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干货分享平台
♡
作文【四川、河南、山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唯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丰子恺
根据第二篇阅读理解中的这句话,你赞同与否,请写一篇文章。
唤醒心底的艺术与悲悯之光
人本是艺术的,是富有同情心的,只是社会阻碍或消磨了。对于这一观点,我深以为然。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纷繁复杂中,我们似乎正逐渐与内心深处的艺术天性和同情心渐行渐远,而此刻,我们亟需去唤醒、去重拾它们。
人之初,性本善,当我们呱呱坠地之时,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与善意,那便是同情心最初的模样。看到他人落泪,我们会跟着难过;看到小动物受伤,我们会心生怜悯,想要去帮助它们。而艺术,更是我们与生俱来表达情感、展现内心世界的方式。孩童拿起画笔,随意涂鸦的色彩斑斓,那是他们内心对美的直观呈现;哼出的不成调却充满童趣的曲子,也是一种艺术的自然流露。那时的我们,未经社会雕琢,纯粹而真实地展现着艺术与同情心。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后,情况却悄然发生了改变。社会的竞争压力让我们不得不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忙碌。为了在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我们收起了自己的同情心,变得冷漠,面对他人的困境,可能只是匆匆瞥一眼,然后继续赶路,生怕多管闲事会耽误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的前程。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艺术也被我们抛诸脑后,曾经热爱绘画的双手,如今只在键盘上机械地敲击着工作文件;曾经陶醉于歌声的喉咙,如今也只是在应酬的酒桌上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语。
社会的评价标准似乎也在无形中阻碍着我们保持艺术与同情心。人们更多地看重一个人拥有的财富、权力,而忽视了其内心是否柔软、是否有着对美的感悟。久而久之,我们也开始迎合这样的标准,将自己原本充满艺术气息和同情心的一面隐藏起来,去努力塑造一个符合社会所谓“成功”定义的形象。
但,我们不能任由社会就这样消磨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一个缺乏同情心的社会是冰冷的,人与人之间只会充斥着疏离与隔阂,当灾难来临,大家各自为政,又怎能共渡难关?而缺少艺术的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变得荒芜,如同失去了色彩的画卷,单调而乏味。
我们要学会在社会的洪流中坚守自我,重拾那份艺术与同情心。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欣赏一幅画作,让艺术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滋润我们的心灵;当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时,勇敢地伸出援手,用同情心去温暖他人,传递正能量。
让我们打破社会的阻碍,拂去蒙在艺术与同情心之上的灰尘,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如此,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社会也将变成一个充满温情与诗意的家园。
回归人性本真,重拾艺术与同情
人本是艺术的、富有同情心的,然而社会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或消磨了这些特质。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在社会的快节奏与功利性浪潮下,艺术的火花似乎渐渐黯淡。现代社会的许多人忙碌于生计,在城市的钢铁丛林中穿梭,无暇顾及身边的美,更遑论去创造和欣赏艺术了。孩子们从小被灌输各种应试的知识技能,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绘画、音乐等艺术的滋养变得稀缺。例如,在一些中小学校园里,艺术课程常常被主科课程占用,学生们缺乏系统的艺术教育,难以培养起对艺术的敏锐感知力。而成年人则在工作的压力和对物质的追逐中,心灵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只专注于完成任务,忽略了生活中的诗意与浪漫。
社会的竞争压力与发展需求也在消磨着人们的同情心。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担心被他人超越,对同事的困境缺乏关心。比如,在一些高压的办公室环境里,当有人生病或遇到困难时,部分人不是伸出援手,而是担心这会影响团队的效率或者给自己带来额外的负担。这种冷漠的态度逐渐蔓延,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越来越淡。而且,在社会资源分配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一些人被贫困和苦难所迫,而另一些人则在物质的漩涡中迷失,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被自私的心理所掩盖。
然而,艺术与同情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美好品质。艺术是人类灵魂的表达,它可以让人们超越物质的束缚,感受到精神的自由与愉悦。绘画可以描绘出心中的梦想世界,音乐能奏响情感的共鸣曲,文学能构建出一个个充满哲理和想象的天地。而同情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当一个人富有同情心时,他会主动去帮助他人,这种善举会在社会中传递温暖,形成良性循环,化解矛盾,促进人类社会的团结与进步。
为了让人性回归本真,我们需要做出改变。社会应更加重视艺术教育的普及,从校园到社会,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提供更多欣赏和创作艺术的机会。例如,举办各类公益艺术展览、音乐会,开展社区艺术创作活动等。同时,我们也要倡导积极的价值观,弘扬人性中的善,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同情心的力量。
让我们在社会的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宁静,重拾艺术与同情这些人性本真的美好品质。相信在人性回归本真的旅程中,我们的世界将充满更多的爱、美与和谐。
守心灵原色,绘成长画卷
成长,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怀揣着初心出发,却在途中历经风雨,有人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于我而言,这句话确有其深刻之处,它道出了许多人在成长中丢失美好心灵特质的无奈现实,而我们当冲破这阻碍,守好心灵原色,绘就绚丽的成长画卷。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先生曾如此说道。遥想梵高,一生穷困潦倒,可他眼中的世界从未失却色彩,即便食不果腹,他依然用饱含艺术激情的笔触,绘出那璀璨的《向日葵》,那浓烈的色彩、奔放的线条,是他对艺术纯粹追求的体现,在艰难的成长岁月里,未曾被消磨掉对艺术感知的心灵原色。他以艺术为盾,抵御着生活的苦难,让我们看到了坚守心灵艺术之美的力量。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泰戈尔的这句名言,恰是特蕾莎修女一生的写照。她本可以选择舒适安逸的生活,然而,目睹世间众多贫苦之人的悲惨境遇,她那颗富于同情的心被深深触动。从青春到暮年,她奔走在加尔各答的大街小巷,为那些被病痛、贫穷折磨的人们带去希望与关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同情与大爱的力量。成长的漫长时光,没有让她的同情心褪色,反而使其愈发熠熠生辉,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黑暗的角落。
梭罗远离尘器,独自走进瓦尔登湖,去拥抱自然,去探寻生活真谛。“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他的这句名言,诠释着他对生活独特的艺术追求。在湖畔的小木屋中,他观察四季的更迭,倾听鸟儿的啼鸣,感受湖水的涟漪,将大自然的一切化为笔下充满艺术韵味的文字,他没有在世俗的成长中迷失,而是以一种纯粹的姿态,守护着心灵对世界最初的艺术感知,让生命在简单与宁静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而在体育的赛场上,孙颖莎以她的拼搏与热爱,展现着别样的心灵之美。面对强劲的对手,她毫不畏惧,那一次次奋力的击球,是她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每一场比赛,她专注投入,用精湛的球技为观众带来视觉的盛宴,那是她对体育艺术的精彩诠释。她同情那些落后的队友,总是耐心地分享经验,帮助大家共同进步,在成长为优秀运动员的道路上,她将对体育的热情、对他人的关怀融入其中,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在逐梦过程中,依旧保持着心灵的纯粹与美好,没有被外界的压力和竞争消磨掉原本的热情与善良。
成长不应是心灵原色的橡皮擦,不应是艺术灵感的阻滞剂,不应是同情之心的冷冻剂,不应是诗意生活的粉碎机,不应是善良本真的腐蚀剂。我们要像那破土而出的春笋,无论头顶有多重的石块,都坚守向上生长、拥抱阳光的初心;要像那傲雪绽放的梅花,无论风雪如何肆虐,都散发着淡雅的艺术芬芳,传递着对世界的温情;要像那奔腾不息的河流,无论途中遇到多少山峦阻挡,都怀揣着润泽万物的同情,一往无前;要像那展翅高飞的雄鹰,无论苍穹多么辽阔,都以锐利的目光捕捉生活的艺术之美,守护心中的纯净;要像那璀璨闪烁的星辰,无论宇宙多么浩瀚,都用微光点亮黑夜,传递同情与爱,闪耀心灵原色的光芒。
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以那些坚守心灵原色的先辈们为榜样,不被世俗的风沙蒙蔽双眼,不被生活的重压压垮脊梁,守好心灵那艺术与同情的原色,用它们为墨,以初心为笔,绘就一幅五彩斑斓、充满爱与美的成长画卷,让心灵原色在岁月中永远熠熠生辉。
莫让成长蒙蔽心灵的美好
当我们还是孩童时,眼中的世界仿佛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片云彩、每一朵小花都能引发无尽的遐想,我们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会为流浪小猫的可怜模样而落泪,为小伙伴的受伤而心急如焚。那时的我们,正如材料中所说,是艺术的,是富于同情的。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在长大的过程中,许多人却渐渐丢失了这些原本珍贵的心灵特质,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了心灵的美好,令人惋惜,亦值得警醒。
我们原本是艺术的,孩提时代,我们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为生活添彩,一块石头可以是神秘的宝藏,一片落叶能成为远航的小船,我们能从简单的线条和色彩中感受到美,从大自然的虫鸣鸟叫里听出旋律。我们本能地去创造、去欣赏,以最纯粹的视角去拥抱世界给予的一切艺术馈赠。可长大后呢?每日穿梭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中,忙碌于繁琐的工作和学业,眼中渐渐只剩下目标和任务,对身边的美变得麻木不仁。那春日绽放的花朵、冬日纷飞的雪花,不再能激起心中的涟漪,我们无暇再去驻足欣赏一幅画作、聆听一场音乐会,生活的诗意被忙碌和功利一点点消磨殆尽。
我们原本也是富于同情的,小时候看到街边乞讨的老人,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想要给予帮助;会因为故事里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伤心哭泣,仿佛那些痛苦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开始变得冷漠,面对他人的困境,会犹豫,会怀疑,甚至选择视而不见。是社会的复杂让我们害怕被骗,还是那颗柔软的心在一次次碰壁后筑起了坚硬的外壳?我们在成长中,渐渐丢失了那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同情心在世俗的风雨中摇摇欲坠。
成长本应是一场丰富心灵、升华灵魂的旅程,可为何却成了阻碍和消磨美好心灵特质的缘由?是外界的压力、物欲的诱惑,还是内心的浮躁在作祟?我们不能任由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要努力寻回那失落的美好。
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偶尔停下脚步,抬头看看天边的晚霞,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重新唤醒内心对艺术的感知;在面对他人的苦难时,少一些猜忌,多一些主动的关怀,哪怕只是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真诚的问候,也能让同情心的火种再次燃烧。
人类本就拥有艺术与同情的心灵宝藏,莫让成长的风雨将它们侵蚀,让我们拂去尘埃,让心灵的美好在岁月中永远熠熠生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保有一份纯净与温暖,让生活回归到充满爱与美的本真模样。
作文【陕西】
作文【云南、青海、内蒙古、宁夏】
👇👇
点一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