH)2或CaCl2(合理即可)。
28.(2022•贵州)自然界中碳循环如图所示,箭头表示碳的输送途径。
(1)途径①消耗空气中的 氧气 。
(2)途径②消耗CO2的量白天比夜晚 多 (填“多”或“少”)。
(3)途径③中某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
(4)途径④可使空气中CO2含量 减少 (填“增加”或“减少”)。
(5)“碳中和”指采取各种措施使CO2排放和消耗基本保持平衡。若要增大途径②碳的消耗量,作为中学生的你能做的是 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合理即可) 。
【答案】(1)氧气;(2)多;(3)CH4+2O2CO2+2H2O;(4)减少;(5)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合理即可)。
【解答】解:(1)途径①是动物和人的呼吸作用,消耗空气中的氧气。
(2)途径②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是光合作用,白天光照强,途径②消耗CO2的量白天比夜晚多。
(3)途径③是化石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天然气属于气体,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点燃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4)途径④是岩石中的碳酸钙转化为碳酸氢钙,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途径④可使空气中CO2含量减少。
(5)“碳中和”指采取各种措施使CO2排放和消耗基本保持平衡。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可保持大气中CO2含量的相对稳定,能增大途径②碳的消耗量,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答案为:(1)氧气;(2)多;(3)CH4+2O2CO2+2H2O;(4)减少;(5)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合理即可)。
29.(2022•遵义)二氧化碳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以下探究。(夹持装置已省略)
(1)探究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打开k1,关闭k2、k3,往B中加入药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③处纸花先变红,①处纸花后变红,②处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也能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大 。
(2)探究二:打开k2,关闭k1、k3,C中出现浑浊,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有同学质疑:白色固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导致溶液中水减少而析出的氢氧化钙,小组同学向C中加入足量的水验证,白色固体不溶解,该方法利用了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溶解性不同 (填具体性质)。
(3)探究三:打开k3,关闭k1、k2,一段时间后,D中无明显现象。小组同学通过探究二的结论推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为验证推理是否正确,进行了如下实验。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向D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 生成白色沉淀 |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 |
(4)废液处理:小组同学在对D试管的废液过滤后分类处理时,测得滤液显碱性,故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调节酸碱度,发现滴入盐酸时产生气泡,经检验该气体为二氧化碳,得出新的结论,探究三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除生成碳酸钠和水外,还生成 碳酸氢钠 。
(5)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2KOH+CO2═K2CO3+H2O 。
【答案】(1)CO2+H2O=H2CO3;密度比空气大;(2)溶解性不同;(3)生成白色沉淀;(4)碳酸氢钠;(5)2KOH+CO2═K2CO3+H2O。
【解答】解:(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一段时间后观察到③处纸花先变红,①处纸花后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小组同学向C中加入足量的水验证,白色固体不溶解,该方法利用了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溶解性不同。
(3)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沉淀,所以向D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4)滴加稀盐酸有二氧化碳生成,说明探究三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除生成碳酸钠和水外,还生成了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且碳酸氢钠不与氯化钡反应,不会被氯化钡除去。
(5)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OH+CO2═K2CO3+H2O;
故答案为:(1)CO2+H2O=H2CO3;密度比空气大;(2)溶解性不同;(3)生成白色沉淀;(4)碳酸氢钠;(5)2KOH+CO2═K2CO3+H2O。
六、科普阅读题。
30.(2022•北京)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原文作者邹才能、林忠华等,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化石燃料燃烧 释放 (填“吸收”或“释放”)CO2。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碳替代 。
(3)用NaOH溶液吸收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增强。 错
②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对
(5)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 氨基乙酸甲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高,二乙醇胺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低 。
【答案】(1)释放;(2)碳替代;(3)2NaOH+CO2=Na2CO3+H2O;(4)①错;②对;
(5)氨基乙酸甲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高,二乙醇胺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低。
【解答】解:(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化石燃料燃烧释放CO2。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4种主要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分别为:47%、21%、15%、17%,其中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
(3)用NaOH溶液吸收CO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4)①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减弱,故说法错误;②生活中做到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实现“碳中和”,故说法正确。
(5)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甲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高,二乙醇胺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低。
故答案为:(1)释放;(2)碳替代;(3)2NaOH+CO2=Na2CO3+H2O;(4)①错;②对;
(5)氨基乙酸甲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高,二乙醇胺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