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毕业答辩和向学术期刊投稿时经常得到的反馈意见是“学术理论性不强”或“理论深度不够”。当然,何谓“学术理论性”,“学术理论深度”怎样才能算是高,实际上是学术成果评价中最有争议、因而也最困难的问题。但话又说回来,“学术理论性”或“学术理论深度”确实是评价一项学术成果特别是学位论文的关键性指标,绝不是可有可无或漫无边际的东西。
所谓理论,就是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地反映了某种立场、观点和方法,即知识的系统化。从根本上说,一个人做研究、写文章,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离不开特定的理念和方法,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换句话说,总是有一定理论背景的。
理论指导实践,“研究理论”是一篇研究性论文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从学术的角度上看,理论是前人关于某一个现象,或者某一个议题的研究经验、总结和提炼。大家需要先理解清楚理论是什么。它跟实践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从实践当中提取出来的。在使用理论之前,应该阅读理论来源的著作,阅读著作的时候,了解前人是如何使用这些理论的,才知道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及它能不能这样用和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细节。
1、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不发表就出局
↓↓↓
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
1、ASD理论
2、ERG理论
3、比较优势理论
4、标签理论
5、表演理论
6、博弈理论
7、补偿性控制理论
8、补偿性媒介理论
9、补偿性消费理论
10、场域理论
11、布迪厄实践理论
12、场景理论
13、集体行动理论
14、沉浸理论
15、冲突理论
16、创新扩散理论
17、脆弱性理论
18、代理理论
19、第三人效应理论
20、动机理论
21、对话理论
22、多模态理论
23、多源流理论
24、法权理论
25、非表征理论
26、风险感知理论
27、风险社会理论
28、符号互动理论
29、福利三角理论
30、复杂网络理论
31、赋权理论
32、公共领域理论
33、共同体理论
34、归因理论
35、国家能力理论
36、耗散结构理论
37、合成理论
38、后现代理论
39、互动仪式链理论
40、互文性理论
41、话语理论
42、混沌理论
43、极化理论
44、计划行为理论
45、价值共创理论
46、价值链理论
47、交易费用理论
48、角色理论
49、脚本理论
50、结构洞理论
51、景观理论
52、镜像理论
53、具身认知理论
54、可供性理论
55、可行能力理论
56、框架理论
57、狂欢理论
58、烙印理论
59、两级传播理论
60、模因理论
(共100个理论,篇幅有限,更多内容请领取手册查看)
手册内容
适用人群
△ 正在进行论文写作的本硕博学生、教师以及科研学者;
△ 正在准备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基金申报的教师以及科研学者。
温馨提示
2、助力成功后请认真填写姓名、电话、微信号、地址,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需补20-25元邮费,介意勿领。